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下旬,我們參加省人大赴臺農業考察團對臺灣發展精致農業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分別到果菜批發市場、農會、農場、社區和農產品加工廠實地考察,就農產品加工運銷、質量監管、休閑農業、農業小區和農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交流。考察交流中我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臺灣農業創新能力強,轉型升級快,農產品質量控制嚴格,生產服務性組織健全,很多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臺灣農業基本情況及其特點
臺灣地區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00萬人,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占臺灣總人口的19%;臺灣現代農業發達,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2014年底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臺幣,占全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3.3%。近50年來,臺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
(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一是品種改良能力強。臺灣農業部門非常重視品種改良和創新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收集作物品種和種質資源并建立種質庫,為良種選育打下堅實基礎。近年來,臺灣農業新品種層出不窮,品種改良升級周期僅需2-3年,如菠蘿、荔枝、香蕉、芒果、釋迦、蓮霧等年年都有新品種推出,增強了國際競爭力。二是技術改良發展快。農作物田間管理、產期調節、果蔬栽培、保鮮等技術發展很快,與市場結合緊密。如均衡上市栽培技術,使蓮霧、龍眼、番石榴等水果均能錯季上市,甚至做到全年不間斷上市,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三是推廣應運及時高效。農業科研與推廣相互依托,科技轉化能力強、效益好。農業研究單位與推廣單位及農民聯系緊密,研究單位將科研成果交給推廣機構(農業改良場),改良場又通過農會、產銷班將技術傳授給農民,及時高效。四是農業機械化率高。農業機械化在臺灣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世紀60年代末,臺灣開始農業機械化,從稻谷機械化,拓展到雜糧、園藝作物、養豬業以及產后收割、干燥、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50年來,精致機械不斷推出,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目前,稻作整地機械化程度達到99.74%,插秧機械化程度達到97.9%,收獲機械化程度達到97.17%,其它精致操作機械化程度達90%以上。五是產品加工業發達。為解決農產品過剩,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增加附加值,政府有關機構及企業大力研發農產品包裝、冷凍、冷藏、精加工技術和先進加工設備。目前,臺灣農產品加工形成了小型加工廠、衛星加工廠以及大型加工企業相結合的三級加工模式。2014年,臺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GDP比重達3.5%。
(二)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健全。一是農產品安全法規標準完善。臺灣現有《食品衛生管理法》、《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農業生產和認證法案》、《農藥使用管理辦法》、《農藥殘留檢測要點》、《蔬菜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標準。根據農業生產、流通及檢驗工作需要,針對20種不同農作物和289種農藥,制定了1149項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構筑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防控鏈。二是檢驗檢測體系健全。臺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別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3個部門負責,分別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各縣市農會、合作農場均有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所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均設有農藥殘留超標快速檢驗室,對入市交易的農產品進行抽樣快速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市場,嚴格把好農產品的生產和入市質量安全關。三是質量追溯體系管用。要求凡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必須注明名稱、產地、生產者、產品等級,并進行分級包裝,農產品經檢測發現有質量問題時,很容易追溯到產品的生產者,準確地追查責任人。嚴格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確保了生產者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如阿里山高山生態茶生產者堅持不使用農藥,而采用辣椒粉、胡椒粉等生物制劑殺蟲,以保證茶葉質量安全。
(三)農業服務性組織配套齊全。一是農會等協會組織發展成熟。臺灣的農民協會有農會、農聯社、國聯社和青果合作社四大組織,其中農會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是功能齊全、服務完善、運行規范的農民組織。根據臺灣農會法,各縣、鄉均成立農會,分別接受同級農政部門指導。各級農會既是獨立的法人,又與上級及其他農會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組成統一的組織網絡。農會承擔的業務達20多項,主要包括:從事新技術輔導、推廣和開展農民培訓,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農民借貸和農業保險業務,承辦農村文化、醫療、衛生、福利及救濟事業等。二是農產品運銷體系運行規范。臺灣農產品運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設在農會下的產銷組織)。尤其是各級農會下設的農產品產銷班,專職負責農產品收購、分級、包裝、運銷等各類產后業務。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管下,農產品運銷組織運行規范、高效,完全實現了貨暢其流的目標,使農業生產者消除市場方面后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三是農民培訓和技術輔導渠道暢通。臺灣重視培養農業科技和技術推廣人才,臺灣大學、中山大學等9所高校設有農學、園藝、畜產、水產、林業等院(系)。同時,臺灣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日臻完善,使臺灣涌現出一大批既懂技術改良、品種創新,又擅長生產管理、分級包裝、經營銷售的核心農民。核心農民較高的技術能力,成為臺灣現代農業經營的人力資本基礎。四是農村金融支持力度大。臺灣各鄉鎮農會設立有信用和保險部,農會信用部攬儲農民存款,由于農會了解農戶生產狀況、經濟條件和實際需要,保證了信用部存款全部用于農民貸款和農業發展。農會通過推廣技術、幫助農民搞好生產和銷售,使其增加收益按期還貸,從而實現貸款和償還的良性循環。農會對農戶辦理委托保險,政府給予保費補貼。遇到自然災害時,由農會對災情進行初步勘查,再替農戶向政府申請災情補貼。
(四)休閑農業頗具特色且日益發達。目前,臺灣農業已經進入生產、生活、生態并重階段,農業涉及領域很廣,不單純提供實物產品,而且提供服務產品。如宜蘭縣香草菲菲、臺南縣走馬瀨農場就是結合生產過程,通過農產品DIY、展示銷售和生產體驗等,滿足客戶參與生產、選購產品、科普認知等需求。臺灣休閑農業按類別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觀賞與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閑旅游、綜合性的休閑農場、鄉村夜宿、旅游勝地等幾種。經過近10年的發展,臺灣休閑農業已初具規模特色,成為臺灣經濟新的增長點,逐步為社會廣泛重視。據了解,臺灣休閑農業中近期發展目標是:以整合政府相關計劃為主軸,以團隊輔導、永續經營為方針,創造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產業,以此再造農村,促進農業產業高效化、國際化。
二、啟示和思考
近年來,湖南農業農村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4年,全省糧食總產再次突破600億斤,超級雜交水稻畝產達1026.7公斤,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4.6%;出欄生豬6620萬頭,肉類產品出口創匯5.12億美元,居全國第一;全省農業實現經濟收入556億元,增長2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060元,增長11.4%。農業經營規模逐年擴大,截止2014年全省累計流轉土地1400萬畝,建立規模種植基地7000多萬畝,畜禽規模化養殖率達65%;農產品加工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同比增長21%,農民合作社達到近3萬家,休閑農莊突破5000家,實現經營收入210億元,增長20%以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得到加強,長株潭局部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性調整穩步推進,水庫網箱養殖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等改革推進順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抵押貸款試點取得新進展,農業保險試點范圍擴大,中部林權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掛牌運行。
但當前我省農業面臨的問題仍不可忽視:高投入、高污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據統計,全省種植業每年投放化肥500萬噸、農藥30萬噸,按照全省耕地5600萬畝計算,化肥、農藥單位用量分別為每畝98公斤和5.4公斤,遠高于全國平均用量,更是美國用量的9.5倍。化肥、農藥的高投入,不僅增加了主要農產品成本,而且加劇了土壤、水體污染,農業環境壓力增大,嚴重影響糧食安全、飲用水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如鎘大米事件對我省糧食生產造成嚴重沖擊。農業技術、產品和產業結構的發展未適應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科研方面存在重研究、輕推廣,重成果、輕應用的問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品種改良未能適應市場需要,品種改良和產品創新不被重視,市場上外形大、味道美、附加值高的水果資源大多來自美國、日本和臺灣。休閑農莊發展模式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農村經濟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農民合作社覆蓋率低,現有農民合作社42761個,累計成員238.3萬戶,占全省農戶不足5%,遠遠低于臺灣地區的31%。農民合作社發展不成熟,結構簡單,功能單一,效率偏低,市場終端兼顧不夠。農村金融發展滯后。涉農貸款門檻過高、手續復雜,適農金融產品、抵押質押資源過少,農村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農村農民融資很難。農業法制建設滯后。目前我國涉農法律法規有21部,湖南地方性涉農法規32部,基本涵蓋農、林、水、畜等領域和生產、檢測、監管和流通等方面,但法律法規作用不彰顯,法治意識淡薄,執行監督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低,農產品質量安全堪憂。
推進湖南創新農業、放心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是當前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邁進的關鍵要求。著眼湖南農業發展實際,借鑒臺灣農業成功經驗,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控。一是要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標準化生產機制,嚴格控制化肥、農藥單位面積投入量,推行農產品安全認證制度,推動CAS優良農產品品質認證、有機農產品驗證、優質水產品認證、HACCP危害分析與安全控制點認證以及優質畜產品認證等制度,落實農產品安全責任制。推行農產品分類分級包裝制度,實行農產品產地追溯制度,無論進口還是本地生產的農產品或加工農產品,都必須標示產地(包括專業合作社)并取得認證方可進入流通市場。二是要建立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從制度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檢測站(室)建設,使每個農貿市場有快速檢測室、農業企業有自檢室、鄉鎮有初級檢測點、縣有中等檢測站、每個市州有1-2個區域性綜合檢測中心,做到檢驗檢測全領域全覆蓋。整合檢測資源,將農業、食品藥品監督、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檢驗檢測要素集中使用,提高設施設備利用率,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探索檢驗檢測新機制,建立企業自主檢測為主的檢測體系,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和民營檢測機構進入農產品檢驗檢測市場,促進農產品質檢市場多元化發展。三是要健全農產品運銷體系,從機制上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支持農產品運銷組織體系建設,在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的同時,從規劃、建設、運行、資金、稅費等各方面予以鼓勵和扶持,確保農產品運銷組織規范、高效運行。調整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結構和功能,加強農產品收購、分級、包裝、運銷等各類產后業務。
(二)積極推進農業創新。一是樹立創新意識,緊盯市場進行品種改良和應用推廣。農業科研機構應該直接面向農民,緊盯市場,消費者喜歡什么,科研機構就著重研究、改良和推廣什么。鼓勵農產品改良成果通過專利等形式通過專門推廣機構或企業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最終以低價或政府補貼方式向廣大農民推廣。二是加強種業資源研發。樹立種業資源的戰略意識,廣泛收集種業資源,集中保護特有種業,下大力氣進行種業研發,建立獨有的種業資源庫,搶占主要農產品種業的市場份額。三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臺灣農業技術發展迅速且推廣效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即非常重視科研經費投入,2014年農業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為3.12%,遠高于大陸。尤其要加強農業應用研究和技術推廣的投入,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定向支持農業科研和推廣事業,同時,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形成多元化的科研資金投入機制。四是加快休閑農業發展。休閑農業具有提供休閑場所、教育市民、認識農業、體驗農村生活、維護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增加就業、提高農業收益等多種功能,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容,也是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城鄉協調發展的途徑。要加強休閑農業統一規劃,深度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與農業統籌融合發展,做到“一縣一特色,一鄉一主題,一家一品味”。
(三)建立健全農村經濟服務體系。一是要完善農民合作組織。賦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更多內涵,使其成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優質化發展。設立農民合作組織輔導部門,從技術、標準、銷售、包裝、金融、稅費、法規等方面予以扶持。二是改革農業服務機構。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種子站、畜牧獸醫站、農機站、水利站和經管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普遍存在人員偏少、經費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與現代農業發展不適應等問題。2013年我省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8個試點省份之一,應以此為契機,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通過深化改革,理順職能,使鄉鎮所屬相關農業站(所)成為政府指導下的市場經濟主體,獨立經營,自我發展。三是健全農技培訓機制。鼓勵、支持、規范、引導農業職業院校與用工單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及社會力量合作參與農民職業教育,開設技術培訓、咨詢、中介服務信息課程,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增加農民在本地創業就業機會。四是培育新型農村質押體系,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為破解農村信貸難題,首先應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進度,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物權化進程,解決農村貸款抵押難題。其次,要鼓勵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以及合作社進軍資本市場,推進農村金融有序發展,如湖南雁芙生態農牧發展專業合作社已上市Q板,融資達1000萬元。五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電商平臺。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大戶等社會力量建立電子商務網站,開設網上直銷店,加快“萬村千鄉”農家店、“農超對接”建設進程。六是壯大產業聯盟。我省農業家庭經營農地平均規模不到0.5公頃,要因地制宜,加快適度規模經營步伐,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盡快實現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
(四)加強農業法治建設。一是要強化法治觀念,做到有法必依。當前農業法治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法治意識淡漠,習慣于用政策文件代替法律法規,只知道紅頭文件和領導批示,不知有法律規定。要加強農村社區的普法工作,幫助農業從業者信法、知法、用法、守法,黨員干部應帶頭學法尊法。使每個農業生產者都明白不按標準生產就會被懲罰,不注重農產品質量就會失去市場,不按法律辦事就會承擔相應的經濟和法律責任,推動農民自覺重視質量安全,主動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和規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二是要加強農業立法,切實做到有法可依。適應深化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和需要,科學開展農業立法工作,對現有法規進行立法后評估,對存在“不一致、不符合、不適應”問題的法規及時修改完善。加強立法前論證,提高法規的科學性適用性。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完善立法聽證、專家咨詢論證以及公開征求意見,擴大公民參與立法的途徑,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充分表達,合法的利益訴求充分體現。三是加強法律監督,做到執法必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我省農產品生產經營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各級人大應加大執法檢查,督促和支持政府部門嚴格執法,確保涉農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真正建立誠信規范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秩序,為社會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豐富、優質、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作者單位:湖南省人大民族華僑外事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
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與決策》2016年第7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