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三年回眸
秋收過后,湖南農產品便源源不斷“東進、北上、南下”。
湘南優質臍橙直供上海,正在穩步拓展長三角市場。
日前,南縣在長沙舉行新聞發布會,縣委書記李勁松告訴記者,南縣稻蝦種養基地逾55萬畝,南洲稻蝦米在北京市場供不應求。
今年來,全省14個市州相繼與廣州簽約,全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供應基地。
省農業農村廳專家興致勃勃地說,湘字號農產品批量上去了,質量更有保障,“東進、北上、南下”拓銷路,總算有了起色。
近3年,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全省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農業點亮田野新希望。
1、打造“四帶八片”,基地布局區域化
農業大省湖南,習近平總書記牽掛在心,對“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希望。圍繞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決策部署。
曾長期困于農產品“多而不優”“優而不多”的雙重尷尬:早秈稻等大宗農產品多,口感不好愁銷路;名特優農產品好賣,卻沒有規模,難以滿足大客戶的需求。
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省委書記杜家毫多次調研,部署推進現代農業“百千萬”工程,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精細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加快新技術落地,示范引領精細農業發展。
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省委省政府激勵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努力把大宗農產品做優,把名特優農產品做大,實現“多的優起來”“優的多起來”。
讓“多的優起來”。湖南糧食生產在穩總產的同時,大力推進“湘米優化工程”,調減早秈稻,擴種優質稻,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擴至1100萬畝。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稻蝦共生優化田間生態,南洲稻蝦米飄香京城。
實施優質湘豬工程,規模豬場向湘南、湘西等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布局;寧鄉花豬、沙子嶺豬、大圍子豬等“國保級”地方良種走保種與開發融合發展之路。
讓“優的多起來”。省政府著力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出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構建“四帶八片”,推進基地布局區域化。
3年來,全省著力建設衡邵羅霄山脈茶油、湘南臍橙、湘西柑橘、長株潭百里花卉苗木四大產業帶;打造湘西北茶油、都市蔬菜、供粵港澳蔬菜、安化黑茶、湖南紅茶、岳陽黃茶、洞庭水產、湘中道地藥材八大產業片。
按照規劃,省財政從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四帶八片”拉開“骨架”,串起56個產業基地,輻射4200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
2、摒棄“大肥大藥”,生產過程精細化
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要靠科技支撐,向綠色要效益。
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要求,湖南發展精細農業,要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3年來,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精細方面下功夫,摒棄過度依賴 “大肥大藥”的粗放式生產,推動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在岳陽市君山區的新泰和蔬菜基地,連片4000多畝菜園鋪開水肥一體塑膠管,加裝智能化計量設施,每一蔸菜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肥,通過智能調配,自動滴灌到蔬菜根部土壤。基地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有了水肥一體化設施,每畝菜園一年少施35公斤化肥,澆的水也能省下近一半,蔬菜品質產量更有保障。
今年秋冬連旱,汝城的朝天椒、新田的菜心、花垣的獼猴桃、保靖的黃金茶等經作基地,依靠水肥一體化設施,節水節肥保豐收。
在藍山縣百疊嶺,連片2萬畝高山茶園日前喜獲國家有機認證。駐點農技員告訴記者,這片茶園集成9項全省重點推廣的綠色生產技術,既有赤眼蜂等天敵殺蟲,又安裝粘蟲板、頻振殺蟲燈,還吊掛性誘劑捕殺害蟲,構成綠色治蟲網,茶園多年來不打農藥。
化肥農藥零增長、精量播種、節水灌溉,這些精細化生產方式的示范推廣,已結出豐碩成果。
黔陽冰糖橙、東升蔬菜、保靖黃金茶、湘西獼猴桃……第21屆中部農博會上,湖南綠色農產品琳瑯滿目、色澤亮麗、規格整齊。
“同一批次的產品,從外觀到內質,幾乎沒有差別。”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中部農博會上推介,基地農產品推行標準化生產,30多項標準讓黔陽冰糖橙口感個個相同,100余個工藝參數確保黃金茶香氣滋味始終如一。
滿足高端消費需求,綠色有機農產品身價倍增。黃金茶2號鮮葉每公斤售價最高達500元,東江湖蜜橘每公斤接近18元。全省近百個綠色食品示范基地,畝產值過萬元司空見慣。
3、推進“三位一體”,產品營銷品牌化
隨著基地建設加速推進,湖南農產品品牌呈現“短板”。
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突出優勢產業,以區域公共品牌為總抓手, 做到區域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三位一體”,激發品牌農業新活力。
針對茶葉品牌“散、小、亂”,省政府大力推進茶葉品牌整合。大湘西綠茶主打“瀟湘”牌,已有逾100家綠茶企業使用“瀟湘”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帶動茶農增收。
省里大力培育“湖南紅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三大區域公共品牌,引領企業抱團闖市場。
“湖南紅茶”引領60多家企業統一參展,僅去年收獲訂單近30億元;“湖南茶油”加大品牌傳播,打入港澳市場;“安化黑茶”統一標準,創新品牌營銷,年綜合產值已增至180億元。
2017年,湖南評選農業十大公共品牌,其中黔陽冰糖橙、華容芥菜、寧鄉花豬獲評中國百強區域公共品牌;安化黑茶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稱號。
今年來,省農業農村廳推進“4+4+20”的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即重點打造“湖南紅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湖南菜籽油”4個區域公共品牌,重點培育“崀山臍橙”“岳陽黃茶”“南縣小龍蝦”“湘江源蔬菜”4個一片一品牌,重點支持湘潭湘蓮等15個“一縣一特”品牌和邵陽茶油等5個特色林產品品牌。
對于重點培育的公共品牌,省里統一組織參展,開展產銷對接,湘字號品牌農產品穩步拓寬國內外市場,品牌農產品網上銷售紅火;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65萬億元,品牌增值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動能”。
4、從五方面下功夫,促進精彩“蝶變”
從近3年的探索來看,精細農業已在田野落地生根。對標對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基礎設施有所欠缺:田間機耕道建設不足,一些地方農機“下不了田”;水肥一體化面積僅60多萬畝;冷鏈物流滯后,楊梅、蔬菜、小龍蝦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保鮮運輸難。
一些基地初成規模,產業鏈條還不長。以柑橘為例,鮮食品種為主,榨汁專用基地不多,榨汁企業“吃不飽”與鮮橘積壓并存難題待解。
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品牌影響力小,合作社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
破解這些“瓶頸”,今年9月底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部署,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未來兩年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在保糧食安全上下功夫、在培育品牌上下功夫、在農民增收上下功夫、在改善農村環境上下功夫、在農業農村改革上下功夫。
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掀起高潮,今冬明春將完成364萬畝,夯實糧食產能,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打造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推進“一縣一特一品牌”,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品牌集聚,壯大產業集群。
發展精細農業,改革激發動力。各地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沉睡”的資源,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改革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更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以精細化生產方式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促進田野的精彩“蝶變”,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典型案例
仙女蔬菜:精細農業示范樣板
小雪時節,記者來到湘潭市雨湖區仙女蔬菜基地,大棚內外滿眼嫩綠,全部都是蔬菜幼苗,有矮腳白、紅皮蘿卜、甘藍……
“這些菜苗,一半為基地種植,另一半為周邊貧困戶代育。”區科技特派員趙啟強告訴記者,基地要帶動24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573人脫貧,眼下菜價好,大家干勁十足。
仙女蔬菜產銷合作社負責人李姣介紹,起步階段,基地主要種植常規蔬菜品種、應季上市,優質蔬菜難以實現優價。
把精細農業落實到田間地頭,區農業農村局扶持仙女蔬菜基地,打造精細菜園示范樣板。區里派遣科技特派員常駐基地,立項扶持基地建起標準蔬菜大棚、育苗工廠、水肥一體化設施,核心示范園擴至1000畝。今年,合作社又流轉3500畝土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擴大產能。
蔬菜生產如何精細化?合作社經過多年探索,努力做到“三個精準”。
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合作社專門有人緊盯市場,篩選適銷對路品種。例如,外來蔬菜品種黃秋葵抗病蟲、產量高,消費者喜歡,已成為基地的當家品種;本土的矮腳白、紅菜薹口感好,不愁銷,年年穩定種植300多畝。如今,合作社又與省蔬菜所合作,引種示范“長研青香”辣椒等新品種,搶占市場高地。
精準把握生產過程。合作社建立起19個蔬菜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以及完善的標準化生產制度、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生產檔案記錄制度等,專人管理、分工明確、嚴格執行。
精準監控質量安全。合作社嚴格按照綠色蔬菜生產標準進行生產。在病蟲害防治上,通過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蚜黃板等物理方法治蟲,在菜地大量放生赤眼蜂、七星瓢蟲等害蟲天敵除蟲;用生石灰給土壤消毒,用人工除草,實現零化學品投入使用。同時,合作社還購置了生物質肥料生產設備裝置,收集農作物廢棄秸稈制成生物發酵有機肥,以自制有機肥代替原有化肥,發展綠色循環農業,產品質量可精準化追溯。
目前,合作社生產的辣椒、紅菜薹、矮腳白等19個蔬菜產品通過了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基地蔬菜統一打響“雨芙”和“俏仙女”商標,直接配送單位食堂和600多戶城市居民,可供常年配送的蔬菜產品達40種以上,今年已上市2400多噸綠色蔬菜。
“政府支持基地建設,合作社努力帶動農民增收。”李姣介紹,合作社對周邊菜農提供種苗、技術、有機肥,保底價收購產品,全方位帶動57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前不久,仙女蔬菜基地獲評“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