中國脫貧攻堅成就為世人關注,成就取得殊為不易。作為脫貧后的重大戰略抉擇,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中央對新時期農村工作的重要戰略抓手。中央提前擘畫,深謀遠慮,用鄉村振興來銜接脫貧攻堅,不但可以達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的目的,更可以利用脫貧攻堅戰積累的經驗、人才、組織體系,為中國農村農業農民事業的發展,三農事業的振興做出新的貢獻。而在脫貧攻堅階段的財政扶貧資金三大投向:產業、民生事業和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鞏固和拓展,這也是全面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
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現有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這其中,財政扶貧政策功不可沒,財政扶貧資金發揮了投入主渠道的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
據統計,2013年-2020年,8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自2015年年底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的號角,東西部地區間的財政幫扶資金加大了投入力度,東部9省市共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援助和社會幫扶資金1005億多元。這期間,相關部門研究推動采用財政貼息的方式,利用財政資金撬動扶貧小額信貸7100億元。同期實現土地增減掛指標跨省域調劑和省域內流轉資金4400多億元,充實了貧困地區地方政府的財力。中央還出臺政策鼓勵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用于脫貧攻堅,使貧困地區的縣級政府擺脫了資金分散、自主權小的口袋財政困擾,取得了良好的資金使用效果。
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效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第一步要加大防止返貧的力度。這就需要加大財政資金對脫貧地區民生需求的支出,支持防止致貧返貧監測預警。要利用財政資金撬動保險資金,在促進農村民生保險方面,繼續發力,使廣大農民的基本民生需求,如子女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得到基本保障基礎上逐步提升水平。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使搬遷群眾住得下,干得好。鞏固脫貧需要繼續發展產業,在發展農業產業方面,期貨加保險等現代金融工具在財政資金的助力下,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把靠天吃飯的農業弱質性通過財政金融的手段強固起來,提升了農業產業抵擋天災和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一些地方探索財政投入為瀕臨貧困線的農村人口買防貧險,采用保險手段對抗返貧風險。
脫貧攻堅中,在各級財力投入下,形成積累了規模龐大的扶貧產業,這些產業對帶動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發揮了關鍵作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這些扶貧產業要繼續發揮作用,就需要摸清底數,實現扶貧資產的保值增值,使其穩定發展并進一步做大做強。按公益性、經營性、確權到戶類資產等分類指導,明確責任、明晰產權、維護權利,讓扶貧資產繼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為此,2021年,中央財政專門設立規模達1561億元的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高于2020年的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0億元。
精準使用財政資金,發力鄉村全面振興
實現全面鄉村振興要在“富”和“綠”上做文章。首先,脫貧攻堅的勝利使廣大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初步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基本民生問題得以有效保障。鄉村振興就是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讓廣大的農村富起來、美起來。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反映了基礎設施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交通、通訊、能源、水利、農田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提升,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其中,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財政資金需要繼續在基礎設施上發揮投入主力軍的作用,并借助市場機制,撬動多方資金投入農村的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其次,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實現農村環境的美化。這就需要在鄉村振興中強調綠色發展,財政資金更多向綠色項目上傾斜。綠色能源在農村的普及使用。光伏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一些貧困地區的荒山荒坡通過發展光伏產業帶動了貧困人口脫貧。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林草部門設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護林員崗位,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并有效保護了生態,做到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齊頭并進。過渡期內應逐步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不能靠發展破壞環境的產業來實現農村地區的富裕,鄉村振興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適度有序發展鄉村文旅產業,使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把廣大鄉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游,人人向往、環境優美的地區。
做好財政投入政策的有效銜接
過渡期內的財政支持政策須總體保持穩定。要做好原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調整優化工作。動態調整,持續優化財政資金的支出結構,逐步提高用于發展鄉村產業的比重。使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財力保持穩定,功能更加聚焦,結構更加優化,績效更加提升。繼續鼓勵縣級財政涉農資金統籌使用,增強資金使用合力。
過渡期內延續脫貧攻堅時期的稅收政策。稅收扶貧政策包括:針對中小微企業和農戶類,比如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銷售額限額內免征增值稅,小型微利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通過減計收入、準備金稅前扣除等方式,撬動金融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以農戶和小微企業為對象,加大對扶貧開發的資金投入;針對扶貧捐贈類,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國家機關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針對發展基礎設施類,農村電網維護費免征增值稅,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等政策。這些稅收優惠在脫貧攻堅階段都發揮了良好作用,應在過渡期內延續并適時調整優化。
目前,我國財政政策駕馭復雜經濟局面能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時期,我國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過7.6萬億元,特別是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等復雜形勢,減稅2.6萬億元。財政資金精準使用,好鋼用到刀刃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綿綿用力,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推動城鄉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2021年4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