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豐富拓展工作思路,我們赴四川省成都市,重點圍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開展考察學習。現將考察學習中所了解到的成都市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形成報告如下:
一、成都市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背景及成效
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新農村綜合體的概念。2012年以來,成都市以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按照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理念,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出遵循‘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原則,集成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統籌城鄉改革的各項元素,探索出了“小組微生”(小規模集中、組團式布局、微田園設計、生態化建設)新農村綜合體模式,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了突破創新。其中,“小組微生”成為成都市統籌城鄉改革的新載體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志,被干部群眾稱為“新農村建設的4.0版”。
2014年以來,根據四川省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意見》,綜合運用統籌城鄉的思路辦法,全域推進“四好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創建,形成了“梯度轉移人口+保護建設改造+現代農業園區”的做法,構建了“農民變居民、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園區變景區”的產村相融、四態融合的格局,實現了“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目標,取得了農村綜合改革的重大突破。
——村美。截止目前,成都市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979個,占比63%,創建省、市、縣級“四好村”743個,占比23.6%;累計建成4.0版“小組微生”新農村田園綜合體186個,建成各類新村聚居點4622個。其中,遠郊的邛崍市建成農民集中居住區177個,農民集中居住率達40%;下轄的桑園鎮黑虎村(省級“四好”村)建成幸福田園項目一二期后,農民集中居住度將達到80%。所到之處,我們見到的是:民居、林木、花卉、水景、綠道、驛站、建筑小品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一棟棟小洋樓簇擁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組團;一片片風光無限的現代化田園,充滿詩情畫意;一幅幅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特點、鄉村情趣的美麗鄉村畫卷,在川西大地徐徐展開。偶遇的村民跟我們講,“從以前的小瓦房到如今的小別墅、小公園,做夢也沒想到能搬進這么好的新家。”
——業興。在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同時,成都市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做強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以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集中連片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園區、帶)367萬畝,啟動實施項目超過1000個,完成投資222.6億元,形成第一、第三產業互動鄉村旅游點348個,促進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品牌化提檔升級,形成了“鄉有支柱產業、村有主導產品、戶有增收項目”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都市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2016年成都獲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
——家富。村民既住上了好房子,也過上了好日子、鼓起了錢袋子。在邛崍市冉義鎮,依托一三產業聯動和產村融合,村民通過“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大大拓寬增收渠道。一般情況下,該鎮1個農戶可獲得1200—2000元/年?畝的土地租金收益,出租空置農房每月可獲得10—20元/平米的租金收入,進園區務工每天可獲得2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在文君街道大梁酒莊、錦江區三圣花鄉,農戶采取入股聯營分紅、流轉土地、參與務工、加盟自營等方式,實現了多元增收。2016年,成都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增長9.4%,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鄉村旅游較發達的萬春鎮幸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700元。
——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得益彰;堅持村民自治,引導群眾廣泛參與村級事務;深入開展“文明村鎮”、“風尚新美、環境秀美、生活富美”等創建活動,持續豐富村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真正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路學習考察下來,我們深切感受到,成都市的農村整體風貌、功能配套、基礎設施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村民幸福感、獲得感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成都市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經驗及啟示
成都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走在全國前列,我們認為,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動力之源——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革新。以革命性突破思維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快發展集約式、經濟型、現代化農業,打造統籌城鄉升級版、國家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城市、世界鄉村旅游目的地——這是成都市農委2017年伊始確定的工作目標。在考察中我們看到,從宏觀層面的國家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到操作層面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中改革;從冉義鎮探索農村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到萬春鎮推出“專合組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從黑虎村優化村黨組織設置、建立產業型黨組織,到幸福村創新“三自”機制發動群眾參與;從大梁酒莊別具一格的心宿院落、蔬果民宿,到三圣花鄉“五朵金花”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農家樂發源地,每一項工作的設計,每一個難題的破解,每一個環節的推進,無不閃耀著改革的火花,無不滲透著創新的理念。
規劃之綱——堅持全域、生態、融合三大理念。規劃是前提、是基礎、是龍頭。成都市科學合理、美麗如畫的幸福新村格局,其高標準、高起點的規劃功不可沒。我們覺得有三個理念尤為重要。一是堅持全域理念。按照城鄉一體要求,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把交通、水務、林業、農業等部門規劃融入全域規劃,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集居點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三集中”,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銜接、功能互補、特色突出的城鄉規劃體系。堅持統籌謀劃,全市規劃一盤棋,市、縣、鄉、村四級規劃覆蓋率達到100%,創新推行鄉村規劃師制度,加強了對新村規劃建設的指導。二是堅持生態理念。突出自然地貌特征,不挖山、不填塘、不毀林、不改變道路渠系肌理;村民居住點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實現“背山、面水、進林盤”;努力讓群眾家有小庭院、戶有小菜園;以傳統院落改造和保護傳承鄉風民俗為重點,植入現代設施和公共服務……保留“原生態”“鄉土味”,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是新村建設的底線,又是新村建設的特色。三是堅持融合理念。按照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理念,促進產村融合,合理布局產業,保留地域特色,留下文化記憶,揉和自然形態,確保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等規劃協調統一。特別在農民集中居住點的規劃編制過程中,建立“選址選點群眾認同、設計單位精選優選、技術方案專家審查、市縣兩級聯合會審”四級審查機制,層層把關,確保了規劃的安全性、統籌性和科學性。
破題之策——整合項目政策,盤活土地資源。作為改革先鋒,成都市早在2008年左右就在全國探索開展并率先完成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一招占先,全盤皆活。”得益于土地的精準確權,成都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突破口由此打開。于是,從“獨居”到“集居”,以“小證”換“大證”,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中改革為契機,以市場化為手段,既破解了土地瓶頸,又破解了資金瓶頸,解決了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如邛崍市冉義鎮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實施3個農用地整理項目和11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集中連片打造高標準基本農田3.9萬畝;引導516戶435畝自愿有償推出宅基地,宅基地復墾面積6335畝,節余建設用地4500畝,新增耕地面積872畝;建成集鎮、火星、星漢3個居民集中居住區,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聚居6733戶21616人,城鎮規模達2平方公里,新型城鎮化率達到85%。同樣的在溫江區萬春鎮幸福村,以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抓手,引導農民自愿有償推出宅基地,經農民和村小組同意,再將宅基地置換成集體建設用地。通過這種模式,幸福村共整理建設用地313.75畝,統規統建現代農民集中居住區用去125.6畝之后,節約集體建設用地188.15畝。節約出來的集體建設用地,再拿到成都市農村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交易均價為45萬元/畝,近郊地區高達100萬元/畝),摘牌后,一是可以招商引資就地發展產業,二是可以籌集資金補足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缺口,三是可以預留5%左右的節余建設用地指標,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商貿、旅游觀光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同時,新建聚居點的入住農民還能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的形式,將宅基地的“小證”換為集體建設用地的“大證”,向銀行抵押貸款融資,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資金。
發展之基——堅持三產聯動,促進產村融合。如果說農民集中居住點的住房建設讓幸福美麗新村有了“魂”,那么產業發展則讓幸福美麗新村有了“根”。成都市統籌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產業立村已經成為共識,新村要想持續幸福美麗,必須靠產業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如溫江區萬春鎮以打造“生態體驗式旅游度假村落”為目標,結合現代花木種植主導產業,聯動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建成了國家AAAA級景區。邛崍市在冉義鎮建設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打造“貢米之鄉”品牌;在牟禮鎮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建成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萬畝,帶動全市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2萬畝,綜合發展“稻魚”“稻鰍”“稻蝦”“稻蟹”等養殖模式,畝平增收2000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有邛崍市冉義鎮的兩個經驗:一是在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過程中,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試點。保險公司按照土地流轉金的3%收取保費,其中政府補貼50%,業主承擔30%,農民承擔20%,目前冉義鎮參加履約保證保險土地36宗,投保面積2.67萬畝,全市推廣18.2萬畝,促進全市規模(100畝)以上土地流轉行為投保率達90%,有效實現了土地流轉過程的風險防控。二是實施全域種養循環,成立沼糞轉運服務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進規模養殖就地循環和散戶養殖異地循環,實現糞水標準化處置還田,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80%,實現了生產發展和生態環保相得益彰。
成功之道——強化村民自治,由群眾說了算。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成都市各縣市區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也是最成功之處,就是始終注重充分尊重農民群眾自主權利。從“散”到“聚”,始終由群眾議、群眾定、群眾辦。確實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參加新村建設的,對其舊村老舊院落和農民集中居住區進行提檔升級。對農民集中居住點“建不建”“建哪里”“到底怎么建”等問題,由村民民主選舉產生議事會、監事會,組織村民進行大討論,把決策權交給老百姓,政府只做好規劃管控,其他的從規劃選址、民宅設計,到項目建設、運行管理,全程由農民自主、自愿、自治。比如,雙流區探索了“是否參與自主選、實施方案自主議、資金安排自主定、建設質量自主督、建好新居自主管”的“五自”模式,集中智慧把新村建成了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比如,冉義鎮三個集中居住點的建設、萬春鎮幸福村的建設,用一年多時間開100多個會,最終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當地負責人告訴我們,這個過程雖然非常艱難,但卻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只有讓群眾說了算,才能實現群眾滿意。
長效之舉——全面提高生活品質,同步提升治理水平。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美麗是第一步,幸福才是根本和長效之舉。必須加強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村級治理,才能全面實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目標。成都市按“1+8+N”的標準和差異化需求,彈性配置村級公共服務項目,全面實施重點鎮、一般鎮、涉農社區、村(農民集中居住區)公共設施和社會管理設施配置提檔升級,切實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同時,成都市財政每村每年安排村公資金40萬元,實現村級公共服務“有錢辦事”。在村級治理方面,創新建立“一核多元(1+4+N)”治理模式,即以社區黨支部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議事會、監事會、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四個主體為依托,以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為支撐,與其他社會組織形成了“多元互動、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三、對我縣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取他山之石,全然在于“刻磨”好自己的璞玉。根據成都市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結合湘潭縣實際,建議從以下方面加強我縣美麗鄉村建設。
第一,要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理念。對比考察的成都市幾個縣區和鎮村,我縣美麗鄉村建設固然有發展基礎、政策條件、財政投入等方面的差距,但根本差距不在于此,根本的差距在于思想認識,在于思路理念。成都市的很多經驗做法我們不一定學得來、學得像,但首先一定要學的就是成都市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勇氣。在頂層設計方面,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美麗鄉村的規劃編制、產業發展、項目整合、建設管理、公共服務、農村治理等各個環節,以市場化的手段、專業化的管理,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要搶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政策機遇,以創新的辦法整合國土、農業、林業、水利等涉農項目資源,匯聚建設合力;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改革,以創新的思路把農村的地權、房權、林權用好用活;要創新發展模式、拓展發展空間,以需求為導向,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新型業態蓬勃發展。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把成都市一些獨特鮮明的建設理念,比如大梁酒莊推出的心宿、民宿、親子廚房等,這些別具匠心的“創意”和“點子”,植入到我們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中來。
第二,要謀定而動,科學制定規劃。美麗鄉村建設從“起根發苗”就必須在規劃引領之下進行。要按照中央、省、市深化農村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精神做好規劃。一是標準要高。建議以縣發改局和縣農業局為主,聘請國內高水平的設計團隊,科學編制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五年發展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全縣美麗鄉村建設作出總體布局安排,做到高位引領、理念超前。二是突出特色。各個鄉鎮的示范片、示范村建設要找準定位、彰顯特色,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比如,烏石鎮要突出彭總故里紅色旅游主題,花石鎮要突出湘蓮文化特色,青山橋鎮要圍繞傳統皮鞋產業做文章,白石鎮要打好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這張牌,石鼓鎮要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等。三要分步推進。根據各個鄉鎮、村的實際情況,從農民長遠生活和發展角度出發,分步安排工作任務和項目建設,切忌不顧農民現實收入水平和經濟承受能力,搞大拆大建,搞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
第三,要因地制宜,有序開展試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能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點面結合,由點及面,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進一步出臺和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實施辦法,積極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制定出臺配套獎勵政策,引導農民按統一規劃和標準建房。要加快推進“三化一拆”,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實施民居改造工程,逐步統一民居風格,促進全縣鄉村面貌的整體改善。參照成都經驗,立足梅林橋美麗鄉村示范片、花石萬畝荷花基地等產業基礎和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實施國土綜合集中整治項目為抓手,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通過思想引導、行政推動、政策扶持、市場運作等方式,探索建立2—3個農民集中居住組團。每個組團20-30戶不等,建設當中適當保留房前屋后的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打造成獨具當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推廣效應的“小組微生”農村綜合體。
第四,要加強統籌,形成高位推動。“統籌”的程度決定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力度。成都市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之所以能夠成功推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縣、鄉、村各級的高位統籌。更高的統籌意味著在土地、資金、稅收優惠、大項目引進等方面能得到更高層次的支持。我縣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統籌能力,做到“決策高位作出、合力上位形成、政策頂底貫通”。要抓緊制定出臺湘潭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導性政策文件,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優化空間產業布局、密切城鎮體系、強化要素保障、強力整治和管理、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第五,要產村融合,夯實發展根基。成都市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特點,近郊地區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及商貿服務等;遠郊地區利用成都平原的地貌優勢,大力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成片發展種養殖業,進而形成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近幾年,通過結構調整,我縣農業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相對而言,我們結構調整力度和規模依然偏小。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我縣傳統優勢和資源優勢,切實打破地域界限和鄉村限制,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調整產業布局,調整種養結構,促進產業融合,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發展支撐。
第六,要以人為本,突出群眾主體。美麗鄉村建設,廣大農民群眾既是受益者,也是推進主體。要充分調動農村居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理念和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精神,深入廣大農村干部、人民群眾,積極采納村民、黨員代表的合理意見,既要保證村莊規劃的真正受益者是廣大村民,且能夠形成可持續的發展路徑,用效益激勵村民積極參與到規劃建設中來。要利用多種方式,不斷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使村民從“要我美麗”向“我要美麗”轉變;要加強黨建引領,強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導廣大農村居民積極、主動、全面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維護,自覺維護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作者系中共湘潭縣委副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