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病
自從人類進入了現代文明社會以來,工業化農業大大改變了人類食物供應渠道,一年四季的、全球各地的、豐富多彩的食物滿足了人們對多種食物的需求。在社會分工中,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越來越小,而不依靠農業謀生的人群越來越大。城市化人口比例高被認為是國家發達的象征。全球貿易、現代交通運輸、微商城與微信等,使得人們獲取食物越來越快捷。然而,廉價的、不計環境污染的食物生產途徑、迅速變化的食物供應,造成了一種叫做富貴病的病人出現,其突出代表就是肥胖病。
之所以用“富貴病”描述肥胖人群,是因為以前肥胖是有錢人吃得好才會出現的。“富貴病”又稱“現代文明病”,是人們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營養過剩,活動量減少,從而產生的非傳染性流行病,如便秘、肥胖、腸道癌、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等。這些病以前在貧窮人群是很少的,所以叫“富貴病”。過去,“大腹便便”的很少有窮人,勞作是辛苦的,他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變成了力氣,用來做功了,只有很少出力氣的人,才將食物中的能量轉換為脂肪儲存起來。以前是富人才可能肥胖,如今這種病變成了很多窮人都得,這在美國社會最為典型。
以肥胖為代表的“富貴病”,已成為危害國人健康的主要病種。據調查,我國中老年人15%~20%便秘,六成是白領。我國有22%的人超重,6000多萬人因肥胖而就醫,高血壓2億多人,糖尿病5000多萬人,高血脂1.6億人。全國每天因“富貴病”導致死亡人數超過1.5萬,占死亡總人數的70%以上,因“富貴病”治療的費用占疾病負擔60%以上。英美等西方國家醫務工作者,對富裕起來的中國“富貴病”發展情況感到憂慮。如果不加遏制,預計十年后,中國將步美國后塵,以肥胖為主的“富貴病”將廣泛流行開來。
肥胖的原因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1000斤的牛是正常的,1000斤的人幾乎不可能,但就是這樣不可能的事件今天已經發生了。2017年9月25日,埃及女子Eman Ahmed離世,壽命僅37歲。她被稱為世界上最胖的女人,體重曾達到過500公斤。從醫學上理解,肥胖癥是一種代謝癥。當人體進食熱量多于消耗熱量時,多余熱量就會以脂肪形式儲存于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即演變為肥胖癥。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組織重量占體重的15%~18%,女性占20%~25%。隨著年齡增長,體脂所占比例相應增加。
遺傳因素被認為是引起肥胖癥的首要內在因素。有研究認為,雙親中一方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約為50%;雙親中雙方均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類肥胖一般認為屬多基因遺傳,遺傳在肥胖病發病中起著主導作用。
第二個內在因素是中樞神經問題。已知人類和多種動物下丘腦中,存在著兩對與攝食行為有關的神經核。一對為腹對側核,又稱飽中樞;另一對為腹外側核,又稱饑中樞。飽中樞興奮時有飽感而拒食,破壞時則食欲大增;饑中樞興奮時食欲旺盛,破壞時則厭食拒食。二者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在生理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使食欲調節于正常范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不論是炎癥的后遺癥(如腦膜炎、腦炎后),還是發生創傷、腫瘤及其他病理變化,如果腹內側核破壞,則腹外側核功能相對亢進而貪食無厭,引起肥胖。
激素水平也會影響肥胖。這個因素可能是遺傳的,也可能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尤其食物環境。許多激素如甲狀腺素、胰島素、糖皮質激素等可調節攝食,這些激素可能誘發單純性肥胖。肥胖者對胰島素抵抗而導致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使胰島素受體降調節而增加胰島素抵抗,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胰島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攝食增多,同時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體內脂肪堆積。
除了上述指出的遺傳因素外,飲食引起的肥胖可能是造成當今社會“小胖子”、“大胖子”的主要原因。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質基礎。過量進食對小腸刺激,產生過多的腸抑胃肽,胃肽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臨床上,肥胖以女性為多,特別是經產婦或經絕期婦女或口服女性避孕藥者易發生肥胖,就與這種病因有關。
肥胖還與生活行為方式、攝食行為、嗜好、氣候以及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其中,以食物為主引起的肥胖是不容忽視的,畢竟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在垂體功能低下,特別是生長激素減少、促性腺及促甲狀腺激素減少引起的性腺、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況下,所發生特殊類型肥胖癥,可能與脂肪動員減少,合成相對增多有關。在食物生產過程添加激素,也可能造成人體激素水平變化,進而導致肥胖;攝取過量高熱量食物或飲料,都很有可能造成肥胖。對于容易引起肥胖的食物,下面還要介紹。
美國為什么有那么多肥胖人群
因工作和學習需要,筆者分別于1995,2005和2014年赴美國,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國慶節期間,接近2015年。這樣看來,我基本上每十年到美國,幾次的感受是明顯不同的。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國街頭、商店、飯店、車站、旅館和機場等等公共場所見到的肥胖的人群越來越多了。
筆者在芝加哥、達拉斯、奧克拉荷馬、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等地隨機做了個簡單的調查,即對美路過的十個美國人,默默數下肥胖的人數,得出的數據大約在20%-40%之間,最高的一次是在奧克拉荷馬一家中餐館,高達75%(那次我數了15人),重復了20多次。通過這樣的小調查,我初步判斷美國的肥胖人數大約在30%左右,比起20年前遇到的肥胖比例明顯增多了。那么,具體的數據是多少呢?百度數據如下:
美國肥胖問題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嚴重,并成為一個普遍的健康問題,美國肥胖人口比率在發達國家中最高。從1962年開始,肥胖率由13%一直上升,在1997年達到19.4%;2004年達24.5%;2007年達到26.6%;2008年,有33.8%的成人和17%的兒童屬于肥胖人口。在2010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出肥胖率再一次上升,35.7%的成人和17%的兒童有肥胖問題。
肥胖問題在美國每年造成約十萬至四十萬人死亡,并增加醫療服務的使用和支出。社會的直接成本(預防,診斷等治療服務)和間接成本(損失勞動力及由于過早死亡而失去的未來收益)的總額估計為1170億美元。這數字已超過吸煙及酗酒問題的醫療保健成本,并占美國醫療衛生支出的6%至12%。
筆者了解的最近數據(2010)顯示,美國成人的肥胖人數成人35.7%,比我判斷得略高一些。美國的肥胖人數為什么不斷增多?這其中有遺傳、醫學和生活習慣的各種原因,不過據筆者觀測,美國農業和食物結構的變化才是主要原因。
美國農民數量不斷下降,其總人數不足2%(也有人說不足1%),98%的美國人口是靠這不足2%的農場主生產的食物養活的。由于勞動力從農業一線分離出來,許多傳統的農活不得不借助機械和化學物質,食品加工和運輸更離不開這些技術,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進入食物鏈就難以避免了。
美國食物以高熱量高蛋白的肉、蛋、奶類為主,蔬菜、五谷雜糧少,工業化食品多,從種植到養殖都采取工業化集約化的辦法,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容易導致肥胖。其次,美國人大多不愿意動廚,超市里賣很多食物的半成品,回家微波爐一熱就能吃。自己吃飯都不愿意多付出勞動,進入腸胃的東西安全性估計連他們自己都不明白。再次,美國人活動少,上下班都在車里,回家坐著的時候多,攝取的多余能量來不及排出也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就越來越懶,食物鏈出現的問題會在人體中顯現出來,肥胖或許是美國發展模式的一種沉重代價。如果倒過來看,98%的人群都在努力生產或尋找自己的食物,還有那么多肥胖的人口嗎?當然,一切不能假設,時光不能倒流,肥胖問題是否是個問題也不能公開討論,因為肥胖是個人隱私問題。很多人認為,農業越簡單越好,農產品越便宜越好,躺在家里等人來送吃的那多么舒服啊。但這樣的舒服是有代價的。
哪些食物可導致肥胖
一般來講,高熱能的食物會導致肥胖。哪些食物屬于高熱能食物呢? 其實,任何食物吃多了都會引起發胖,不過高熱量食物更容易引起發胖而已。一般認為,下面的食物被認為是誘發肥胖的高熱量食物:
①高熱量、高密度食物。通常經過油烹調的食物,會提高60%-100%熱量,尤其是炸、爆、煎、炒、油(油食品)酥等方式。薯條本身是碳水化合物,只有很少脂肪,可是油炸過后就不同了。一小包薯條含220千卡熱量及12g脂肪,熱量差不多相等于一個漢堡包。
②容易上癮的食物:香脆可口的花生米、腰果、開心果、杏仁、瓜子等堅果類,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可樂、奶茶、巧克力,乃至糖果、通常果汁飲料,這些食物都會在讓人上癮的情形下,使人發胖。
③口味重的食物:又酸、又甜、又辣、又咸的食物,會誘使你胃口大開,在不知不覺中多吃了,也會發胖。這些食物包括大碗炸醬面、古老肉、宮爆雞丁等。
④過分精致的加工食品或速食食物:加入大量奶油、糖、香料的蛋糕及西式點心; 加火腿、奶油、面粉、馬鈴薯、玉米的西式濃湯; 漢堡、雞塊、奶昔、可樂等這類食品的熱量相當高。
⑤啤酒飲料。啤酒是一種高熱量的酒精性飲料,1升啤酒的熱量相當于200g面包或許500g馬鈴薯,不僅如此,啤酒中還含有17種氨基酸、12種維生素,營養豐富,所以一直有"液體面包"美譽。常喝啤酒的人往往會有"啤酒肚",久之就會發胖。
肥胖導致的其他疾病
過去困難時期,吃得飽、吃得胖是有福的象征,因此以前將微胖或肥胖引起的身體變形稱為”發福”,大肚腩稱為”將軍肚”,沒有幾個將軍是貧窮的。殊不知,放在健康醫學的角度,肥胖尤其當今社會的肥胖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肥胖本身可能并不是病,因此誘發的其他疾病則是病。上述埃及女性壽命只有37歲(在床上25年),就說明過度肥胖可能是一種重病。
①心血管系統疾病。肥胖癥患者容易得冠心病,高血壓幾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腰圍(男性>2250px,女性>2125px)中型肥胖患者發生率一般5~10倍于非肥胖者。過度肥胖可致心臟肥大,后壁和室間隔增厚,心臟肥厚致使血容量、細胞內和細胞間液增加;心室舒張末壓、肺動脈壓和肺毛細血管楔壓增高;部分肥胖者存在左室功能受損和肥胖性心肌病變。肥胖患者猝死發生率明顯升高,可能與心肌肥厚、心臟傳導系統的脂肪浸潤造成的心律失常及心臟缺血有關。高血壓在肥胖患者中常見,由肥胖引起的高血壓也是加重心、腎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
②呼吸功能疾病。肥胖患者肺活量降低,肺功能異常。如肥胖性低通氣綜合征,臨床以嗜睡、肥胖、肺泡性低通氣為特征,常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致肺心綜合癥,由于腹腔和胸壁脂肪組織堆積增厚,膈肌升高而降低肺活量,肺通氣不良,引起活動后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導致低氧、發紺、高碳酸血癥,甚至出現肺動脈高壓導致心力衰竭,此種心衰往往對強心劑、利尿劑反應差。重度肥胖者尚可引起睡眠窒息,偶見猝死。
③糖、脂代謝紊亂。進食過多的熱量,可促進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分解代謝,肥胖病人脂代謝,表現得更加活躍,而糖代謝受到抑制,這種代謝改變參與胰島素抵抗的形成。肥胖癥脂代謝活躍的同時,多伴有代謝的紊亂,會出現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等;糖代謝紊亂表現為糖耐量的異常和糖尿病,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體重超過正常范圍20%者,糖尿病的發生率增加1倍以上。
④內分泌系統紊亂。a) 肥胖者生長激素釋放降低,特別是對刺激生長激素釋放因子不敏感。b) 肥胖者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分泌節律正常,但峰值增高,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輕微增加。C) 肥胖者多伴有性腺功能減退,垂體促性腺激素減少,睪酮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降低。脂肪組織可以促進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轉化,所以肥胖男性部分會出現乳腺發育,肥胖女孩,月經初潮提前。成年女性肥胖者常有月經紊亂,無排卵性月經,甚至閉經,多囊卵巢綜合征發生率高。d) 肥胖者甲狀腺對促甲狀腺激素反應性降低,垂體對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反應性也降低。
⑤骨骼病變與痛風。脂肪增多無疑增加了骨骼承重,久而久之導致骨骼疾病,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由于長期負重,肥胖者關節軟骨面結構發生改變,膝關節病變最多見。肥胖者還會患骨質疏松,肥胖者脂肪細胞分泌多種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可能會加重肥胖者骨質疏松和骨折發生。此外,肥胖還可引起痛風。肥胖患者中大約有10%合并有高尿酸血癥,容易發生痛風。
科學飲食預防肥胖
脂肪是吃出來的,但合理的吃也會吃掉你多余的脂肪。人類日常膳食中存在許多能減去體內多余脂肪的有效物質,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又能減掉身上多余的脂肪。當然,有助于減肥的食物必須是安全的,不能含有激素、農藥殘留,甚至誘發肥胖的成分在內,盡量遠離大化肥、激素催肥、速生速熟的食物。通常認為,下述優質安全的食物可以有助于減肥。
燕麥或裸燕麥:含豐富的亞油酸及皂甙素,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玉米:含有豐富的鈣、磷、硒、卵磷脂、維生素E等,具有減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印第安人幾乎沒有高血壓、冠心病,這主要是得益于他們長期以玉米為主食。
洋蔥:含前列腺素A,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等功能;還含有烯丙基三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可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
大蒜:含硫化合物,可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可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保護心臟動脈。
韭菜:除了含鈣、磷、鐵、及糖類、蛋白、維生素A、維生素C外,還含有胡蘿卜素和大量的纖維素,不易消化,能增強胃腸蠕動,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腸道中過多的脂肪及其毒素。
冬瓜:經常食用冬瓜,能去除身體多余的脂肪和水分,起到減肥作用。另外,冬瓜含的營養成分較少,具有較強的通便作用。
胡蘿卜:富含果膠酸鈣,它與膽汁酸磨合后從排便中排出。身體要產生膽汁酸勢必會動用血液中的膽固醇,從而使血液中的膽固醇的水平降低。
白蘿卜: 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具有促進脂肪類物質更好地進行新陳代謝作用,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積。
番茄:含有紅素、食物纖維及果膠等成分,可以降低熱量的攝入,促進腸胃蠕動。
黃瓜:與其它營養豐富的蔬菜相比,黃瓜所含營養成分較少。黃瓜中含有的丙醇二酸,有助于抑制各種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轉化為脂肪。
辣椒:含有豐富辣椒素,能促進脂質代謝,并可溶解脂肪,抑制脂肪在休內蓄積。
綠豆芽: 含水分多,進入人體內后產生的熱量少,不容易形成脂肪堆積皮下。
蘋果:因富含果膠、纖維素、維生素C等,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蘋果可幫助排除多余的鈉鹽,可以防止腿部水腫。富含果膠的蘋果,可以幫助腸子與毒素結合,加速排毒功效并降低熱量吸收。
柚子:柚子內酸性物質可以幫助消化液增加,促進消化功能,消除疲勞,美化肌膚。葡萄柚含豐富的維生素C,含糖分少。
牛奶:含較多乳清酸和鈣質,這些物質既能抑制膽固醇積于動脈血管壁,能抑制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還可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葡萄、葡萄汁、葡萄酒。這些葡萄食品中含有一種白藜蘆醇,能降低膽固醇。動物實驗證明,它能使膽固醇降低,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葡萄是高血壓患者最好的食品之一。
香菇: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經常食用,可使身體內高密度脂蛋白有相對增加趨勢。
海帶:含豐富的牛磺酸、纖維藻類,這些物質可降低血脂及膽汁中的膽固醇。
豆漿:含有大豆皂甙,對血中的膽固醇、中性脂肪均有降低作用。人體中,中性脂肪增加,就會引起發胖。醋豆皂素能排除粘附在血管壁上的一種脂肪,并能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
結 語
除遺傳因素之外,肥胖作為一種“富貴病”或者文明病,是人類農業結構改變、且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的一種慢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將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肥胖不是僅僅是營養過剩,而是由結構性營養不良造成的。高熱能的食物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食用優質健康食品,改善腸道微生物系統,可有效防止肥胖發生。經常食物低糖谷物、安全蔬菜,飲用鮮豆漿,可起到平衡營養,調整內分泌和脂肪代謝系統,激發人體內多種酶活性,分解多余脂肪,增強肌肉活力的作用,既保證人體有足夠的營養,又達到健康減肥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