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 年中央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共享經濟”的概念至今,各行各業都開始向“共享”模式的轉變。中國能夠發展共享經濟,是建立在互聯網、大數據和高科技的基礎上的。農業,作為中國從古至今的主流行業,卻在技術上和模式上一直落后眾多國家。資源和環境的限制,要求傳統的農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必須實現新的突破,因此“共享農業”的模式悄然興起,并將引領中國農業的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2016年共享單車在我國的興起,將我國的“共享經濟“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目前國內共享經濟市場包括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金融、共享充電寶等各種領域,并在不斷擴展。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曾經一度號稱“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電商的興起,為農業的共享提供龐大平臺基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融合,為中國農業提供了精準化的信息支持;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使農業進入自動化無人監管的新時代。
縱觀中國共享農業的發展,主要歷經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設施共享和勞動力共享
小型農戶一般采用手工作業的方式進行生產,設備和勞動力都很分散,為了適應農業規模化生產和土地規模化流轉,我國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自發組成合作社,初步達成了農機共享的生產模式實現了設備和勞動力的共享。例如涼山州冕寧縣復興鎮建設村召開合作社在2014年成為“土豪村“,年終給莊給村民1300多萬分紅。該模式只能局限于合作社內部,但為”共享農業“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階段:物流共享和技術共享
由于農業的季節性,農產品的儲存、運輸和再生產一直稂莠不齊。電商平臺的發展促進了基于訂單農業的模式,通過在多個村設立一個共享物流的中轉站,并搭建農技知識共享平臺,可以根據物流中轉站輻射的多個村的多個訂單進行混合集中配送,來減少單一且長距離的運輸成本,并能平衡城鄉之間的農業技術水平。比如眾多地區出現的“鄉村貨的“、”鄉間貨的“等,都屬于物流共享的模式,”農醫生“就是一款基于移動互聯網手機的農業技術共享交流平臺。
第三階段:土地共享和全產業鏈
隨著政府進一步放活了土地的經營權,可以通過整合閑置在鄉村的優質土地實現土地共享,形成一個具有區域性的“共享農場”,并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并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實現從生產、加工、存儲、運輸、旅游、養生、時尚等全產業鏈供應模式。廣州的艾米共享農場在國內較早的探索了該模式,成為同行業的先鋒。該模式也是中國“共享農業”的最新模式,且在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和發展上,都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開發價值。
三個階段的演變,得力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我國的“共享農業”正在向著土地共享和全產業鏈的模式快速發展,為中國傳統農業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優秀發展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