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秦中春:臺灣的精致農業之路

[ 作者:秦中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9-10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赴臺灣考察調研發現,作為東亞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先行地區之一,臺灣地區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很有特色和亮點,最近三十多年來在發展精致農業方面逐步走出一條好路子。主要特色是與小規模相適應,將傳統農作制度中的優勢與現代要素相結合。主要做法是以市場為平臺,依托公開市場體系推進錯位競爭;以健康為基本,明確質量安全驗證、監管和標識;以卓越為追求,推進領先科技研發、推廣和應用;以樂活為導向,重塑鄉村風土人情、價值和魅力;以改制為抓手,為城鄉能人發展農業營造好環境。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實踐對做好大陸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啟示,新時代農業發展創新潛力很大,促進鄉村振興要把農業發展精致、注重培養一代新人和深化政策體制改革。

關鍵詞:鄉村振興,精致農業,主要做法,經驗教訓,臺灣

2018年11月4—7日,應中華海峽兩岸新農村發展暨環??萍冀涣鲄f會邀請,由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組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有關人員參與,我們對臺灣地區精致農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考察調研。調研團在臺北市與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研討,先后赴漳化縣、南投縣、嘉義縣、屏東市、高雄市、桃園市對有關企業、加工廠、農場、農民等進行了實地訪問。調研表明,作為東亞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先行地區,我國臺灣地區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也很有特色和亮點。最近三十多年來,臺灣地區在農業發展中提出精致農業的理念概念,探索精致農業的合理模式,建立精致農業的發展框架,引導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農業功能的不斷拓展,實現了農業農村的轉型升級。這些做法來之不易,經驗教訓彌足珍貴,對大陸地區目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借鑒意義。

一、臺灣發展精致農業的基本情況

臺灣位于我國東南,由臺灣本島和86個小島組成,四周臨海、人多地少、農戶經營規模小,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采用了不同于西方大農場的戰略與技術,將傳統農作制度中的優勢與現代要素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與小規模相適應的精致農業的特色發展道路。臺灣地區目前總人口約2300萬,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90萬畝。全境高山和丘陵占2/3,平原占1/3,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在歷史上有“米倉”和“糖庫”之稱,糧食作物有稻、麥、豆、薯、花生等,經濟作物中甘蔗、甘草、茶葉占有重要地位,森林、水果、水產等資源豐富。臺灣曾經是20世紀70年代前后經濟發展高速成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農業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貿易自由化過程中也較早面臨困境和挑戰。為了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思路和政策應運而生。

臺灣當局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發展精致農業,促進農業升級”。1984年,時任“臺灣省主席”邱創煥最早提出“精致農業”構想,當初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下降,農村出現蕭條,農地出現廢耕等問題。1985年以后,臺灣當局開始設立精致農業計劃項目,對發展技術密集的設施農業、促進農業產品高級化、輔導農產加工、開發新產品、發展觀光農業等進行投資支持。1991年,臺灣當局在“照顧農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三生農業”的發展方針,實施《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等策略。2009年,臺灣地區將發展精致農業的目標更新為“健康農業、卓越農業和樂活農業”,并將精致農業與生技、觀光、綠能、醫療照護、文創等一起并列為六大“政府”重點推動的新興產業之一,實施“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著力推進建立責任農業、維護消費者健康和永續環境,發展科技農業、打造效率優勢產業并拓展農產外銷,拓展樂活農業、加速農業升級。

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成果顯著,農業和鄉村面貌在新形勢下逐步煥然一新。目前精致農業的發展框架已經建立,實現農業增效,提升了農民福利;形成精致農業的多種模式,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向境外不斷拓展;引導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農業功能的拓展和農村發展的轉型,農業產業的結構、內涵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重大變化,城鄉融合、功能互補,農業成為科技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態的、休閑的現代化事業。以我們調研的幾個點為例:喬伊登國際農產公司引進了荷蘭農業溫室技術從事特色番茄生產經營,產品主要市場在日本;一心生物科技公司已從事40年的蘭花生產、科研和經營,產品主要市場在美國;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引入全球石斑魚等資源從事科研、馴化、養殖、經營一體化,產品主要市場在粵港;源鮮智慧農場是一批從事光電等專業的科技人員進入農業,從事蔬菜科研、生產和經營一體化,產品主要市場在城鎮高端市場特別是星級酒店;阿里山的發展引入福建烏龍茶發展特色茶園,形成觀光、休閑和產品經營一體化,產品和服務主要市場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梅子夢工廠通過將文化創意引入梅子加工業,使30多年前一度瀕臨破產的梅子產業重新做大做強,在信義鄉形成特色產業鏈,吸引各地乃至世界客人觀光采購。

二、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主要做法

三十多年來,臺灣地區在農業發展中提出精致農業的理念概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精致農業的合理模式,關于精致農業的具體內容不斷有所變化,不同區域和單位對精致農業的具體實踐也存在差異。但從臺灣有關主管部門倡導和各地實踐的主要做法看,概括起來,總體上體現在五個方面,這些做法都很重要。

(一)以市場為平臺,依托公開市場體系推進錯位競爭

主要措施是建設開放競爭市場體系,發展市場農業。這既是來源于國際形勢變化和自由貿易談判的推動,也是島內經濟轉型的需要。所謂市場農業,是實行開放市場的政策,面向國際市場,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推進市場錯位競爭,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重點是完善農產品貿易政策,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行有進有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逐步允許農地自由買賣,支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農業,扶持產銷并重的農業,扶持現代科技推廣應用,發展農業國際化經營。

(二)以健康為基本,明確質量安全驗證、監管和標識

主要措施是倡導實行健康農業理念,發展健康農業。這是消費者的要求,也是生產者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所謂健康農業,是從田頭到餐桌為驗證安全把關,提供潔凈的生產環境,推廣合理的生產方法,積極建構作物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目的是在無污染的農業環境下,達到生產和生態的和諧關系,讓人民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同時又為子孫留下美好的生態環境。重點是加強基礎環境建置及管理,發展設施農業和質量安全蔬果,推廣品質認證標識優質農產品,發展有機農業,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推動作物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推動合理化施肥,深化質量安全驗證,打造無毒農業島等。

(三)以卓越為追求,推進領先科技研發、推廣和應用

主要措施是不斷追求卓越,發展卓越農業。這是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沒有卓越就沒有競爭力。所謂卓越農業,是以“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為目標,開發利用臺灣地區農業科技研發優勢,結合臺灣地區特殊地理條件,積極提升農業科技發展能量,發展蘭花、農業生物技術、觀賞魚、石斑魚、種苗及種畜禽等六大重點產業,最終打造卓越科技島。重點是推動科技創新研發,包括農業生物技術、蘭花產業、石斑魚產業、觀賞魚產業、植物種苗、種畜禽產業等,科技產業化,包括發展“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建設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等,農漁產業轉型升級,包括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輔導成立花卉、蔬果外銷專區、推動農業經營專區、營造優質養殖生產環境、整合畜禽農企產銷等,智慧財產保護與加值運用等。

(四)以樂活為導向,重塑鄉村風土人情、價值和魅力

主要措施是開發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樂活農業。這是農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領域,也是鄉村以人為本的需要,在現代社會中發展潛力巨大。樂活來自音譯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為以健康快樂及自給自足的形態生活。所謂樂活農業,是將文創發展引入農業農村,將發展農業深度旅游與農業精品結合起來,以農村為中心,兼顧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及農村環境的整體發展,扶持農漁經濟,推進農村再生,發展新農業,重建農村人文、產業和土地和諧共處新秩序,相關產業包括森林生態旅游、休閑產業與農村旅游、海岸漁業旅游及農林漁牧等精品產業。重點是推展休閑農業主題游,促進漁業生產及觀光休閑的多元利用,推廣森林生態旅游,輔導開發優質農產品,包括農漁會百大精品、臺灣茗茶、農村美酒、經典好米、精致竹制制品,金鉆水產、優質畜產等。

(五)以改制為抓手,為城鄉能人發展農業營造好環境

主要措施是不失時機深化制度改革,發展持續農業。這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現實問題的需要,也是臺灣有關主管部門積極主動發揮作用的結果。所謂持續農業,是扶持核心農民,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有市場潛力并有利于生態維護的農業,均衡農產品生產,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所得,促進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重點是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持續推進土地整合,建設農業經營專區,堅持和完善農會制度,創新農業產業組織服務,扶持小地主、大佃農,培育壯大新農人,健全和完善農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動植物品種產權保護制度,營造農業農村發展良好環境。

三、臺灣發展精致農業的經驗教訓

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重要決策和做法來之不易,核心框架和取得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條道路不平凡、不簡單、不容易,在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一)精致農業是提升效率的,也是保護生態的

精致農業的任務是提升農業生產率,需要綜合考慮收益及回報提升(分子因素)和投入及成本控制(分母因素)兩個方面,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精致農業是一種經營行為或商業行為,經營是有成本或代價的,只有按經濟規律或商業規律辦事,才可持續、可復制和可推廣。比如,與一般的主張土地買賣的觀點不同,相比買地經營而言,租地經營的一次性資金投入不大,在經濟上可能是更合算的。臺灣自光復以來不斷深化土地改革,實行“三七五”減租、平均地權等有利于佃農的土地政策,為發展精致農業提供了制度基礎。發展精致農業對自然環境和社區生活是有影響的,在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方面具有重要責任,必須進行規范和管理并從源頭上進行引導和防控,用心負責地做好了是加分的,不是負擔或包袱,而是金山銀山。

(二)精致農業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精致農業的核心是專業化分工合作和技術經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特定結合,需要在組織管理服務方面進行連接和創新。發展精致農業既需要宏觀層面的支持引導,也需要微觀層面的努力創新,并且需要二者相互協同配合。臺灣地區的農會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從實踐來看,在臺灣精致農業發展過程中,有一些政策措施由思想到實踐的自上而下推進實施并不太成功,而自下而上由實踐到思想的總結提煉推廣是非常成功的。特別是近些年來,臺灣農村吸引了一批主修光電、文創、ICT等專業的人才從事新農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思想、新活力和新希望,他們在推動精致農業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精致農業是需要基層闖的,也是需要形勢逼的

臺灣地區的精致農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農業,是對勞動密集型、分散式經營和自由式農產品結構的一種轉變和替代。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投入,存在風險,而且是比較艱難而復雜的,既要有動力也要有壓力,是需要有基層努力探索和社會形勢壓力所推動的。在臺灣,它首先是由農村基層在實踐摸索中“闖”出來的,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并得到了臺灣地區農業界、經濟界、科技界、教育界等的一批優秀人才的支持指導,最終形成了可持續、可復制和可推廣的模式。其次,它也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和經濟自由化過程中,缺乏競爭力的臺灣小農業經營模式受沖擊而被“逼”出來的。

(四)精致農業是有前提條件的,也是有隱含假設的

臺灣地區的精致農業是商品農業的一種升級版或高級形態,是需要相關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等配套組合的。首先,它的發展是有條件的,是臺灣在扶持農業、稻米出現過剩、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政府實行經濟市場開放政策改革等以后才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力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成果為其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經濟開放政策改革為其發展提供了機會挑戰。不僅如此,臺灣地區在農業、醫學等科技教育方面長期積累的科學人才為其發展提供了理念、技術和人力。其次,它的發展也是有隱含假設的。發展精致農業需要完善糧食安全、農民保障、農業保險等配套經濟安全、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精致農業是高投入、高收入和有風險的,要永續搞好難。由于臺灣地區面積很小,在國際上相關產品可被替代區域多,以及出現調研決策失誤或者技術瓶頸等,客觀上也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四、對大陸地區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啟示

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道路對做好目前大陸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啟示。從臺灣實踐看,在現代經濟中,農業發展是有潛力和有希望的,精致農業是小規模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通過把精致農業發展好,可以實現小規模農業的現代化改造,這種農業是農業生產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符合衛生市場要求、有市場潛力、可提高農民所得的農業,也是生產、加工、運銷以及鄉村旅游一體化的多環節盈利的農業,還是技術密集、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安全性并有利于生態養護的農業。促進鄉村振興要重視農業發展創新、培養新一代農民和深化政策改革。

(一)促進鄉村振興要把農業發展精致

借鑒臺灣地區發展精致農業的經驗,要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走向精致作為鄉村振興內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的不斷增長,優質特色農產品消費市場很大。以石斑魚為例,很稀有,價格很貴,但需求強勁。不僅如此,農業還可以開發出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環保功能、游憩功能、醫療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等各種功能。要重視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文創產業的發展,既有農業生產的結構轉型,也有農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和提高生活福利等,既關注經營導向,也關注服務導向,推動休閑農業活動多樣化、多層次發展,從最初的觀光、采摘逐漸向休閑體驗和農業價值鏈整體提升等過渡拓展。

(二)促進鄉村振興要注重培養一代新人

人的觀念、知識及技術在鄉村振興中很重要。做好鄉村振興工作,要將農業從第一產業延伸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農業生產與現代生活、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在鄉村功能上結合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等三級產業。這需要從源頭入手,重視培養和引進愛鄉村、懂農業、會經營、有情懷的一代新人,去發現和開發鄉村的特色價值,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拓展農業發展的多功能性,提升農業生產率,最終建立和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健康、卓越、樂活、持續的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

(三)促進鄉村振興要深化政策體制改革

政策體制對鄉村振興的發展空間和社會秩序影響很大。與臺灣地區的精致農業相比,大陸的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在土地制度、農會組織、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差距,農村要素、市場和主體激活不夠,亟須深化改革和不斷完善。由于政策體制具有政治性、歷史性和專業性,在各項具體政策設計和變革方面,既要積極進取,注重引入先進生產力要素,講求效率效果,為發展提供空間和動力,也要穩妥慎重,注重保護農民合理利益,尊重農民合理意愿,講究公平公正,注重循序漸見。要對傳統小農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支持政策進行嚴格區分并有機銜接,對小農發展重在提供必要而有條件的政策扶持和綜合服務,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重在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和提供合理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略

作者: 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臺灣精致農業研究”專題調研團

調研團團長:劉守英

調研團團員:張力 秦中春 姚永福 張偉凌 高榮峰 徐樹紅 王世敏 孫杰 曹可清 宋奇 周培 李守紅

執筆:秦中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調查研究報告》[2019年第11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不卡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性开放视频久久…爽 | 最新AV网站在线看 |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影视 |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