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土地問題專家劉守英表示,今年“一號文件”傳達了下一階段農村政策與改革的主線與基本思路——通過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激活農業農村。深化土地改革又是活化農業農村的重中之重。
【財新網】(記者 汪蘇)“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主線思路已經明確,就是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激活農業農村,這是今年‘一號文件’傳出的重要信號。”資深土地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對財新記者表示,2017年“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簡單是解決年度農業農村問題,而是為下一階段農村政策方向定主題主線。
劉守英并表示,要激活農業農村農民,土地改革居于核心位置。沒有實實在在的“三權分置”農地改革,就長不出新主體;沒有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要素就活不起來;沒有集體資產改革,農民財產性收益就增加不了。
日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2月6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在發布會上表示,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激活資源要素潛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他并表示,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三大激活:激活市場,激活要素和激活主體。
劉守英告訴財新記者,從文件內容和新聞發布會上的解讀來看,中央對解決下一階段“三農”問題的思路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不僅要有城鄉統籌,而且要有改革;不僅要通過資金分配和公共政策解決城市有、農村沒有的問題,而且要通過改革解決鄉村活起來的問題。
他解釋,過去一段時期,中國的“三農”政策以城鄉統籌為核心,重在解決“城市有、農村沒有”的問題,有許多政策是針對分配問題。但是,如果不激發農業農村自身活力,在大格局難以改變情況下,“農村永遠分不過城市”,人口、土地、資本的流動必然是單向的。中央政策的著眼點轉向“鄉村怎么活”以后,以改革釋放農業農村活力就成了題中應有之意。
在劉守英看來,要解決“怎么活化農業農村”的問題,繞不開土地改革。如果不推進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改革,就培育不出農業生產經營新主體,就改變不了中國農業以傳統小農為主體的困局,農業形態和發展模式就改變不了;如果不推進宅基地改革,就不能激活要素,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就無法落地,就活化不了鄉村,鄉村很多產業就長不出來;如果不推進集體資產產權改革,鄉村發展的資本問題就解決不了,就盤不活集體資源、資產,農民的財產性收益就增加不了。
許多人士注意到,今年“一號文件”在土地改革方面有所推進和突破。除了要求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以及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頗受矚目的是,“一號文件”在徘徊已久的宅基地改革上有所推進。
文件提出,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同時,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但“一號文件”強調,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
劉守英表示,過去,中央政策在宅基地問題上一直比較慎重,多年就是“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的較為原則的表述,今年“一號文件”在這方面有很大突破,這不僅是表述上的變化,可以看出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上也有所安排,從政策和制度上有很大突破。
在劉守英看來,非常重要的是,今年“一號文件”對宅基地的權利體系形成了一個基本架構,這是值得稱道的。我們可以看出,在農地三權分置以后,如何構建宅基地在所有權、使用權與經營權之間的關系,中央已經有所考慮,下一步需要在15個宅基地改革試點經驗總結基礎上,就如何落實集體所有權,如何保障農戶占有和使用權,如何實現集體所有宅基地的經營權上給出具體安排。
他提醒,“一號文件”關于利用集體建設用地促進鄉村發展的改革應該引起關注。中國前些年在征地謀發展和指標管制下,鄉村沒有了發展空間,這次的文件在這方面的一些表述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有一些接地氣的東西,一個是調整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一個是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以入股、聯營等方式入市,用于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用地空間。
他強調,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決鄉村活化問題,這里最關鍵的還是集體建設用地與宅基地改革,期待在2017年試點結束后,按照三中全會精神,順應鄉村發展實際,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2017年02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