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我講一講大灣區背景下的城鄉關系走向。
鄉村是一個讓人記憶鄉愁的地方,我們離鄉村越來越遠。但是鄉愁一直在我們心中徘徊,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節。現在規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要讓城市群發展起來,城市群城市化城市圈都市圈,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粵港澳地區的鄉村發展必然要受到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深刻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的鄉村旅游,就要看這個大背景下鄉村和城市會發生哪些變化,首先要看清背景。大灣區的城市和鄉村,未來將步港澳的后塵,適度接受國際化的洗禮。香港也有很多鄉村,以前在英國人管制之下,已經逐步與香港的大都會聯結在一起,有很多的生活方式和生產關系都和都市是密切相關的,不是想像中的鄉村感覺。這種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廣東要和港澳實行更加開放的整合,讓大灣區進一步國際化。這樣,珠三角已經不是對標長三角,對標京津冀,而是對標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能夠按照過去30多年的模式走,要走新路,過去我們造鞋子帽子,一件衣服100美元我們留下6、7美元,另外90多美元都送給外國人,這個模式走不下去了。我們要造一件衣服100美元,自己留90多美元,那幾美元給東南亞。
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我們背靠港澳,走向國際,讓人民幣國際化,中央率先把任務交給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我們拉開的序幕是國際化的序幕。所以現在鄉村的文旅發展,鄉村面對的形勢一定是和城市同步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將來要應對新的全球化國際化的挑戰,這里的鄉村也要有國際視野。
大灣區是11個城市形成的集群,再把周邊城市都帶起來。通過集聚化發展,形成高密型的都市圈,像這樣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像香港、深圳、廣州這三個城市,也就100多公里,集聚了三個巨無霸世界國際大都市,全世界都沒有,紐約沒有,東京沒有,舊金山也沒有,只有我們有,所以我們敢拍著胸脯說再過五年八年我們可以成為世界第一灣區。從1980年到現在37年,深圳經濟增長了2萬倍,1980年深圳的GDP一個億,現在2萬億。這個速度超快。大灣區這種高密度已經成為世界現象,全世界都關注這個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大灣區鄉村受到高度城市化的劇烈影響,它形成了顯著不同的城鄉關系,大灣區的鄉村就不能像其他地區一樣,一個村落還想保持鄉村的獨特性,不受城市的影響,不受城市產業的輻射,這種情況在大灣區的核心區域非常難保留下來,這是一個基本的表現。
大灣區的中心地區,會有少數的特色鄉村,還保留非常有特點的東西。比如香港的南丫島鄉村,深圳的鳳凰古村等等,這樣的鄉村有特色,有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或是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它能得到重點保護。從文旅產業的角度對資源進行保護,這樣它就成為城市圈里面可以探望鄉愁的懷舊地,它和城市形成一個城鄉產業互補的格局。這個互補現在看起來是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越來越稀缺,這是一個大的方向。
大灣區城市人口幾千萬,這幾千萬人的菜、蛋、奶、肉等農產品首先靠周邊地區的農村來提供,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更大的圈層。外環要形成一個優質精品農業產品的供應基地,大部分朝這個地方走,這就涉及怎么做周邊農村。周邊廣大地區需要用農業主導的方式來做旅游。大灣區的外環,將會涌現一些地域廣大而特色突出的嶺南農業文化鄉村,嶺南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北方各種文化有很大差別,是一個特色的文化分支。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嶺南地區獨特的價值,孫中山、梁啟超、康有為都在這里,這個文化非常獨特。這些方面決定城鄉關系,我們怎么去做鄉村旅游的發展,我覺得要弄明白城鄉關系,我們才能夠更加理想的推進它的發展。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大灣區時代的鄉村特色旅游市場動向。
大灣區時代,鄉村特色旅游的市場有什么動向?出現什么樣的趨勢?首先是,隨著這個粵港澳大灣區都市群的發展,都市化的比例越來越高,深圳市已經沒有農村人口,廣州70%是城市人口,那么城市群的快速擴展導致傳統鄉村快速減少,這樣經典鄉村更加珍貴。現在大灣區核心圈里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哪怕50年代的老一點的村落。我們的確是進入到一個工業文明,比如說深圳市,深圳市強調城中村的保護。城中村是什么,深圳市的城中村就是工業村,我們的城中村就是伴隨著過去三四十年大工業的發展,它的配套的居住區,這叫城中村,它已經不是農業時代的城中村了,農業時代的城中村大量被剝離,工業時代的村落也是大量被摧毀。因為我們大踏步地進入信息時代,人類有這個問題,總是對正在衰落的時代的文化不太在意,一旦摧毀到剩下不到10%的時候,我們回過頭來才開始關心它,保護它。深圳內部也爭論城中村的問題,其實我認為要選擇性的保護,把一部分農業時代的老村落和工業時代的城中村完整保留下來是很重要的,很有價值的。
現在還有一個動向,大灣區進入高度國際化的通道,那么就使得鄉村旅游不是一個封閉的模式,他的供需兩側都更加具有開放性。深圳市有兩千多萬人口,絕大部分是外地移民,這些人具有天然的開放性,開放的好處是它可能通過“雜交”的方式使你更快發展。它的弱勢是對本土文化的不認同,比如龍崗區那么多傳統的客家圍屋,為什么深圳市人對它那么冷落呢?因為那不是他的家園,他們來自湖南、湖北、山東、江蘇、新疆、東北等等,那些沒有客家圍屋的地方。客家是當地的子民千百年來移民出來的,當然對它有感情,我們和它沒有感情,所以說這是一個開放的鄉村,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開放的現代化的洗禮,未來你的需求仍然來自這個東西。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融入了這個地方的血液,已經有了在這個土地上關聯密切的文化現象,不像我們現在從外地來了以后,融入當地文化還是很困難,比如我來了27年,我還沒有感到我那么需要客家文化,其實我是一千年來第六輪大移民的新客家,凡是移過來的都是客家人。所以我們不得不看到兩端的開放性,這個需求的開放性,既然有這么一個潛力。那我們供給方面也要有開放性,就是將來你的村落無論是古村落還是現代村落,將來它都有相當強的開放性、國際化影響之下的發展模式,這個和內地的很邊遠的村落的發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有開放的背景。
大灣區仍然是全國移民最多的地區,移民與本土鄉村文化仍然需要融合。目前來講,不光是深圳,包括廣州、東莞、惠州、佛山、珠海等,在全國來講它的移民規模最大。而且前瞻未來20年,這個粵港澳大灣區仍然是全中國移民最活躍的地區,這兩年的數據很明顯。我們剛剛看到一個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移民活躍指數最高的城市就是深圳。仍然有那么多人,對這個城市充滿想象力,無論是內地的移民還是很多海外的游子,他回國首先來深圳,但是你移來了以后和本土的文化至少有10年的磨合期。那么鄉村是一種文化和生活的方式,所以我們大灣區的鄉村,我們沒有辦法逃離現實,現實就是自己大量的移民必須相互的接受改造,鄉村要接受新移民的挑剔,移民也要接受本土文化千年的沉淀,誰都不能排斥誰,因為將來你們就是共享的一個分子。
過去的三四十年,就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獲得珠三角發展的機會,這個地方的發展成為全中國發展最好的地區,這個是我們值得高興的。但是伴隨著三四十年的工業化,對我們周邊鄉村的負面影響很大,有的是完全被侵吞掉了,有的是破壞掉了。因此我們現在做鄉村旅游、古村與新鄉村的發展,需要把傳統文化拯救出來。我們希望復興鄉村,再一次看到傳統的嶺南鄉村品味,幾千年的鄉村文化應該是非常深厚的,我們希望看到它,但是復興鄉村的任務非常艱巨,可以說三四十年的工業化正在吞掉幾千年的農業化,而未來幾年的信息化都可以吞掉三四十年的工業化,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非常的可怕。
所以現在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工業文明保護的同時,更要對農業文化進行保護。因為我們知道原始社會的文明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太多東西了,除了幾個考古遺址以外,我們看到什么,它只不過是四五千年的歷史,在我們中國大地上,這樣一個人類鼻祖的地方,我們找到幾個遺址,說明人們對歷史的摧毀非常快,所以復興鄉村的任務艱巨。
再看另外的一個趨勢,大灣區內鄉村的傳統文化受現代化的影響,特色流失嚴重,急需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其實更多就是農業時代的文化,這個文化特色流失特別嚴重。為什么陜西袁家村能做好,袁家村就是把周邊十里八鄉的關中文化特色都拉到一個村里。周邊還有成百個鄉村,只有它做起來了。所以說鄉村旅游往往有一個情況,成就一個死掉一百個,是因為這一百個沒有像袁家村認真地尋找和集中顯現自己的IP,讓袁家村把IP抽走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的鄉村如果發展旅游,保護傳統的核心是挖掘保護自己的IP,在這個基礎上再投資發展,而不是前面的幾步沒有走,就像建樓一樣,一二三樓都沒有建好,我就建四五樓,可能嗎?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的關鍵,我希望大家高度關注。如果你下一步做文化旅游的,把這個好好的琢磨一下,它留了什么東西,為什么留,我們能不能深化這個留下來的東西,能不能找出一個核心,讓特色再發揮出來,一步一步的來。
我們看大灣區城市居民下鄉休閑度假的需求。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像深圳人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深圳市的第一代乃至第二代人他們都已經功成名就,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存款有了,孩子也大學畢業了,他們開始想周末開車到周邊玩一玩,去哪里?到那些沒有看過的鄉村,他突然發現,這個地方很好玩啊,以后就成習慣了。越來越多的城市市民有了這個習慣,規模化的鄉村旅游就形成了。
第三點,我講一下大灣區格局下的鄉村特色旅游之路。
我們知道粵港澳大灣區的城鄉關系,我們也大致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向,到底怎么做呢?我的觀點就是,一定要找準特點。我總結了七個特點。
第一個就是要構建城鄉之間極度反差的休閑度假空間,打破平庸,打破同質性,比如深圳的大鵬所城,國寶級文保單位,在深圳只有一個,這就是獨特性。但是十里八鄉二十個村子,都是幾畝田,破寨子,那片山林,怎么差異化?你試試看,去村里呆幾天,天天和村民呆在一起,到田地頭跑一跑,到祠堂里看一看,到村里最熱鬧的地方走一走,看看能不能找到IP?找到之后,你在原有的鄉村基礎上,把深度的文化挖掘出來,最后發現這個村子和別的村子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極度反差,而不是一般反差,城鄉就是一般反差,極度反差的核心是村子之間的競爭,所以理論上存在所有的鄉村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點的可能性,但實際操作難度大,99.99%的村落不愿意且不能夠做到深度挖掘,沒有辦法做到極度反差。如果我是城市人我要到鄉村旅游,我周末開車開兩個小時到鄉村旅游,我一定不是只是去吃農家菜就結束了,要找到那個特色鮮明的村子,要下工夫,我要享受一個具有獨特價值的鄉村。
第二個,回到廣東省地方特點,營造嶺南漁農文化、沙田基塘田園綜合體,基塘是什么?沙土將水一塊一塊圍合起來,一片一片水域形成。有花基、草基、桑基,上面是桑樹,桑樹的樹葉掉在水里,魚吃了以后,它的糞便便成為桑樹的肥料,養了桑蠶,桑蠶產業得到發展,這就是循環經濟。幾千年的農民都是這樣,我們嶺南地區的農民自古以來就是通過沙田基塘的模式維護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農業時代的循環經濟。整個嶺南地區的沙田基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獨特的水鄉田園系統,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農業生態。我們可以圍繞珠三角灣區做不同風格的基塘文化旅游。
第三個特點,對于珠三角或者是粵港澳大灣區里面來講,主要的人群文化背景是廣府和客家。這么一個大的背景,鄉村發展肯定不能忽略文化,我們希望完整復興一批廣府客家代表性的傳統鄉村,這樣的村落,它是古色古香的代表。在嶺南、在粵港澳大灣區做,恢復農業時代的廣府客家文化村落文化。
第四個就是我們國家一再強調的,建設特色小鎮。國家現在搞一千個特色小鎮,每個小鎮本身就是一個小城市,其實中國人所界定的小鎮在國外就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城市,歐洲很多國家三五千人就是一個小城市。我們國家提出建一批特色文旅小鎮,我覺得在大灣區,我們要建設若干個具有獨特鄉土文化主題的特色小鎮,要按照兩個方面打造,一個是文旅小鎮,一個是產業小鎮。比如某一個物流產業,或者一個互聯網產業等等,本身并沒有文旅產業價值,就是打造產業小鎮,而像浙江烏鎮,北京的古北水鎮,這些就是典型的文旅小鎮,文旅就是讓人休閑吃喝玩樂的地方,在大灣區做特色小鎮,要有非常濃郁的嶺南文化的鄉土氣息,這是一個戰略使命,也是一個大的方向。
第五個是廣東有漫長的海岸線,中華文明發源是沿著黃河長江的,那是文明的主軸線,所以當時農業最發達的地方是在河邊。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特別是到宋代大規模的移民南下往海邊走,全世界已進入到大航海時代,世界的經濟已經從黃色文明進入到藍色文明,就是海洋文化的時候,我們看到臨海的廣東省的價值出來了。所以廣東省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應該是越來越重要,到了近現代,整個革命時代變遷的發源地就是廣東省。既然有這樣一個特色的東西,我們要打造以海灣、海島、海景、海防文化為背景的鄉村文旅產業。
海洋是廣東省也是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不可剝離的重要資源平臺,基于這個東西,粵港澳大灣區過去也沿著海岸線也做了很多文旅項目,但是要讓它和本土文化鄉村連在一起開發。我們下一步就是要把兩大優勢嶺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結合在一起,做一些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非常有特色的海灣海景海防的鄉村體驗區,這也是我們走向特色的重要方向。
第六,所謂食在廣東,既然我們有全世界人喜愛的粵菜文化,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村莊是三農,農業是什么,農業就是解決人的吃飯問題,馬斯洛需求說的底層需求就是吃飽。我們創造了燦爛的粵菜文化,依托粵菜文化打造粵派美食鄉村。
第七,除了粵派嶺南文化鄉村底蘊以外,我們當代人,面臨信息時代,一方面我們傳承保護文化,但是不要一味停留在傳統文化層面,還是要鼓勵開發無限創意性的特色鄉村。我們創造一個新的鄉村文化,讓一千年以后的晚輩們去欣賞和繼承。
(這是作者在2017年8月22日于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二屆鄉博會上的演講速記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宋丁視點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