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問題和應有之義。城鎮化拓展了農民生活空間,使農民整體生活狀況向好,尤其是進城農民的生活因城鎮化而得到了極大改善。本文基于城鎮化改善農民生活的現實和農民不斷追求城鎮美好生活的需要,闡述農民在以小城鎮、城市、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進程中呈現的在地化、脫域化和扎根化的城鎮生活圖景。在此基礎上,檢視城鎮化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民生服務均等化、鄉村現代化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這些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進而導致農民生活不盡如人意的深層次問題。本文認為,中國城鎮化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需要從城鎮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選擇、結構轉型和現代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等維度,化解城鎮化中的結構性矛盾,全面促進農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城鎮化 農民生活 農業轉移人口 市民化 結構轉型
一、研究背景與選題價值
農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問題和應有之義。中國城鎮化帶給農民更多的就業崗位、更高的經濟收入,而且給予農民全新的生活體驗和與鄉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農民在城鎮化中的生活仍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學術界對城鎮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中國城鎮化道路探索、國內外城鎮化比較、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宏大主題展開研究,凸顯理論闡釋和政策解讀,但缺乏對農民及其行動邏輯的關注,甚至在城鎮化的宏大敘事中消解了農民主體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在黨的十九大后,學者們或以“國家中心主義”范式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行理論性闡釋和學理性論證,或以“國家-社會”范式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實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展開典型經驗和推進模式研究,但較少將農民生活納入研究分析框架,缺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向度上對農民生活“慣常”事實及其訴求的研究。
中國城鎮化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需要在發展中精準識別農民生活需要,精準施策化解農民生活持續改善過程中細碎、不確定的問題。本研究基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從農民尤其是進城農民生活的細微處入手,按照“城鎮化情境-生活圖景-結構性矛盾-多維施策”的分析框架,研究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實現農民生活改善,并重點研究當前城鎮化進程中改善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旨在為破解這些難題提出政策建議。
二、主要內容和邊際貢獻
(一) 主要內容
首先,本文闡述了農民在以小城鎮、城市、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中呈現的在地化、脫域化和扎根化的城鎮生活圖景。小城鎮的在地化生活:20世紀80、90年代,國家提倡農民通過“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的方式進城,一些農民依托鄉村資源在小城鎮過“半城半鄉”生活。城市的脫域化生活:黨的十四大以后,城市建設和城市企業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打工,在城市過完全脫離鄉村場域且日常生活被高度城市化的生活。縣城的扎根化生活:新發展階段,作為“城之尾、鄉之頭”的縣城成為農民實現城鎮化的重要載體,返鄉農民工和因承包地流轉、農業規模化經營而“解放”出來的農民選擇到縣城過扎根鄉村,就地就近實現市民化的現代生活。
其次,本文進一步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生活持續改善面臨的三大結構性矛盾。一是中國城鎮化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矛盾,突出表現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增長緩慢,進城農民難以獲得與市民同等質量的生活。二是中國城鎮化與民生服務均等化的矛盾,突出表現為當前的民生服務均等化發展不充分,很多城市未能向進城農民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和高質量的民生服務。三是中國城鎮化與鄉村現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現為粗放式城鎮化導致鄉村“三留守”問題加劇和鄉村現代化發展滯后。而且本文指出,三大矛盾套嵌在城鄉社會結構中,反映的是城鄉社會轉型過程中市民與農民、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疊加性問題。
最后,本文從城鎮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選擇、結構轉型、現代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五個維度,提出整體性化解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生活持續改善的結構性矛盾的路徑,包括特定情境下的農民生活再提升、自主選擇下的農民生活再干預、結構轉型下的農民生活再優化、現代化發展下的農民生活再重視、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農民生活更美好。
(二) 邊際貢獻
一是明確農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國城鎮化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在指出一些城鎮化研究懸置在農民生活的表面,與農民現實生活漸行漸遠的問題基礎上,本文把改善農民生活和讓農民過上美好生活作為時代主題帶入城鎮化研究中,研究關涉農民在城鎮生活三幅圖景、農民在城鎮生活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從五個維度化解城鎮化與農民生活改善之間矛盾3個方面,拓展了經濟學和社會學關于“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的研究領域。
二是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生活予以科學詮釋。一方面闡釋了概念,即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生活,是在國家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的背景下,農民為在城鎮生存與發展而打拼的生活體驗,為家人過上更好生活而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生命歷程。另一方面,根據孫中山的“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論斷,指出農民生活改善可以從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方面予以推進。這可以為學界研究高質量城鎮化提供了新范式。
三、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 主要結論
本文認為中國城鎮化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民生服務均等化、鄉村現代化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導致農民在城鎮中的生活不盡如人意。這三個矛盾套嵌在城鄉社會結構中,反映出城鄉社會轉型過程中市民與農民、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疊加性問題,并對農民在小城鎮、城市和縣城中農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產生多層面的影響。中國城鎮化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需要從城鎮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選擇、結構轉型、現代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等維度,化解城鎮化中的結構性矛盾,全面促進農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二) 政策建議
本文從城鎮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選擇、結構轉型、現代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五個維度闡述中國城鎮化與農民生活改善結構性矛盾的解決之策。
第一,特定情境下的農民生活再提升。當前中國城鎮化出現了不利于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狀況的情境,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倦怠期、一些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等,但高質量城鎮化絕不能因城鎮化情境的變化而要求農民不進城或放棄對城鎮美好生活的追求。城鎮化的推進有必要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解決進城農民生活的“大事小情”上,切實解決進城農民因城鎮化情境變化而出現的生活細微問題,提升他們進城生活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第二,自主選擇下的農民生活再干預。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民進城或返鄉方面出臺了相應政策,以至于一些原本想離開鄉村和留在城鎮生活的農民變得猶豫不決。政府有必要在尊重農民對未來職業、居住地、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下對其行為有所干預,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格局,促進整個社會良性運行。但國家對農民選擇的適度干預應體現在引導、支持、幫助上,而非強制農民進城或返鄉。
第三,結構轉型下的農民生活再優化。城鎮化本質上體現了從鄉村總體性社會向城鎮總體性社會的結構性轉型,農民生活及其變化是這一轉型過程中在地化和異地化的具體體現。進一步推動中國城鎮化,不僅要打破城鄉原有的社會結構,消除不合理制度束縛,還要優化社會結構,形塑農民新生活。
第四,現代化發展下的農民生活再重視。農民能否順利進城,以及他們在城鎮能否過上美好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進程與成效。重視并聚力于改善農民在城鎮的生活,將其生活改善納入現代化發展議程,不斷提升他們的生活體驗感和獲得感,從而確保他們在城鎮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第五,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農民生活更美好。城鄉融合是新發展階段對城鎮化提出的更高質量要求,農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面臨“留城”生活或“返鄉”生活的雙重選擇。進一步推進城鎮化,不僅需要拆除阻礙農民進城的門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還應允許城鎮社會結構的越軌和自我否定,將農民生活改善納入城鄉融合新結構中,讓農民的城鎮生活更有“溫度”,民生服務也更有“質感”,農民的日子也會更加美好。
作者介紹:吳業苗,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治理,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5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