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發展 力推供給側改革
針對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這一話題,中國市場學會理事長、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局長高鐵生在“2016中國糧油財富論壇”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糧食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糧食供給側呈現結構性的弊端。在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的實踐中,不能把其簡單當做數學運算,單純追求量化指標,而是要上升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經濟發展理念上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流通工作,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及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并提出了新的國家糧食安全觀。在糧食行業的“十三五”規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糧食生產和流通體制深化改革,都是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高鐵生表示,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我們進一步指明了今后5年和更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發展重點。我們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精神實質,結合糧食實際融會貫通,從全局到微觀,做好設計與實踐,以新理念不斷破解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題,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首先要緊緊抓住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這一核心問題。之前許多專家指出,如果我們能在2012年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市場拐點來臨的時候,果斷地實行政策調整,情況會好得多,損失和代價也會小得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今年我們終于在玉米臨儲制度改革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多元化市場的形成、市場化價格的成熟,顯然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其他主糧價格品種的形成機制,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同時,與價格形成機制相協調的調控體系,也亟待進行改革,只有這些改革取得實質性的進步,一個真正有效配制資源的糧食市場才會出現。
高鐵生提到,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和完善產銷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建立的三級糧食批發市場體系以及期貨市場等,在促進糧食儲備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省級間各種產銷合作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更多的任務還是落在了政府收購和再投放的行政化運作中,這顯然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還相距甚遠。
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更好地解決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合理匹配問題。推進糧食產銷匹配的多元化、在線化、精準化,為糧食產銷銜接插上現代化的網絡翅膀。
此外,糧食供給側結構優化不能簡單理解為產品結構和供給機制的優化,更應該被視為供給主體和經營主體的優化。如果沒有結構的優化,就不會有優秀資源向優秀企業、優秀企業家手中集中的優化過程。
高鐵生強調,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還要抓住“一帶一路”這個重大歷史機遇,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國際化的視野,不斷提升我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全球范圍內配制資源的能力,增強話語權,更好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2016年12月06日 B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