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集約化生產、科技化驅動、品牌化發展是十五屆農交會的亮點
稻蝦共生的生態池、紅藍相間的LED植物工廠、龐然大物般的聯合收割機……9月21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北京開幕。作為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農業展會,本屆農交會參展團組49個,參展企業1600多家,參展商遍布26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經濟日報》記者探訪發現,集約化生產、科技化驅動、品牌化發展成為本屆農交會突出亮點。
本次農交會特別設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豐富的展品、詳實的影像,引得人們駐足停留。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過去的五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2016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47公斤。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過8%,2016年達到1.2萬元。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2016年籽粒玉米調減近3000萬畝,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6%,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陜西省宜君縣云豐玉米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參加農交會,展出不久就收獲了幾個大訂單。合作社工作人員李亞寧說,眼下田里的玉米豐收在望,為把此前的玉米吃干榨盡,合作社開發了玉米糝,耐熬煮,粘度好,很受人們歡迎。無獨有偶,江西省家庭農場聯合會帶來了近百種不同的農產品。該聯合會是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自發成立的社團組織,會長呂澤新說,“我們有2000多名會員,我們知道,規模化才能闖市場。”
在本屆農交會上,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成為活躍的市場主體,從側面體現出我國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水平在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土地流轉已超過4.79億畝,占整個二輪承包面積的35.1%。截至2017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193.3萬家,大體每個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6.8%,參加合作社農戶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員農戶高出20%以上。
在農業科技重大成果暨綠色技術展區,極飛科技的P20植保無人機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工作人員陳光哲介紹,該無人機20分鐘可以噴施20畝農田,配合智能手持終端和移動基站,可實現全自主航線作業。“3個人就把過去120人的工作完成了,不計物化成本,每畝作業成本才10元。每天噴施300畝,對比傳統植保手段,可節省30%的農藥和90%的用水。”
56.65%,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這個數字意味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總和。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表示,近年來,各地示范推廣了小麥“一噴三防”、奶牛飼料高效利用、深海網箱養殖、稻田綜合種養等一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我國在農業基礎理論、前沿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農業遙感和農業信息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有的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品牌化是農交會的另一亮點。圍繞品牌,農交會可謂做足了文章。作為農交會的前奏,20日晚上,農業部舉辦了一場“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26位社會知名人士親情推介家鄉品牌農產品,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加油鼓勁。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將自己長壽的秘訣總結為愛吃家鄉黔陽的冰糖橙,演員閆學晶總結了吉林大米的土壤好、水質好、日照足等七大特點,田徑運動員蘇炳添講述了父親送廣東荔枝寄托關心的真情故事。
本屆農交會上,“中國農墾”行業公共品牌亮相。農業部農墾局巡視員何子陽說,中國農墾擁有1781個國有農場,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65家。參展的農產品源自墾區綠色生態環境,達到了“三品一標”的要求,大部分產品還擁有質量追溯標識。近年來,農墾品牌建設聚焦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已覆蓋谷物、蔬菜、水果、茶葉、肉類、牛奶等品類。目前,全國農墾認證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2661個,開展農墾全程質量追溯的企業達489家,可追溯面積740萬畝。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說,現代農業強國無一不是農業品牌強國。農交會已舉辦15年,15年來,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參展商越來越多,參展產品越來越豐富,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今后將把農交會打造成品牌培育的“孵化器”,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品牌的力量。
(責編 徐曉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7-09-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