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農業,是以科技創新和現代市場化經營方式為依托,結合精耕細作的傳統農作制度優勢,以生產特色、優質、健康、高附加值農產品為目標,有別于大農場規模經營的低耗、高效、精致、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以下簡稱“精細農業基地”)的新思路、新戰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體路徑。
建設精細農業基地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我省這樣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區來說,建設精細農業基地,需要堅持發展新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推動農業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精細生產經營、精確配置資源要素,全面提高農副產品供給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打造精細農業基地是一項戰略性任務,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可以實施分步走的策略,厘清亟待解決的四大問題,強力推進五大行動,實現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農業品牌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民增收能力進一步增強。
厘清亟待解決的四大問題
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我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長期以來較為單一的農業結構并未隨著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種植業占到整個農業產業的絕對份額,牧漁產業所占比例偏小,且種養業中“糧豬”獨大,市場需求旺盛的特色作物、特種水產、牛羊等農產品供給不足;農產品品種以低品質居多;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特色優勢不明顯。基于此,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立足于全省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優化農業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減少低端供給,擴大中高端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消費的需要,是精細農業基地建設的首要任務。
解決農業競爭力和效益偏低的問題。我省農產品數量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市場競爭能力與增效能力較弱,“三品一標”產品年產量占同類農產品商品量不到20%,而全國已經超過40%,其中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數量在中部五省中最少;盡管外銷農產品量大,但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很少;盡管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規模大,但從事初級加工多,帶動能力較弱;盡管休閑農業發展快,但盲目跟風多,特色資源挖掘不夠,綜合效益較低。因此,推進精細化生產經營,以品牌建設為紐帶加強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副產品競爭力,是建設精細農業基地的重要著力點。
解決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問題。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但耕地重用輕養,質量不斷退化,目前全省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67.7%,土壤酸化明顯,耕作層不斷變淺;資源利用粗放,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高肥、重藥”特征明顯,使全省約四分之一的農田灌溉水和18%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擴散,農業外源性污染加劇。因此,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農業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建設精細農業基地的主攻方向。
解決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的問題。我省政策支持“三農”力度持續增大,但對提高農民收入的支撐作用有限,當前我省大宗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小而要素投入成本快速上漲,經濟新常態下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型,加上我省增加農民財產收入的諸多改革仍然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導致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精確配置資源要素,以改革激發農業農村活力,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就業創業與持續增收,是建設精細農業基地的關鍵性任務。
強力推進五大行動
推進以市場需求與質量要求為導向的農業結構優化行動。建議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農業資源環境,從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出發,制定未來一段時期的全省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在優化區域結構上,形成省級層面的農業功能區劃,制定差別化農業發展政策,推動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在優化產業結構上,突出“穩糧、優經、擴飼”和“穩生豬、擴牛羊、提水產”,大力挖掘具有地域特色與優勢的種養產業;在優化品種結構上,注重把品種做精、做優,尤其是大力開發地方特色地標性產品,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同時,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研究,著力推進優質產品向沿海發達省份市場拓展,積極探索擴大農產品出口份額。
推進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農業質量與效益提升行動。建議加強對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與引導,明確農業供給質量數量并重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選育推廣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特色品種,提升良種生產能力和精準供應水平;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加大土壤重金屬修復治理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與應用;加快農田水利設施技術改造,推廣高效節水、節地農業技術模式;大力開發應用高效、綠色、環保型農藥、化肥新品種,全面推廣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推進農業標準化技術規程的普及與應用,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網絡;開展全省涉農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強大數據技術在農業各環節的應用。
推進以產業融合為抓手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行動。一是建議把地標性農產品加工作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扶持建設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引導形成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鑄造“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二是建議加快物聯網技術在全省種養業生產中的示范應用,開展“互聯網 ”與農業產業化融合示范應用試點,加快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三是建議加強對休閑農業的規劃引導,創新產業融合模式與經營方式,支持整合區域資源,統一品牌、規劃線路、產品開發、營銷與監管服務,著力培育知名品牌。四是建議加快“三區”“三園”建設,深入推進“千園”工程,支持有條件的特色村鎮以特色產業、園區、景區為平臺打造田園綜合體。
推進以土地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為關鍵的農民合作能力提升行動。加快制定落實我省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政策文件,深入推進“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培育成長性好、管理規范的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引導分散的農業服務主體通過各種聯合擴大服務的區域范圍,組織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跨縣域、市域甚至省域的農機作業;引導農業服務主體組建跨區域的農事服務超市;探索組建“為農服務中心”網絡。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建立跨區域聯合體,借鑒外省經驗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各類主體的效益最大化。
推進以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為突破的農村改革創新行動。一是建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突出將農業品牌創建作為農業財政的支持重點,并加強涉農部門資金整合,增強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作用。二是建議通過加大財政補貼、實行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農民需要的金融產品,并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探索發展農村信用協會,加快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三是建議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實現形式的研究與探索,分類指導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盤活閑置農村宅基地。四是建議完善對市、縣耕地保護的激勵機制,建立對耕地產權主體保護耕地的補償機制,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綠色生產與面源污染防治相結合的制度體系。五是建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的引導機制,強化政策支持與激勵,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作者簡介:陳錫文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全國人大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陳文勝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
本文系省委、省政府委托課題“湖南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