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國務院召開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以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發展和新型城市建設為重點,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陳亞軍在國家發改委2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城鎮化規劃明確了四大重點戰略任務,其中第四大戰略任務就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避免拉美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村衰落的現象。(2月26日《人民政協報》)
從新型城鎮化建設伊始,關于農村的變革一直是被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的話題。新聞媒體對“農”的追捧熱度可謂是從未衰減,從湖北三博士下鄉寫調研日記到元宵夜農民工蒙愛林和愛女的隔空親吻,再到眾媒提問而至今未解的留守兒童難題。在上述列舉的新聞集中,或多或少都能反映出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的某些“失落”。
縱觀各路報道,農村的“失落”大概分為三種,情感的缺位、文化的失語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如何讓“失落”的農村挺起中國自信,筆者認為“土”是關鍵。女媧用土造人,人生而有“土性”,而幾乎所有和“農”相關活動也都貫穿著“土”,牲畜在土上犁耕,莊稼在土里生長,人在土地上成長、收獲。土是農村生活的代表物,土是有熱度的、黏性的、富有生機的,治愈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的某些“失落”,首先要喚回失落的“土性”,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挺起農村的自信。
幾乎每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會想念故鄉的熱土,土是有熱度的而這種熱是對家鄉人的熾熱情感。前幾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還是廣大農民工的共識,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遠離故土來到遙遠的城市打拼,但到了年終,他們必須和分別一年的家人團聚,這種近乎于狂熱的“必須”就是骨子里的“土性”。但隨著新型城鎮化車轍越走越遠,這種“土性”的熱度也在慢慢降溫,平時選擇常年駐守城市不說,即使到了元宵節之類的傳統節日,很多農民工也會因為經濟、時間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歸鄉。城市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動彈不得,于是留守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陪伴,空巢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照顧,長久的情感缺位讓家鄉的熱也就慢慢冷了下來,農村也就漸漸”失落“了。避免農村“失落”還需喚醒熾熱的“土性”。
土是有黏性的,而“鄉土”的“黏性”反應到農村人的生活中,其實是一種文化牽引。舉個例子來說,同一個村里的人都說本村的“土”話。假如在城市我們聽見有一個人說起家鄉的“土”話,那么我們會很快熟絡起來黏在一起思念家鄉,落葉也會歸根這是家鄉對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特有的黏性。但是隨著二代農民工的成長,他們從小跟著父母在城市成長,家鄉的“土”話漸漸成了被人嘲笑的話柄,家鄉的美食成了遭人詬病異物,“土”成了帶有歧視性的貶義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農村也就漸漸“失落”了。避免農村“失落”還需喚醒骨子里黏的“土性”。
土是富有生機的,它孕育創造了萬物。農村也曾是生機盎然的,莊稼在地里迎風招展,土塘邊傳來陣陣蛙鳴。隨著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田地荒廢雜草叢生,房屋閑置無人修葺,走進一些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街頭巷尾和田間地頭隨處都可以看見廢棄塑料農膜、農藥瓶、飲料瓶、雜草秸稈、包裝物、廢棄建材。人力的缺失、環境的污染讓曾近的“雞犬相聞”成為歷史,農村也就漸漸”失落“了。避免農村“失落”還需喚醒飽含生機建設家鄉的“土性”。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當時只道是尋常。為了避免農村的“失落”,還需喚醒骨子里的“土性”,讓情感的再度升溫,文化不再失語,生態再度文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荊楚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