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xiāng)村發(fā)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你的鄉(xiāng)村小學還好嗎?

[ 作者:陳祖英  文章來源: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6 錄入:12 ]

社長說

好消息:今天開始,大家期待已久的留言評論功能可以使用了哦~大家可以在“社會學了沒”公眾號的文章下面留言評論,快來參與吧~嘿!樓上樓下的朋友們,一起侃侃唄~

返鄉(xiāng)筆記:越走越遠的鄉(xiāng)村小學

拜讀完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xiāng)村圖景》之后,我這個農村兒媳也有了一股想說點什么的沖動。

故事的背景:村里的變化

我丈夫家在江西省F縣的G村小組,2000年第一次去他家,印象最深的是交通不便。從縣城坐城鄉(xiāng)巴士走了半個多小時的沙土路后,我們再走了4公里的泥濘機耕道才到他家。老公說如果走田埂小路會近很多,但因為前幾天下了雨,路面有些濕滑,怕我不好走。

第二個印象是村子地廣人稀。G村所屬鄉(xiāng)鎮(zhèn)是丘陵地勢,林地多而耕地少。G村也就二十來戶人家百來個人,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村的男女老少每人名下都分有山林。

再就是生活相比城市而言不是很方便,比如村里沒有安裝自來水,飲用水來自井水;沒有廁所,而是各家自掏的茅坑,且與豬圈相鄰;一些日常用品的購買需要去村外,隔三差五會有賣豆腐、水果之類的小販來村里賣上十幾二十分鐘就走;村里有位赤腳醫(yī)生,每天背著個小藥箱在村里和附近各村給村民看個簡單的頭痛腦熱。

雖說有諸多不便,但G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是挺不錯的,村中屋舍大都坐北朝南,背靠竹山而建,新建的兩層磚瓦房和破舊的土坯房并排交錯,距離房前十米或二十米,一條清澈的小渠緩緩流過。順著小渠往西走不久,便來到被崇山峻嶺包圍的一個大水庫前,只見清徹碧藍的水面上漾著細細漣漪,遠山近樹倒映水中,真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這個水庫大且深,此庫魚兒的鮮美在全縣都是有名的。有一種說法講這個村子就是由當年少數幾個挖水庫的人留下來后繁衍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村里人是雜姓,但鄉(xiāng)親們都相互熟悉,互幫互助,早飯后常見一群女性在渠邊一邊洗衣一邊聊天,不時傳來她們爽朗的笑聲……

你的鄉(xiāng)村小學還好嗎?(圖1)

時光流逝,轉眼已十六年。在外省工作的我們年年回家,年年能看到一些變化:從縣城到鎮(zhèn)上塵土飛揚的沙土路變成了平坦黑黝的柏油路,凹凸不平的機耕道鋪成了四米寬的水泥路,過年開回村的小轎車一年比一年多。

小渠里的水變得很清澈,小渠邊上的垃圾也都被清掃走了,村里的生活垃圾定期有人來拖走。水庫的堤壩修建得更加堅固美觀,曾因不負責任的承包商而被污染的水庫水又變得清亮澄澈起來了……

現在不僅前往G村的交通變得方便,村里的環(huán)境也變得更干凈優(yōu)美,可我發(fā)現回村過年的人卻漸漸變少了,這個中原因自然是十分復雜。

出于職業(yè)的原因,我想說說村里小孩的上學故事。

村小的消亡

據了解,村里以前有個只設置了一、二年級的不完全小學——G村小,負責G村和隔壁村適齡孩子的教育。村小的教學條件相比完小和中心小學來說,自然是最差的。G村最初并沒有為學校專建一間教室,為此村民回憶說,僅教室就搬了好幾次,多是棄用的民房。架上一塊可移動的木頭黑板,放幾張課桌長凳就可以上課了。

你的鄉(xiāng)村小學還好嗎?(圖2)

老師多是當地的民辦教師,也曾偶爾請村里上過中學的青年代課,但老師只有一位,負責兩個年級的教學。只是上午上課,兩節(jié)語文兩節(jié)數學。老師將學生分成兩組即兩個年級,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的學生就自習或做作業(yè)。偶爾老師有事或身體不適無法上課,學生這天就放假了。

早在1985年以前,兩個年級的學生人數可達20多位;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學生人數呈減少趨勢;再加上近年來出外打工的青年在外生兒育女,漸漸地兩個班的人數加起來只是個位數。但村里一直堅持辦到了2006年,當時的情形是學校只有3個二年級的學生,一年級沒有學生報名,這個村小便自然消亡了。

村完小的現狀

G村民小組隸屬于W村民委員會,據2015年統(tǒng)計資料顯示,W村委會共15個村民小組342戶人家,總共1415人;W村的土地面積是1762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427公頃,耕地面積226公頃。

按規(guī)定,G村的孩子在自己的村小上完低年級的課程,就要到W村完小繼續(xù)求學。完小,完全小學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指當時的小學五年制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皆齊全的學校。

W村完小建在村委會旁邊,就在W村小組的地盤上。還沒進村,遠遠地就看到一組粉色墻壁的建筑十分顯眼,走到學校大門前,正對著是完小的一幢兩層樓高的教學樓,坐北朝南,一共六間教室;教學樓前立著一升旗臺,從校門到教學樓大概就是操場的長度了。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兩間平房,分別是廚房和柴房、廁所。

你的鄉(xiāng)村小學還好嗎?(圖3)

一位40出頭的村委干部告訴我,2015年剛將學校修繕一新,說到他當年(1980年代)讀書的情形:這所小學只有東西兩邊各一排一層的平房瓦頂的教室。教室的地面是有點凹凸的泥土地,桌凳總是放不平穩(wěn);窗戶上的玻璃破了好幾塊,冬天刮風時同學們就想辦法釘薄膜來擋風;有時外面下大雪,不一會兒課桌上就鋪了一層薄薄的小雪。所以天冷時,同學們都會從家里帶個裝有半紅半黑炭火的火籠取暖。老師也大都是民辦教師,也請過代課老師,主要是上語文和數學,外加體育和音樂課。那時候學生挺多的,一個年級一個班起碼也有四十多人。

由于是放假期間,我沒法進到學校里面。隨著這位村干部往校門口東邊走上幾步,是一口直徑約1米的老井,井水很清澈。他告訴我,除W村民小組的孩子外,其他各村民小組的孩子到完小上學或多或少都要走上好幾里小路和山路,故上午上完課后孩子們并不回家,午飯就是孩子自己早上上學時帶來的米和菜。所以,孩子們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這眼井里打水沖洗米粒,用自帶的刻有自己姓名的鐵飯盒裝著放在學校統(tǒng)一的蒸籠上去蒸。而蒸米飯的柴火也是學生自己上交的。好在這口井的水位高,學生只用兩三米長的細繩綁個塑料瓶或搪瓷杯就可以打水了,平時渴了也是這樣打水喝的。

從G村到W村完小,順著房前的那條小渠小路走至少是3、4里路,若走機耕大路就是十幾里了。村里的孩子們都是相約走小路一起去上學的。有的村民回憶說在上學的路上,小伙伴們會互相嬉戲,印象最深的是冬天下雪了,都喜歡在雪地上臥個雪影、做個雪人、打下雪仗之類的,然后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才趕緊拎著書包家什一路狂奔沖向學校。但從水渠下到田地有個坡,下雪天或霜凍天的路面滑,如果不抓住路邊的茅草,很容易摔倒或直接滑到坡底的農田里,好在冬季水稻田都干了。

村完小老師的生活現狀

非常有幸訪到一位2003年曾在W村完小代過課的徐老師,也是G村的外甥女。她當年剛從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那時的師范生已經不包分配了。徐老師是在她父母的幫助下到W村完小代課的。

2003年的完小已經建有我看到的那幢兩層的教學樓,但東西兩側的平房已是危房了。當時學校有六七個民辦教師,但年齡都已經四、五十歲了,負責學校學前班至五年級一百多號學生的教學和生活。徐老師最年輕,任一年級20個學生的班主任,負責教語文和數學兩門課,還要教二年級20多個學生的數學。一天至少上五節(jié)課,忙得徐老師連改作業(yè)的時間都沒有。由于學校沒有給徐老師提供住宿,她住在外婆家,每天和學生一樣走小路上學,也要帶著米和菜。不同的是學生不用交柴了,而是交錢給學校去買柴蒸飯,但有的學生家里實在是窮得連學費都交不上,仍可以交柴的。

當我問徐老師為什么代了一年課就離開了,她并沒有提到生活條件的艱苦和諸多不方便,只說實在是因為待遇太低:一個月只有一百來塊錢,而那些和她同樣上課的民辦教師,一個月卻是八、九百元,年紀大點的有一千元多元。正如她自己說的:“每個月掙的工資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每周一早上還要我媽買好一堆吃的送我坐城鄉(xiāng)巴士去上課,平時上課還要年邁的外婆起早為我操勞早飯午菜,真是不好意思也沒意思呀!”

教育資源整合

2007年F縣教育局進行教育資源整合,提出逐步將農村初中學生集中到縣城就讀、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相對集中到鄉(xiāng)鎮(zhèn)集鎮(zhèn)區(qū)就讀的五年規(guī)劃。另外,2008年F縣全面施行小學六年制教育,可能是考慮到鄉(xiāng)村小學的師資問題,小學六年級不是設在各村完小而是插在相應的初級中學,這以前的初級中學加了小學一個年級進來,再稱呼中學似乎已不合適,所以凡包含小學的鄉(xiāng)鎮(zhèn)初級中學全更名為某某鄉(xiāng)鎮(zhèn)學校。接著小學四、五年級并入鄉(xiāng)鎮(zhèn)學校就讀,以前的完小也不完全了,便改名為某某教學點。出現這種合并,一方面是小學生源逐年在減少,另一方面是小學師資尤其是山村小學的師資嚴重稀缺。

我看W村完小這十幾二十年都還只是原來的那幾位民辦教師在支撐,除偶爾請個代課老師外,一直無法吸收新鮮的師資力量。如今年紀大的教師退休后,學校只剩下2位也是快退休的老師,其中一位是校長。W村完小的四、五年級是2008年并入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當時W村完小三年級還有十幾個學生。

現在學校掛的牌子是W教學點附屬幼兒園,有學前班和小學一至三年級,其中一年級7、8人,二年級2人,三年級5、6人。學校還請了個代課老師幫忙照顧孩子。校長告訴我,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完備,還配置了3臺電腦,有網絡有投影,每年政府撥款4、5萬元用都用不完呢。聽著校長有點自豪地炫耀,我的心卻針扎般地難受。驅車到附近其他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教學點問了問,情況都差不多:有2位老師3名學生的,有3位老師5名學生的,還有個教學點干脆并到鄰村了,聽著村民們略帶諷刺又顯無奈的語氣,心里真的不好受。

家長的擔心與抉擇

在村里辦個小學是為了方便孩子上學,雖說教學條件和師資都不理想,村民們至少可以放心地將孩子送到老師手上,安心從事農業(yè)生產。2003年的G村小就曾因為生源太少而被人提議合并,由于有位村干部說:“合并是可以的,但要能保證孩子上下學的安全”才作罷。

現在村小沒有了,G村低年級的孩子按政策是要到W教學點去上學,大人們開始擔心了:這6、7歲的孩子每天走幾里路去上學已經很心疼了,還要自己從井里打水洗米蒸飯,能放心嗎?而且到W教學點也只能讀三年,四年級以后又要去鄉(xiāng)鎮(zhèn)學校讀書。因為從G村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有10公里路,不可能讓孩子每天來回,可是讓9、10歲的孩子在學校住宿又是千萬個不放心,這孩子上學的事讓G村的大人們真是愁腸百結。

但事已至此,村民們只有自己想辦法,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首先想到的辦法是到另一個村的教學點去上學,因為這個教學點的交通相對便利,有個私立幼兒園里有輛校車,可以接送附近各村上學的孩子。大人們便將孩子先送這所幼兒園上一年學前班,接著到孩子上一、二年級時也讓校車順帶接送上下學,只是大人們要多一份接送的開銷。可是教學點畢竟只能讀到三年級,村民們也很清楚,這些年,隨著城鎮(zhèn)化的進程,很多在鄉(xiāng)鎮(zhèn)任教的老師都通過考試競聘或其他門路進城了,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在整體上都無法與城鎮(zhèn)學校相比,于是進城上學便成了不二的選擇。

進城讀書意味著什么?

首先,進縣城小學讀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年由于大量鄉(xiāng)村孩子進城上學,縣城的小學擴建了好幾所,有公立也有私立,但依然供不應求。據學生家長反映,現在縣城小學的一個班滿滿地擠了70多名學生,最后一排的學生直接貼著教室的墻壁坐了。雖然是這種情況,而且縣城的各小學早已定下了一些入學的限制條件,村民們依然想法設法尋找各種門路,為孩子能進城讀書而交不菲的擇校費。

其次,孩子到縣城就讀小學是需要家長陪同的,是需要在縣城買房子或租房子來照料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這無形中增加的房(租)費、水電費、生活費等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同時,不管留在縣城照顧孩子的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年輕的爺爺奶奶輩,都意味著或多或少地放棄了農村原有的資產和農業(yè)生產,減少了部分收入。比如靠村西頭有幢新建的兩層樓,是阿水家?guī)啄昵皠偨ǖ?。好在他家人口不多,大兒子已經在外打工,夫妻倆為了照顧到縣城上學小女兒,只得關上大門進城陪讀。阿水嫂除送女兒上下學外,在縣城郊區(qū)打零工貼補家用,阿水哥也只能是到處打零工,家里的農業(yè)生產便荒廢了。

陪同孩子進城上學除了增加家庭的開銷外,還將導致家庭成員分居各處。由于陪讀主要是照顧孩子的生活,做飯洗衣之類,所以通常由家中的女性來承擔,各家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和家人的意愿有不同的安排:有的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進城陪讀,孩子的父母出外打工;有的是孩子的母親陪讀,父親外出打工而老人仍留在村里;也有將孩子寄放在縣城的親戚家,麻煩親戚接送,父母周末去接孩子回村的等。

如村民小帥,去年在縣城租了間房子帶孩子上學,小帥的丈夫外出打工后家里只剩下年已八旬的婆婆。婆婆不愿跟小帥去縣城住,一怕增加花費,二來也不習慣城市生活,寧愿自己在家養(yǎng)幾只雞鴨種幾畦菜。雖然每周末小帥都會帶著孩子回到村里,但去年11月中旬婆婆生病了卻沒能及時發(fā)現,以至到縣城醫(yī)院住了幾天院才好。

聽著村民們的敘述,卑弱的我只能簡單地記下些片斷,希望能為今后的農村建設提供反思的材料。

作者單位:福建行政學院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轉自:公眾號“社會學了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应用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在线插放免费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 久久精品男人资源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