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農村城市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鄉村,村里面住的人少了,耕地種田的人也少了,農村的生產方式、生產體系發生了變化。但是古村落有很多重要的用途或作用,包括城市化以后人們重新返回鄉村的需求。雖然古村落面臨傳統產業的逐步衰落,但是新的產業又需要它。
城市化進程是主流趨勢。要讓這些傳統村落有新的產業支撐,使它們得到保護,或者傳承下去。在強調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時,兩個動詞“保護”與“活化”必須同時講。光講保護不講活化,就會把傳統村落變成博物館、觀光地;光講活化不講保護,就會隨便活化,把原來很多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東西都給弄壞、弄丟或者滅失,這都不是我們的目的。保護和活化并不矛盾,保護活化是一個整體概念,活化是一種特殊的保護手段。
古村的保護和活化為什么要同時進行?因為絕對的保護不現實。有些人夢想著中國的鄉村能夠保留宋朝、魏晉南北朝、晚清時期的鄉村景觀和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不能不讓農民改善生活條件,一直燒柴火,住在陰濕、采光不好的房子里,不能裝空調、地暖、WiFi,所以絕對的、被動的保護是不現實的。
至今,全國已有2555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是這些遠遠不夠我們要保護的范圍。中國很多的自然村落,也許不是明清時候的建筑,但是它們大多數是以石頭、土、竹子或木頭為基本材料,經過家族一代代地傳下來,有機更新。我們很難說這個建筑是哪個朝代的,但是村的選址、布局都是有幾百年、上千年的傳統格局,這樣的村落都應該受到保護,而且是真正讓老百姓來參與保護傳統村落。
面對國土部門和住建部門推行的一刀切式的“一戶一宅、拆舊建新”政策,老房子怎么辦?無論是否列入傳統村落名錄,只要它們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田園風光和傳統肌理,具有鄉村度假、民宿、或者鄉村社會重建的價值,就要進行各種活化式的保護?;罨?,就是在不破壞或者能夠比較有機地傳承過去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前提下,允許各種使用,哪怕是全國文保單位,也應允許開小作坊、出租給城里人做別墅、做工作室、開咖啡店、開度假酒店,等等。
在各種古村活化當中,最有效的就是“旅游活化”。對于傳統村落的住宅、街道、周邊的山水環境,最喜歡它們的人是城市居民,那些被北京的霧霾、上海的擁擠、廣州的悶熱……逼迫得想逃離的人。這些人被稱作“潮汐遷移人群”,他們像潮水一樣周末、小長假去往郊區或本省的鄉村。傳統村落往往變成周末或小長假客源市場的主要目的地。
鄉村旅游促進了古村落保護。很多具有旅游價值的古村落或傳統村落,通過鄉村旅游得到了保護。至于“旅游破壞了村民的靜謐生活”、“古村氛圍不存在了”、“過度商業化”等等各種說法,我認為與失去現代生活價值的村落被“拆舊建新”政策一掃而光的悲劇相比,簡直不值一駁。只有古村“情調”,農民沒有收入怎么辦?商業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只有通過商業化,農民才能賺到錢,才不會把老房子拆掉。
商業化不是古村落保護的對頭,相反它是一個“共同利益者”?,F在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那些古村落,都是歷史上商業化的結果。所以,商業化恰恰給古村落帶來生機,給古村落帶來長久保留下去的動力。沒有經濟的動力是不可能有任何古村落的長久發展,一定要辨證地看問題。當然,過度商業化肯定不好。什么叫過度?需要有一個判斷。鄉民的生活也有節奏感,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下,商業化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不能一以概之。
另外,從旅游者角度,他喜歡古老的、傳統的東西,他認為城市熱鬧的現狀看夠了,所以不僅要根據游客的需求把傳統村落保護下來,而且要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便利和文明條件。
與在當地建一個工廠、開一個礦,或者干脆把它荒棄或拆掉這幾種做法相比,旅游是最有利于傳統村落的活化和保護手段。所以,把保護和活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在多種活化方法中,旅游活化是最積極、破壞性最小、成本最低的一個辦法,而且非常符合“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這種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也符合城市居民喜歡往鄉下跑的這種時代消費需求。如果能把傳統村落通過旅游活化的辦法更多地保留下來,那真的是造福于未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國家的傳統文化保護事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