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農業是精準進行產業布局,精細確定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優化要素配置,實現產品質量和效益提升的農業發展方式。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我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我省打造十大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的思路以及推動精細農業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的四點建議。
一、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的現實基礎及存在的問題
(一)湖南是全國主要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但產品競爭力不強
湖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洞庭湖平原是全國9大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是主要的生豬輸出基地,15個縣進入全國生豬養殖百強縣,62個縣列入國家生豬調出大縣;是國家重點打造的雙低油菜生產基地。2016年,稻谷、生豬、油菜籽產量分別達到2602.50萬噸、5920.9萬頭、210.57萬噸,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三、第三位。
但是農產品多而不優、全而不精的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優質率不高。2016年高檔優質稻不足50%,牛羊肉占豬牛羊肉比重僅6.93%;蔬菜以大宗、低檔菜為主;柑橘低品質種植面積達68.3%;茶園60%處于老化期。二是加工程度不高。2016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800家,銷售收入1.35萬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為2.2:1,而河南省和湖北省三項指標分別達到7779家、2.3萬億元、2.7:1和5250家、1.5萬億元、2.5:1。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38%,低于40%的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品牌競爭力不強。“三品一標”農產品產量占同類產品總量比重僅20%左右;缺乏區域性公共品牌,品牌散而小,稻米品牌、茶油品牌各有100多個,茶葉商標多達150個;品牌影響力不大,2015年全國農產品區域品牌百強僅祁東黃花菜和安化黑茶進入,排名分別為57位、99位。四是對接市場能力不強。一方面,訂單生產面積較小,農產品“買難”和“賣難”時有存在。另一方面,出口量小面窄。2016年,農產品出口額13.76億美元,僅為山東的8.4%、湖北的61.6%、河南的86.2%;出口地區主要是香港,占比41.71%,美國、俄羅斯占比為6.40%、5.53%,其余均在5%以下。
(二)初步形成了區域特色產業格局,但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
當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地區、長株潭地區、湘中南地區為主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和良種生豬生產基地,以洞庭湖地區為主的雙低油菜生產基地,以洞庭湖、湘中以及湘潭地區為主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以洞庭湖和郴州、張家界地區為主的名特水產基地等區域特色產業格局。
但部分產業布局不優。一是部分與環境承載能力不適應。長株潭地區生豬養殖過多,有4個縣進入全省十強;主要重金屬污染區水稻種植面積較大。二是部分與資源氣候不適應。常德部分丘陵區適合雙季稻,但有經營主體為節約勞動力種植再生稻;湘南湘西地區自然資源利用不夠,如湘西黃牛、武陵雪羊等特色畜牧業還未形成規模。三是部分產業布局分散。如蔬菜產業,普遍是分散經營、就地供應,蔬菜基地零散分布在城郊。四是部分品種同質化嚴重。如,水果產業產品相似度高,缺乏特色,導致收益下降,2016年,柑桔收益下降到800元/畝,葡萄收益下降到8000元/畝,利潤空間壓縮嚴重。
(三)推行精細化生產,但生產經營方式仍比較粗放
近年來,我省推行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精準化生產,取得積極成效。2016年,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6萬家,家庭農場1.57萬戶,農民合作社6.2萬個。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45%,其中,水稻達70.2%、油菜達52.6%。農業標準化基地面積達4200萬畝。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率達到90%以上,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30%。精細化設備得到推廣,如大部分水稻示范基地配備了溫濕實時監控系統,部分蔬菜基地配備了產品溯源系統、溫控系統、智能噴灌系統。
但是,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依然較粗放。一是精準化生產程度較低。高投入模式未根本轉變,2015年農藥使用量12.24萬噸,畝均用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20%,主要作物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只有29.96%、25.91%、36.65%。二是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不高。截至2015年底,農民合作社入社成員占農戶總數僅為18.6%,家庭承包耕地面積占比僅28.9%;同時,水稻種植中存在承包面積過大導致經營粗放的情況。三是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檢測監管乏力,基層監管力量薄弱,可溯源的質量監管體系僅主要覆蓋了出口產品;標準體系不健全,一些新興的農產品(如富硒)質量標準不完善,地方和企業自行制定標準缺乏政策支持;經營管理中重量輕質現象較普遍。四是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公益性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員有限,平均一個技術服務人員對口750個農戶,服務短缺;盈利性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緩慢,規模小,如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平均僅5.7個工作人員,注重產中服務而產前、產后服務缺失。
(四)配套支撐能力不強
一是人才短缺。技術型農民少,通過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3萬多人,平均每個農業縣僅300多人;畜牧水產、農機等專業技術人員少,占比約為18%、9%;高素質經營管理及涉外農業人才嚴重短缺。二是公共平臺不健全。農村網絡建設落后,信息采集分析決策平臺、產品溯源平臺等精細生產公共平臺,以企業自主或合作搭建為主,覆蓋面窄。三是金融保險支持欠缺。經營主體由于缺乏抵押物且風險高,貸款難度大;一些特色農產品如蘑菇等蔬菜、蝦蟹、特色淡水魚以及大部分中藥材, 由于沒有財政補貼資金支持,缺乏對應險種。
二、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布局重點與發展思路
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和市場環境,重點打造十大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分別是:優質稻米、良種生豬、健康油料、生態畜禽、綠色蔬菜、優質水果、特色水產、茶葉、中藥材、種業基地。
(一)優質稻米生產基地
打造三大板塊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盆地布局雙季稻,湘中南除湘中丘陵盆地外的其他地區布局優質一季稻,懷化、湘西、張家界以及常德的石門范圍內的海拔400-900米的盆地區域布局優質中稻。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健全“種、收、服”產業鏈發展平臺,提升品質,打造區域公共品牌,重新樹立湘米的國內市場地位。
(二)良種生豬供應基地
打造全國最大良種生豬輸出基地和亞洲豬肉供應基地。重點布局湘中南地區(衡陽、邵陽、婁底、郴州、永州)和湘西地區(懷化、湘西、張家界以及常德的桃園、石門地區)。加快生豬養殖向山區和丘陵山區轉移,推進標準化健康養殖;發展大型現代化養殖、加工、銷售物流企業。
(三)健康油料作物生產加工基地
一是重點打造全國最大油茶生產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衡陽、常德、懷化、邵陽油茶千億產業帶,擴大種植規模,推進野生品種改造,壯大加工企業。二是鞏固全國主要雙低油菜供應基地地位。以洞庭湖為主、衡邵盆地為輔布局,推廣優質、高產、易炸莢品種,推進生產全程機械化。
(四)特色生態畜禽供應基地
打造全國重要特色生態畜禽生產和加工基地。一是在湘中、湘西山地、丘陵草原布局特色畜牧業,推進特色牛羊發展。二是在婁底、衡陽、株洲布局陸地禽類,重點發展湘黃雞、綠殼蛋雞、烏骨雞等品種。三是打造常德、懷化、郴州水禽養殖帶,重點發展臨武鴨、溆浦鵝等品種。
(五)綠色蔬菜基地
打造全國主要蔬菜加工品生產和有機蔬菜供應基地。重點布局洞庭湖、湘中兩大主產區。洞庭湖產區(岳陽、常德、益陽、湘潭)主要發展食用菌、湘蓮、榨菜等;湘中南產區(衡陽、邵陽、婁底、郴州、永州)重點發展辣椒、黃花菜、香姜、香芋等。規范針對不同市場的產品質量標準,推行訂單式生產,完善冷凝運輸和加工環節。
(六)優質水果供應基地
打造全國第一柑橘基地、中南主要特色水果基地和全國主要水果罐頭飲品生產基地。建設羅霄山脈、南嶺山脈、雪峰山脈、武陵山脈優質水果生產帶,做大做強嶺南山區、雪峰山區、武陵山區柑桔產業帶,擴大炎陵黃桃、澧縣葡萄、張家界獼猴桃等優質品種規模。注重保鮮和冷鏈建設,著重引進培育加工企業,促進水果飲品行業發展。
(七)特色水產供應基地
打造全國前二特色淡水水產養殖加工基地。主要布局環洞庭湖地區和張家界、郴州兩地。環洞庭湖地區(岳陽、常德、益陽和長沙望城)重點提高鱖魚、鳙魚、羅非魚等優質魚類比重,引導中華鱉、小龍蝦、大閘蟹、鱔魚等名特優水產養殖;張家界發展大鯢養殖;郴州發展稻花魚以及鱘魚、鱒魚等名特水產生態養殖。推行標準化健康養殖,加強水產精深加工。
(八)茶葉供應基地
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優質茶葉供應基地。武陵山脈、羅霄山脈、南嶺山脈和長岳山丘區大力發展名優綠茶,雪峰山脈重點發展黑茶,環洞庭湖發展黃茶,湘南發展大葉茶。推進茶園提質改造,推廣標準化技術模式,提高有機茶比例,推進品牌整合,每類茶打造一個區域品牌。
(九)中藥材供應基地
打造國際國內知名的中藥材和中成藥生產基地。重點在武陵山、南嶺山脈、羅霄山脈發展玉竹、枳殼、梔子、黃精、龍牙百合等特色品種。規范栽培和產地加工技術,加強質量監管,加強本土特色資源保護,加強原產地認證。
(十)良種培育和供應基地
打造全球著名水稻良種供應基地。依托九個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做強做大育種制種基地;以長沙為中心發展水稻種業企業;放大袁隆平效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稻種品牌。
三、對策建議
(一)緊扣品種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一是推進品種改良。實施畜牧業良種工程,加強對地方特色畜牧品種保護,引進和開發優良品種;建立農產品品改基金,支持茶葉、柑橘等更新品種,推進水果、油料作物品種改良,優質蔬菜引進和改良等。二是加強地方特色產品開發。嚴格控制產品的品質,突出健康、綠色、風味等特色,嚴控準入門檻;注重產品與地方文化相融合;加強指導和資金支持,鼓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等。三是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能力;重點圍繞精深加工、質量安全、新產品開發等開展聯合攻關,推廣應用現代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比例和水平。四是提升品牌競爭力。進行品牌整合,打造稻米、生豬、油料、水產、大宗蔬菜區域公共品牌,每個產業每類產品重點打造一個品牌;依托“地理標志產品”建設特色產業品牌;通過網絡和國家主流媒體加強品牌宣傳。
(二)緊抓標準化生產、適度規模化經營、精準化技術裝備,提高精細化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圍繞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補充修訂完善生產標準、質量標準、技術規范、經營管理規程等,加快構建符合精細化要求的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擴大省級標準化生產示范范圍,力爭所有納入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生產大縣的規模生產過程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精準高效施肥、用藥。二是推廣精細化技術和裝備。大力推廣農機農藝配套、良種良法集成技術。支持大田種植物聯網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生產養殖環境智能監控和喂養技術、畜禽養殖環境和精細喂養技術等開發推廣,以及農田信息采集設備、水產和畜牧養殖環境監測設備、變量作業設備、智能農業機械等設備的開發和推廣。三是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集聚發展。開展對精細化生產經營主體的認定和評選,并予以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農業補貼政策,推進耕地等資源向經營層次高、經營水平高、經營效益好的精細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通過“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模式對超大規模的種糧大戶、合作社經營模式進行改造。打造精細化農業生產聚集區,采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周邊產業圍繞企業集聚發展。四是提升精細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完善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采取政府搭建平臺、企業有償使用的方式推進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建立嚴格的農產品分級和監管制度,加大資金扶持,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和發展。加速供銷社改革步伐,發展全程式社會化服務;采取政府購買、獎勵補助等方式,支持農民合作社、企業和社會組織組建以精細生產經營為主要內容的全程服務公司;重點發展市場信息服務、品種選育、精細化設備和技術服務、產品市場推廣等服務。
(三)緊貼國內外需求、創新推廣模式,提升精準對接市場能力
一是依托一帶一路開拓國際市場。把握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拓俄羅斯蔬菜、茶葉、水果市場,歐盟茶葉、中藥材市場,東盟水果、水產品市場,亞太地區稻米、油料、生鮮畜禽市場;穩定港澳地區生鮮蔬菜、畜禽市場和美洲稻米、茶葉市場。二是立足一帶一部拓展國內市場。穩步提升稻米、豬肉、蔬菜等大宗產品中優質產品在珠三角地區的市場份額;推進名特優農副產品開拓京津冀、長三角市場。三是創新市場推廣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完善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平臺建設,擴大站點規模,支持發展社群模式、社交網絡模式等“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加強與國內外大宗農產品銷售企業、加工企業、連鎖酒店等合作,將我省作為供貨基地。著力推行訂單農業,重點發展政府職能部門牽線、企業農戶直接合作、依托中介流通組織等訂單農業模式。
(四)強化人才、資金、平臺建設,提高支撐保障能力
一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育。將農業人才列入地方人才引進目錄,重點引入精細化生產技術和裝備研發人才、良種保護和繁育人才、技術服務人才、精深加工經營管理人才、農業貿易人才;健全以集中培訓、網絡培訓、委托院校培訓為主要形式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對返鄉創業青年農民、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在技術指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予以重點支持。二是強化財政金融保險支持。擴大農業產業基金規模,重點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精細化生產設備、配套設施改造、品種更新以及特色產業經營主體擴大生產規模等進行貸款擔保。增加財政補貼力度,引導保險公司開發社會亟需的特色水果、優質蔬菜、名特水產、中藥材等保險品種。探索由財政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投入資金組建擔保公司,撬動金融資本,解決農業生產“融資難”問題。三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優先在現代農業示范區搭建氣候、土壤監測與分析、產品溯源、技術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逐步推廣;完善農業生產指導服務信息平臺,加強市場需求、價格變動、市場預判等信息推送。
作者簡介:調研組組長:卞鷹(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副組長:唐宇文(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執筆:黃君、彭蔓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策研究報告》2017年第4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