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欠農村一個平等的視角
當前這種“一到過年農村就出新聞”的狀態,實際上本身就不是一種正常現象。有的是因為距離,距離產生美,也可能增加解讀的困難。但很重要的,是站位,是視角,我們欠農村一個平等的視角。
鄉愁,不能只是城市愁
從“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到“上海女孩的第一頓飯”,再到“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春節以來,眾多關于農村的“新聞”,表明在春節這個窗口,很多人關注著農村、擔憂著農村。在其背后,是那份濃郁到揮之不去的鄉情,或者鄉愁。
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注意了,就會發現,一段時間以來,只要是寫中國農村如何衰敗、農業如何凋零、農民如何貧窮,關注度和閱讀量就會很高。那么,關注、閱讀的是什么人?是鄉下人么?恐怕更多的是城里人,至少是現在絕大部分時間生活的城里的人。
不客氣的說,這種鄉愁,不是農民愁,而是城市人愁,是財富足了、生活好了、精神乏了之后,回望農村想要找回些什么的時候,產生的愁。這種鄉愁,是個人的、表面的。
那么,農民的愁在哪里?深刻的愁在哪里?別忘了,你要你的鄉,誰在守著那份愁?
其實,鄉愁原本就愁,但是這種愁,如果主觀帶入、只是說多做少,對于農村,幾乎毫無意義。
觀察,請不必居高臨下
我們在觀察農村。但是,更多的時候,似乎只是停留在批判、牢騷、同情的階段。所謂批判、牢騷、同情,意味著的不是平等,而是居高臨下,嚴重欠缺了融入和理解。
巨大的城鄉落差自然無可否認,不管是正向還是反向,很多文章描述的或許都是真實的場景。而當下的中國農村正經歷著的,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變遷,是在隆隆的現代化車輪碾壓下,鄉村社會、農業文明的重構,是在破和立之間的斷裂帶。
我們能看到農村的“破”,當然,也能看到農村的“立”。看或者不看,看進眼里,看進心里,再訴諸文字的,是“破”還是“立”,全憑個人的視角。
視角本來主要有上、中、下三種。仰視的自然也有,比如,到過一些蘇南明星村的城里人,可能就會很羨慕家家有別墅、環境美如畫的現代田園生活。但這畢竟是少數。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擺脫俯視的站位,即便在春節期間,身體走進了農村,但身份并沒有走進,心靈更加沒有走進。
捂著胸口說,你眼里的農民,是跟你一樣的人,還是被觀察的物?
選擇,請盡量少點傷害
關于上海女孩在江西農村一頓飯的經歷,各種評論太多,在這里只想說一句:選擇,請盡量少點傷害。
城里的女孩吐槽“鳳凰男”及其家庭、或者家庭成員的故事,并不鮮見。除去貧富差距、生活習慣等等,這實際上也是城市和鄉村兩種文明的沖突,在“鳳凰男”身上的投射。
如果接受不了,也請不要居高臨下。選擇,是個人的權利,沒有人有權利強迫一個飽受城市文明“教化”的上海姑娘去接受她認為不堪的農村菜肴,也完全不應該強迫一個習慣了城市生活的上海姑娘去承受兩種文明沖突帶來的矛盾和困惑。
但如果在明明可以不傷害,或者少傷害的時候,毫無顧忌地選擇了最極端的一種方式,確實涉及教養問題。何況,我們看到了,男生還在她選擇立即回去時,提供了種種幫助。
這不是簡單的吐槽。
所謂教養,包括尊重;所謂尊重,源于平等。因此,這同樣是一個平等的視角問題。
權利,請努力趨于平等
“鳳凰男”及其家庭融入城市的尷尬,從本質上來看,與城里的學校不接納民工子女入學,并沒有兩樣。這是兩種文明的斷裂、交會產生的。個中問題,包羅萬象。值得關注的核心,是權利的平等。
這么說可能會有點突兀,不知諸位有沒有聽過一個觀點:經濟貧困的根源在于權利貧困。農民的貧困,和因此帶來的生活方式的差異,某種意義上,并不是因為你更優秀,而是從一開始,你擁有了多得多的權利。
所以,你能有居高臨下的視角,并不是因為你的優秀,也完全不值得為此傲嬌。
權利,請努力趨于平等。絕不是簡單地面向弱勢群體的、居高臨下式的填平鴻溝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穩定、有序、正常發展的必然需求,尤其是處在現代化沖擊下的矛盾多發期。
一個社會無法穩定正常發展,不能將城市文明內化為現代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之后出現了種種沖突和問題,也根本無法支撐指責農民的優越感。實際上,這同樣也是危害社會的根源之一。
面向未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雖然這里可能更直接地針對農村改革、土地流轉等新興變化中出現的忽視農民利益的行為,諸位也可以仔細體味其中的最真實的含義——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把人留在農村,把資源留給農業,更重要的是,把權利還給農民。
諸君共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寒島的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