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鄧家鋪鎮黃塘中學7年級的教室里,郭雨鷺和她40多個小伙伴們一起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一年以前,這個恬靜的女孩從深圳轉學回到家鄉的這所中學。
近日,筆者踏訪了這所距離武岡市市區最遠的普通鄉村中學。初冬的暖陽下,氣派的教學樓、漂亮的圖書室,加上孩子們追逐嬉鬧的場景,讓人感覺一股明亮而活潑的氣息迎面而來。特別引人矚目的是,標準的學校運動場還配置了一個規范的五人制足球場。
在郭雨鷺同學看來,“家里的學校與深圳的學校基本上差不多,該有的設施都有,老師能講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據黃塘中學校長肖旭東介紹,最近一年時間里,學校有10多名學生從深圳、長沙等地返鄉上學。
學生回流不止于黃塘中學,武岡其他鄉村學校大都有學生返鄉上學。在家長眼里,這一選擇還有更多孩子們體會不深的原因:比外地更加便利的環境,比城市更少的支出。
學生“回流”現象的背后,是當地政府“撬動杠桿”的魄力:武岡在全省率先啟動“新薄改”,累計投入5.6億元,全面完成了農村163所薄弱學校工程改造,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23所,每個學校建有圖書室、實驗室、計算機室、音美書法教室,每個鄉鎮建成一個標準足球場;采取特崗招聘、免費師范生選拔等方式,引進教師900余名,其中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教師被分配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從2018年9月起,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增加1271元/月,真正做到了教師工資水平高于公務員工資水平。
武岡算不上經濟強市,在發展教育上也并沒有特別的資源優勢,但為什么“鼓搗出”這么大“動靜”?從市委主要負責人的觀念中可以找到答案:今天在教育上的投入,一定會在今后的日子里產生幾何倍數的回報;伴隨民生領域的投入將是整體發展的“旋梯效應”——學校建設促進了綜合環境的改善,綜合環境的改善盤活了資源,讓政府有后續能力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