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產業發展不論在脫貧攻堅時期還是鄉村振興時期,都被賦予了諸多意義。振興鄉村產業既能盤活鄉村資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提供有力保障,又能吸引人才回流,讓鄉村在空心化、老齡化的怪圈中實現突圍。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要么是鄉村產業快速拔地而起又轟然倒地,徒留一片廢墟;要么是淪為資本逐利的游戲,鄉村與農民很難從中獲取實在的、直接的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入地思考鄉村產業振興的困境何在,又該如何破解這一困境。
湖南地區來看,近年來湖南印發了《關于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實施意見》《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關于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對全省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但具體到各個鄉鎮、村莊來看,由于情況不一,不是所有的鄉村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合乎時宜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鄉村的地理自然環境的相似性決定了他們的發展產業選擇具有相似性,甚至有些地區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及方案同質化嚴重,對市場的判斷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已經較難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因為這些地區的環境和條件以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決定了他們能夠選擇的產業大多是種植業或者養殖業,例如瓜果或者蔬菜的種植,或者家禽家畜的養殖等。一項種植產業的發展初期,往往能給農戶帶來一定甚至可觀的收入,但是當其他地方看到了甜頭蜂擁而上之后,最終必然會出現農民收入的整體下滑,出現“果賤傷農”的情況。
毫無疑問,這樣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助力微乎其微。另外,在產業振興的重心選擇上,由于傳統農業收入有限,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空間較小,第二產業發展的空間也有限,大部分地區都把“產業興旺”的希望寄托于鄉村旅游產業的推進。讓龐大的城市群體到農村來體驗農業、享受田園風情、消費農副產品,既有利于推進農村環境的整治,又能讓本地農民增加就地就業的的崗位和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更有助于落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要求。因此,很多地區都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以近年來湘西、湘南地區推進的鄉村旅游產業為例,一些地方在沒有進行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就盲目發展鄉村旅游,基本照抄市面上做得較為成功得花海、農家樂、采摘、垂釣這些司空見慣的內容,沒有深入挖掘本地的獨特資源和文化。最后,巨額的前期基礎設施和包裝創意投入了進去,無人來游,農民無利可圖,村集體資產打了水漂,村級債務負債累累,徒留一地雞毛。
透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看到地方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過于著急而不夠有耐心,忽視市場規律而片面地用砸資源地方式來強行推進,希冀在短時間內“造亮點、造政績”,最后不僅浪費了大量國家資源,還消耗了廣大農民對鄉村產業振興的信心,破壞了鄉村產業興旺的內生動力。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強化規劃引導和產業指導,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和其他條件研究編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開發符合鄉村實際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農業+”多元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進而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老養生、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新業態新模式,深入挖掘湘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資源,精心打造一批帶動力強的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樣板。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