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經用盡。如果不觸動深層結構,就很難再前進一步 。
1979年初,我從中國科學院調到新成立的國家農業委員會工作。當時的國家農委,作為國務院指導農業建設的職能機構,同時兼理黨中央委托的農村工作任務,并指導各省區市農業委員會和中央相關部門的工作。中央任命王任重為農委主任,副主任最初只有張平化、張秀山和我。
上世紀50年代,我曾在中央農村工作部任秘書長。時隔20多年后,我又回到了農口。
1982年至1986年,中央連續出臺了五個“一號文件”,指導農村改革。這五個“一號文件”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年初布置調查題目,到秋季總結,冬天起草文件,次年年初發出。每年一次調查,是由各省份農口的黨政部門和研究機構組織。隨后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由各省份主管農業的書記和省農委主任參加)大討論,再由起草小組歸納執筆,最后上報中央決策。(附注)
在1982年第一個“一號文件”出臺之前,我們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農民自發的創造——包產到戶“合法化”。
1979年春,安徽省早已經試驗包產到戶,但是包產到戶并未成為主流。1980年秋,中央發出75號文件,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75號文件是一份承前啟后的文件。它肯定了包產到戶是一種為群眾樂于接受的責任制,承認群眾自由選擇的權利,不能自上而下用一個模式強迫群眾。
75號文件發出后,各地試驗的結果是“一包就靈”,貧困地區第二年就有飯吃,其他地區能增產。1981年冬,中央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會后不久,趙紫陽總理到東北考察。他寫回來一封信說,今后不要再強調不同地區不同形式了,群眾自愿選擇,選上啥就算啥,領導不要硬堵了。
由于此前包產到戶已經得到鄧小平的支持,我們就據此起草了198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即《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1982年:正式承認包產到戶合法性第一個“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是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干到戶、包產到戶,深受群眾歡迎,全國已經普遍化。這份文件提出,所有的責任制形式,包括包產到組、包干到戶、包產到戶,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它不同于過去的分田單干,更不能當作資本主義去反對。
這個文件的核心,是第一次以中央的名義取消了包產到戶的禁區,尊重群眾的選擇,并宣布長期不變。當時許多地方的農民都擔心,共產黨的農村政策多變。文件說“長期不變”,最能打動人心,農民說“一號文件”是吃了“定心丸”,連一直批判資本主義思想的山西昔陽縣大寨村也在1982年底實行了包產到戶。
文件的另一要點是尊重群眾的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允許群眾自由選擇。同時還提出疏通流通領域,把統購統銷納入改革的議程,有步驟地進行價格體系的改革。另外,重申了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鼓勵個體經濟、私人經濟和專業分工。
這個文件報送給中央,鄧小平看后說“完全同意”。陳云看后叫秘書打來電話說:這是個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眾的擁護。他還參加政治局會議,聽取說明;最后說:文件好,說明也好,所提問題,我贊成。至此,我心里就更加踏實了。
1983年:放活農村工商業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開。胡耀邦代表黨中央所作報告提出,這幾年來農村建立的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必須長期堅持,不能走回頭路。為了擴大農村改革成果,我受中央委托,在十二大作了題為《農村工作歷史性變化》的發言,闡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優點。
當時,各地基層有一些爭論:允不允許私人買拖拉機和汽車?允不允許私人跑長途運輸?允不允許合伙入股修魚池,按股分紅?等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建議,要放活農村工商業。
此外,我們還提出應該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并存。按勞分配之外,還應該允許按投入的生產要素分配,即按投入的資金、土地、技術實行分紅,藉以鼓勵人們多留積累,多投入,以補充國家投入的不足。
因此,1983年的“一號文件”(即《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提出了“兩個轉化”,即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為此,黨和政府各部門、各級領導干部都應“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更大膽一點,工作更扎實一點”。
1983年這一年,農村改革步伐加快,農村經濟變化也很顯著。一是家庭承包普及到幾乎每個村莊,一度按兵不動的黑龍江省委書記也變拒絕為歡迎。二是農村勞動力從閑置狀態下解放出來。
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以競爭促發展如果說前兩個“一號文件”著力解決農業和農村工商業微觀經營主體問題,那么,此后的“一號文件”則要解決發育市場機制的問題。此前20多年,農村實行統購派購制度,除了對糧棉油三項實行統購,還對生豬、雞蛋、糖料、桑絲、蠶繭、黃紅麻、烤煙、水產品等實行派購,品種多達132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副土特產品。事實上,農村產品交易均由公營商業高度壟斷,而資金、土地、勞動力流動又受到多重限制。
經過深入調查,我主持的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整理出一個書面建議,提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建議”除了陳述情況,還提出農村經濟迫切要求放松歷史上多年形成的政府壟斷、管制,及其他阻礙農民進入市場的規定,以利發展商品生產,擺脫窮困。
我們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1)土地承包期延長15年,在此期間,允許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2)允許農村社會資金自由流動,鼓勵加入股份制合作、入股分紅;(3)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鎮做工、經商、辦企業;(4)允許私人辦企業雇工經營;(5)國營商業、供銷社逐步開放貿易、退出市場壟斷、改變服務方式。供銷社回歸民辦。
到會領導同志大多主張再給農民吃一顆“定心丸”。對所提出的建議,(1)(2)(3)項原則上無異議通過。第(5)項,要商業、供銷、財政部門進行清理,與糧食統購統銷問題一并解決。準備第一步只留糧棉油統購,基本上取消各種派購。第(4)項雇工問題,經討論,未能取得一致,不做結論。過去規定,雇工不超過八人不作為資本主義,超過八人的也允許試行。會后請示鄧小平,他說:“不急于限制,看三年再說。”
以上通過的內容,都寫進了1984年的“一號文件”(即《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
1985年:調整產業結構,取消統購統銷經過三個“一號文件”,對農村經濟微觀經營主體和宏觀市場環境同時改革,1984年我國農業生產達到前后幾年的峰頂。尤其是長期困擾我們的糧食問題,甚至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轉變為“糧食多了,賣糧難”。
當時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的改革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我隨胡耀邦下鄉察看,得出的結論是“谷賤傷農”,靠現有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可能實現收入翻番任務,需要一個新的結構。
趙紫陽在當年聽取農村情況匯報時也指出:統購制鼓勵各省保證征購和提高省內糧食自給率,這就迫使各省一定要下計劃保證糧食播種面積,影響了因地制宜安排種植業。例如,海南也提出糧食自給。其實那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通過對外貿易交換點谷物,更合算,更受農民歡迎。華南地區都有這個問題。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問題在于農產品統派購制度行之已久,派生出分配問題和利益調整問題,慣性很強,改變甚難。好在正值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出臺經濟改革決議,城鄉關系改善完全符合改革方向。因此,1984年的農村工作會議,眾望所歸,就把改革統派購制度、調整產業結構作為1985年農村改革的中心課題。
圍繞這個中心,我們制定了1985年的“一號文件”,取名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
1986年:增加農業投入,調整工農城鄉關系1985年,改糧食統購制度為合同收購,合同之外,由政府議購改為市場收購;派購的132項農產品,只留桑絲、藥材、煙草三項,其余均通過市場交易,由市場形成價格。在國務院領導人的支持下,這本來是一步到位的徹底改革,但由于未能及時調整工農、城鄉的利益分配關系,出了問題。
當時,提高對農民的糧食收購價格,卻沒有相應提高對城市居民的銷售價格。這就造成糧食增產越多,財政補貼越多。到達峰頂的糧食產量及相應的交售量,尤其是大量的超購加價糧食,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這時,國家按“慣性”維持了原有的城鄉利益分配格局。為了保持城市非農集團的優越地位,就以降低農民的貿易優惠來減輕財政負擔。具體措施是:取消了原先的超購加價50%的規定,將所有糧食按平均價收購。這大大減弱了對糧食增產激勵。
農民利益受損,迅即表現為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供應減少。此后,中國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連年徘徊。對此,有的人就認為,包產到戶潛力枯竭,該收場了,是這個制度造成糧食徘徊。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取消糧食超購加價的結果。
針對當時出現的農業成本上升、比較收益下降,1985年年底的農村工作部署,就強調“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會議形成的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
繼1986年“一號文件”之后,1987年確定了深化農村改革的三項目標:第一,確立農戶自主權;第二,發育市場體系;第三,繼續優化產業結構。這三項目標實現的程度,是衡量農村發展成功與否的標志。
然而,理論上揭示不等于實際上解決問題。中國農業的進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國有經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當時我們認識到,中國的農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經用盡;如果不觸動深層結構,就很難再前進一步。正是因此,農村改革一系列“一號文件”的歷史使命告一段落。至今,中國農村改革并未終結,必須從全局改革中尋找前進道路。
附注:
五個“一號文件”,從始至終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參加次數較多的有:劉堪、張云千、祖國樸、段應碧(農研室)、王岐山、陳錫文、杜鷹、周其仁、王小強(農研中心發展組)、霍泛(山西)、吳镕(江蘇)、張根生(吉林)、王郁昭(安徽)、趙文欣(四川)、杜瑞芝(廣東)、溫秀山(福建)、董家邦(上海)、楊澤江(河北)、趙樹楓(北京)等省區市農口負責同志,以及謝華、楊玨、吳少文、鄭重、吳象等幾位參加農研中心主任會議的同志。大家一起討論,共同議定上報稿。參加次數較多的不只是上述幾位同志,這里是憑記憶列出,定有遺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戰略與管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