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合作是一種聯合,農民的組織化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走向聯合的過程,從抱團補短的互助到共建共享的聯合與合作,歷史的進程反映著發展的邏輯,在這里既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先進的”模式,也不能一廂情愿地追求規范和完善,政策的供給與實踐需求的無縫對接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圍繞“農民問題”的思索,今天推出系列之三。
1、回到農民的組織化問題,我們發現在三種典型的分析中,作為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自己的定位,即在自己選擇的經營領域里,做自己想做、能做、可以做好的事情,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自己的贏利目標和未來幾年的發展愿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求踏實、踩穩,在沒有更大的把握前,他們不越雷池一步。對于自己不會干、自覺自己干不成的事,他們也沒有太多的羨慕、嫉妒恨。這是一條“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的發展之路,走在這條路上,農業的經營從最初的謀生手段發展成為自己的事業、情趣、生活。
2、偶而與一農業經營業主閑聊,從湖羊產業的南北區域化發展優劣比較,未來的市場走向,聊到湖羊場怎么樣借助科技的力量,以精致化發展為方向,在種質資源提純復壯、精細化管理、生態循環種養、湖羊主題衍生產品開發、湖羊特色產業小鎮或主題公園建設。他反復提到的一個想法是:現在生產環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向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拓展的聯合轉變。而在他看來,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每一個經營者都能在自己的經營范圍內做到“精致、精細、精心”,大家都這樣認認真真地做事,彼此就能很好的合作,而現在的合作社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所以,他要集中主要的精力去做好自己的“家庭農場”。
3、有了“做好自己的事情”的高度,就不會缺乏相互協作、共同前行的廣度。自古以來就有英雄惺英雄之說,通過精致追求極致的人,需要有對手,是對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手,在這樣的層面上,他們可以坐而論道,可以競技切磋;可以聯手合作,可以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而率先成就他人。去年,有一個湖羊產業轉型升級的專項,下拔的資金如果幾個企業分享,都達不成升級的目的,于是,他們幾個經營業主商量認為,唯有集中使用,確保取得明顯成效,才能為爭取更多的項目支持奠定基礎、創造條件。最終他們一致同意把項目資金集中用于基礎條件最好的企業。聽到這,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農業經營主體,以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誠信守法的契約精神,構建著有福共享、有難同當的完整的合作關系。已經從“抱團補短”的合作走向“共建共享”的聯合。
4、從互助到合作這是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脈絡。早期的互助建立在勞動力、畜力和農具的自愿入組的基礎上,并有相應的分紅制度,為合作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后來,因為受制于歷史局限的認識偏差,這種合作經濟為政經合一的人民公社所替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逐步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然而,農村家庭沒有能夠發育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因此,后來出現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依然帶有互助組的性質,以道德約束為主,以義務幫助、指導、服務為主,缺乏相應的權力與義務的法律約定。一些經濟合作組織的發起人以此作為向上申報項目和獎金支持的載體,并以義務服務、幫助的形式回報合作組織的成員。經濟合作組織先天不足,后天缺乏有效的改造、規范,也決定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鏈的合作,實質上演化為企業與農戶的直接聯結,雙方的權力與義務缺失了有效的協調和維護。
5、賦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更多的服務功能,在其達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規范和完善。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往往是事倍功半,在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達到市級以上規范性專業合作社的比率很小,甚至出現了同一個經營主體既是農業企業又是專業合作社,同時也是家庭農場的情況,這不僅說明大量的農業經營主體缺乏相應的質的確定性,而且,它們作為一個概念,也淪為了用足政策、爭取項目支持的工具。在調查中,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反映,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辦人,總是先確保銷售自己的產品,然后再幫助合作社成員銷售,這種幫助只是義務,而不是責任,合作社與社員之間沒有相互制約的利益相關性。所以,對于這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的不是賦權,而是脫胎換骨的再造。從目前推進的“三位一體”農業新型服務體系建設來看,農合聯的構架,反映了在發展的現階段上,農業合作組織是一個全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各個環節上的經營主體的聯合。可以預計,建立在土地細碎化經營基礎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逐步完成其歷史使命,當家庭農場成為最基本的經營單位時,農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需要有一種全新的解讀。
6、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構建合作經濟組織而實現組織化,這是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可以少走彎路,甚至實現彎道超車。當然,學習借鑒不是照抄照搬其成果、不是簡單的復制其模式。一方面,模式是有個性的,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融合了經濟、社會、人文等多因素的集合體。模式是一個相對固化的體系,它的自組織的實現、它的有序可持續的發展,得益于與它生長和發育的環境之間的能量交換。模式不可能簡單地拿來、不可能照抄照搬。另一方面,概念化的模式背后隱藏著基礎的不同,同樣是家庭經營,一者是家庭農場,而我們卻是農戶,18億畝耕地,6億多農民,如此的土地經營規模,無法承載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這樣的希望。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疾鞂W習先進經驗,我們為其成果震撼,卻也明顯感覺到無法模仿,事實上,我們要學習的經驗體現在成果的形成過程中,是這個過程中為我們揭示的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即規律性。簡單的拿來主義,急于求成地人為構建一個框架來引導和規范發展,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我們更不能把這種差距和短板的存在歸因于農民,硬生生地搞出一個“農民問題”
7、經營主體的煩惱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窘境,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我們目前產業的發育和發展水平,以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體系構架。在這個問題的背后,更為重要的是人的問題,政策的制定者、制度的設計者是一個重要方面,農業從業人員是另一個方面。這里嚴重的問題不僅是教育農民,也包括教育我們自己。教育的功能是傳道、授業、解惑。道是一個提供動力的總閘,是掌控方向的總舵,傳道就是要提供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就是要傳播科學、傳播科學的理論。業是破解難題的具體方法,是駕馭成功的技巧和要領,授業就是傳授生產技能、經營方法、管理藝術,待人處事的要領,自我修養的路徑。解惑就是要引導和幫助解決成長、發展過程遭遇的各種矛盾、各種疑問,面對誘惑時的內心搖擺,獲得成功時的得意忘形,經歷挫折時的心灰意冷等等。
8、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只有從實踐中來,才能到實踐中去。這是一個轉折、一次升華,這個實事求是的過程,經歷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痛苦、煎熬,實現的是思想理念的破繭成蝶,是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的鳳凰涅磐。在這個日趨扁平、透明的社會,來不得濫竽充數,也容不下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從更深層次上告誡我們,教育不是單向度的灌輸,也不是世人皆醉唯有獨醒的傳教布道,更不是手執教鞭的養成訓練的監督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好的教育就是構成教育活動的雙方互動交流、相伴成長。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鄉村,與農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真切的想法,總結他們的創新實踐,傳遞和宣傳政策文件,共同研討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實施和評估我們的政策意見。這對我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此,當我們說“農民問題”時,我們自己才是真正有問題的那一個方面。
小結:
可以總結的是:所謂“農民問題”本質上是政府的供給與農民需求的匹配問題。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突出的問題、影響力大的問題,也即我們常說的“關鍵部位”、“關鍵環節”往往成為供給的重點。然而,這個重點的確定,往往帶有很大的價值評判的影響,也就是說這樣一種供給是在價值體系中評估、選擇并最終作出的決策。這個價值評估標準是包括上級滿意、部門高興、群眾擁護等在內的三維尺度,這把尺運用不當,就會偏離我們的初心;善于運用,并一如既往堅持到底,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供其所需、精準施供,實現供給效率最大化。為此,當我們力推的事項不能獲得預期的群眾回應時,我們需要檢討自己;當我們隆重推出的政策文件,束之高閣,不能如愿落地、有效推進工作時,我們需要反省自己。
記得有一位村支書跟我說過這么一段話:村班子要做的事,就是在上級要求我們落實的工作任務和群眾希望我們做的具體事情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找到了這個結合點,兩股力量就能形成合力,事情就好辦。如果找不到這個結合點,要么群眾不支持,要么對上無法交待。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政府的供給如何能夠更有效地接近這個事實上存在的結合點?
作者單位:湖州市農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知行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