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在文明的沖撞中別讓鄉愁太縹緲

[ 作者:周志懿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9 錄入:12 ]

我的老家高坪峪迎官橋(今新邵縣迎光鄉)是湖南中部的一個山區盆地。宋朝以前,那里屬于古梅山地域,歷史上“為梅山蠻據”。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蔡煜、章惇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梅山方才“新歸王化”。因具有這樣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在家鄉人心中特別強烈,“落葉歸根”等概念已經根深蒂固地融進了那里的文化血液。

我父親的一位堂叔,早年投奔國民革命,一路北伐,九死一生,后在國民黨的部隊里當上了營長。他本可以去臺灣,但自覺故土難離,便自行脫離了國民黨的部隊,隱姓埋名,跑到上海安了家。身雖在滬,心里卻時刻惦記著老家迎官橋。三年困難時期,他毅然獨自步行幾千里回湖南尋根,不料湖南新修了許多公路,地方名稱也都變了,原來的新化縣永固鎮(老高坪峪地帶)已經被三個不同的縣所分治,他歷盡千辛萬苦,足足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最后才在政府的幫助下尋到老家迎官橋。后來他撿起當地的傳統手藝篾匠活兒為生,從此沒再離開過家鄉半步,七十多歲終老于故土。

與堂祖父一樣千里尋根的例子還有不少,這些故事后來都成為老家鄉間鄰里傳頌的佳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家鄉人。前些年我把父母從老家接到北京住,沒想到二老很不適應,動不動就想回家鄉。后來我理解了,在老一輩眼里,外邊再好,也只是兒子的家,他們的家永遠在那千里之外的迎官橋,那里有他們相處甚歡的鄰居,有他們數十年的心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透了他們的情感,甚至與他們的人生融在了一起。

其實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我15歲開始外出,求學、工作的地方與家鄉漸行漸遠,但那一抹鄉愁卻始終在心頭占有巨大的分量,自己小時體驗過的那些民俗、手藝,那些看著我長大的長輩鄰居,乃至那些我記憶深處的沃野、牛羊與成片的板屋都經常讓我魂牽夢繞。

久居北京,若能在某處遇上一個也說家鄉土話的人,我竟會頓時激動得頭皮甚至后背發麻,馬上覺得對方是那么的親近,迅即會上前盡力攀談幾句,問一下對方的出處,若是家鄉人,更少不了一番打聽與邀約。

如今我已經跨入不惑之年,年齡漸長,心底的那分鄉愁也更趨厚實,在我看來,鄉愁就像一條河流,以故鄉為源,帶著那塊土地與生俱來的文化積淀,從我出生之日起就為我輸入源源不斷的精神營養,并以此助長我的思想之光與精神之氣,如今,已經成為我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實生活中,我也開始更加關注家鄉的發展,并思考著自己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反哺那塊生我養我的土地。“要留得住鄉愁”,靠誰留?除了地方政府加大對農村生態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外,我以為,每一位遠方的游子都有義務為家鄉的建設盡力,這樣的鄉愁才能算是實實在在的,有用的,也才是最接地氣的。猴年春節,許多人在返鄉日記中講述家鄉的巨大變遷之余,也表達了對當前農村發展的一些困惑,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吐槽之后最終還是要思考,我們自己能為家鄉做些什么。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現代文明與鄉土文明的沖撞是任何鄉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理性看待當下農村發展過程帶來的變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助力家鄉的社會發展,去幫助家鄉留住那些祖先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共享,為家鄉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資源與正能量,這樣或許比一味吐槽更有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2016年02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另类婷婷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日本在线tv黄 | 久久久综合色88一本到鬼色 | 在线观看国产99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