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產生活,在不斷釋放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化。不光是能源、交通行業,農業也占到了很大比重。但是和美國、加拿大相比,中國農業生產釋放的二氧化碳要高出許多,甚至和印度相比,也高出不少。
2017年6月29日發表于《科學報告》中的一篇論文指出,中國2013年玉米、小麥、水稻生產過程中碳足跡水平很高:生產1千克玉米碳足跡為0.48千克二氧化碳,生產1千克小麥碳足跡為0.75千克二氧化碳,生產1千克水稻碳足跡為1.6千克二氧化碳。這些數字水平遠高于美國、加拿大和印度等國。
農作物的碳足跡指農作物的碳排放或農作物生長期引起的碳排放,可以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指標。
由于近年來,糧食生產技術,包括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在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上中國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增多,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研究指出,不科學的糧食生產方式,如盲目施肥、濫用農藥、秸稈焚燒等都可能會導致糧食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
在土壤固碳環節中,我們的主要措施有:秸稈還田、施用化學物質氮肥、免耕法耕作,對此,不同地區、不同農田系統的主導因素不同。研究指出,我們應當認識到特定地區的主導因素,從而采取對策顯著降低碳足跡。例如,在中國東北部和南部禁止焚燒秸稈、停止對小麥和水稻的大水持續漫灌。
研究結論表明,考慮到玉米、小麥、水稻三種作物完整的生長周期后,三種作物的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土壤固碳量,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凈排放系統。施用化肥、生產時的機械耗能、大水漫灌等不僅促進了二氧化氮和甲烷的排放,同時也造成了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
當然,在這一研究中,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很關鍵。此前,生命周期分析(LCA)已被開發作為一種工具來估算碳排放,但此方法并不適用于中國所有地區的農作物生產過程,如秸稈還田、施肥、耕作和灌溉過程沒有被納入考慮范圍。
而此項研究針對這些問題,調查了包括11個省(區)42個縣的3240戶居民,地區涵蓋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南和廣西,建立了新的碳足跡計算方法。
但是采用了新的方法后,中國農業生產的碳排放量依然很高。論文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衛峰副教授表示,禁止焚燒秸稈、停止小麥、水稻的漫灌做法等措施,有望降低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建議國家對間歇灌溉技術、氮肥的施用、秸稈還田技術進行優化,從而降低農作物的碳足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2017年06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