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雯麗等:十三五時期我國重要農產品消費趨勢、影響與對策

[ 作者:張雯麗?沈貴銀?曹慧?徐雪高?王慧敏?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27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受經濟增速調整、人口總量增加、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影響,“十三五”時期我國食物消費進入總量增長、增速放緩、結構變化、轉型升級時期。主要農產品消費需求與結構升級對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需平衡提出了新挑戰,對進一步優化重要農產品品種結構與生產力布局,明確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優先序,提高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效率提出了新要求。為此,農業政策要做出適應性調整和完善,確保農產品生產總量、結構、質量、產業布局、產品貿易與消費趨勢變化相匹配。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穩步增長、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消費總量持續增加、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居民人均肉、蛋、奶、水產品和食用植物油消費快速增加,替代了部分傳統主食以及薯類等副食,推動人均口糧消費從峰值回落,全國口糧需求趨于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消費進入結構轉型期。從消費總量看,主要農產品消費均持續增長,增速高于產量增速。其中,糧食消費總量突破6 億噸,近十年年均增長2. 6% ; 食用植物油消費量以每年4 ~ 5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 食糖消費量年均增長3. 4% ; 畜產品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3. 4% ,奶制品人均消費量年均增速達到8% 。從品種消費結構來看,糧食口糧消費占比下降,非直接食用消費( 飼料用量和加工轉化等) 需求增加顯著,其中小麥和玉米工業消費分別達1200 萬噸和6000 萬噸,玉米飼用消費量達1. 26 億噸; 棉花、食糖、油料等產品消費需求中進口消費占比不斷增加; 牛羊肉等產品戶外消費占比增加,食糖、牛羊肉、奶制品等人均消費水平總體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城鄉消費結構來看,居民口糧消費快速下降,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口糧消費量差距逐步縮小; 禽肉和牛羊肉消費增長較快,農村居民蛋奶及制品消費增加較多。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結構的升級和變化給我國確保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挑戰。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階段,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日趨多樣,影響農產品消費特別是糧食消費的因素更加復雜。科學把握主要農產品消費發展趨勢、準確預測未來主要農產品消費需求,對于加強農業宏觀戰略調控、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優化生產力布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十三五”時期我國重要農產品消費變化趨勢與特點

從近十年的發展特征來看,我國農產品消費總量與結構變動主要受經濟增速、人口總量與結構變化、居民收入增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以及產業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從發展趨勢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食物消費將進入總量增長、增速放緩、結構變化、轉型升級時期。城鄉居民總體消費結構與特征仍將延續“十二五”發展態勢并呈現以下特點:

1. 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但消費總量增長更快,重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仍將呈現緊平衡狀態。這一判斷主要基于以下三點依據: 一是我國人口峰值尚未到來。“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同時城鎮化將加快推進,至“十三五”末期將達到60% 。人口總量增加與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總量增長仍將持續。二是我國居民營養需求峰值尚未到達。根據2014 年頒布的《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到2020 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 ~ 2300 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 ,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 ,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 克,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這一目標與日本、韓國( 和我國食物消費結構與消費習慣相似)2900 ~ 3000 千卡左右的營養峰值相比仍有一定的距離,說明未來我國食物消費仍將保持增長的態勢。三是消費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部分產品總量消費增加,如居民食物消費中的肉奶、蔬菜水果等的消費比例將有所增加,動物蛋白攝入量增加又會帶來飼料消費增加等。

2.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加工消費等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在消費增長的農產品類別上,主要表現為,主要農產品食用性消費中,除口糧消費保持基本穩定外,在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其他消費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非食用性消費中,除種用消費保持穩定略降以外,其他消費也將呈現較快增長。但總體上看,隨著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人均食物消費峰值的接近,食用消費增速放緩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同時隨著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工業用糧消費的增速也將趨緩。

3. 收入水平提高推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消費多元化、個性化趨勢更加明顯。“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將保持穩步增長,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先行國家農產品消費變化的經驗事實顯示,一國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人均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城鄉居民對初級農產品的消費明顯減少,加工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快速增加。不同消費群體對農產品總量、品質、質量安全水平等有著不同的訴求。以城鄉貧困人口為代表的群體仍需要滿足數量上的要求。與此同時,更有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 城市白領群體、中產階層等) 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推動優質農產品消費增加和綠色有機農產品消費群體擴大與消費數量增加。

4. 隨著“互聯網+ ”進入農產品營銷領域,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等新型流通業態快速發展,銷售渠道多元化,農產品消費的便捷性與簡約化程度大大提高。加工與保鮮技術的發展,再加上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節奏推動戶外消費、加工與半加工品消費快速增加,帶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調理食品、休閑食品等新型食品工業發展,居民家庭中原料性農產品增長趨勢放緩,加工性食品消費需求更加旺盛、多元。

三、“十三五”時期我國重要農產品消費量與供需缺口趨勢判斷

“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消費需求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結合相關機構統計數據和當前我國糧棉油糖畜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潛力,對主要農產品消費總量、結構以及供需缺口判斷如下:

( 一) 重要農產品分品種消費總量及結構趨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重要農產品中,谷物、糖、畜產品等消費需求保持平穩增長,食用植物油和棉花的消費增長速度將呈減緩趨勢。根據《我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的預測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谷物消費總量增加至5. 1 億噸左右。其中,口糧消費基本穩定,小麥和稻米口糧消費2. 07億噸; 飼料用糧需求繼續增長,達到1. 8 億噸; 工業用糧需求總量增加、增速放緩,為1 億噸左右; 種子用糧及其他消費略有下降。至2020 年,谷物消費中口糧、飼料、工業和其他消費占比分別為40% 、36% 、19% 和5% 。

“十三五”時期,食用植物油消費需求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進一步放緩、結構進一步優化。至2020 年,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量達3239 萬噸,其中城鎮居民消費占比達到65% ; 品種消費結構中,隨著人們對消費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國家進一步嚴格執行食用植物油質量標準,豆油仍為食用植物油消費的最大品種,菜籽油、花生油和一些木本優質植物油的需求有所增加。棕櫚油作為攙兌油品,消費增速繼續放緩。豆油、菜籽油、棕櫚油和花生油的消費量占食用油消費比例分別為46% 、25% 、15% 和8% 。

受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棉紡織產業轉移等影響,“十三五”時期我國棉花消費總量基本穩定,紡織品出口消費需求增速將有所放緩。經過2001—2007 年的高速增長后,我國棉紡產業發展達到了頂峰。隨著近年來成本上升,產業逐漸呈現轉移趨勢,我國棉花消費量難以恢復到千萬噸水平。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以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棉花消費總量維持在750 ~ 800 萬噸。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加快,食糖消費保持增長態勢,至2020 年消費量達到1700 萬噸左右,工業消費和民用消費占比為65% 和35% 。

隨著經濟穩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肉類消費將繼續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特征。豬肉總消費量和人均消費量穩步增加,消費量占肉類消費比例65% 左右,消費增速總體將趨于平緩; 牛羊肉消費總量增加,增速總體放緩; 牛羊肉、雞肉和水產品等消費增速將快于豬肉。至2020 年,國內豬肉消費量增至6335 萬噸,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將分別達到15. 89 公斤和22. 77 公斤。我國牛羊肉消費需求量分別為823 萬噸和537 萬噸,人均牛肉和羊肉消費量分別為6. 17 公斤和3. 74公斤。奶制品消費量將達到5661 萬噸,人均消費量39. 98 公斤,

( 二) 重要農產品的供需缺口判斷

2004 年以來,在農業生產支持政策激勵下,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2014 年我國糧食產量達6071 億公斤。未來五年,影響我國谷物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為耕地和水資源的約束、單產水平提升的空間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隨著水土等資源約束日益增強,三大谷物種植面積擴大空間有限,未來增長主要靠單產水平的提高。綜合消費需求和生產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谷物中水稻可實現完全自給; 小麥供需總體維持緊平衡狀態,存在結構性供需缺口,需進口優質小麥調節供需平衡; 玉米存在500 萬噸左右供需缺口。

油料作物方面,“十三五”時期畜產品需求的穩步增加將引致飼料需求快速增長,由此將繼續帶動國內蛋白粕需求剛性增長。受國內產量有限、成本較高、競爭力相對不足影響,大豆進口量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供需缺口約維持在8000 萬噸左右。2015 年6 月,我國出臺了《關于做好2015 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取消已實施7 年的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收購價格以市場價格為主,各省出臺細則補貼農戶。受新政影響,國內生產面積預期將明顯縮減、產量下降,影響未來市場供給。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油菜籽產量將有所縮減,缺口維持在500 萬噸左右。

受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以及近年來生產成本剛性上漲影響,“十三五”時期新疆棉區以及長江、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將不同程度縮減。根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以及國際糧農組織等機構的預測,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棉花產量維持在560 萬噸左右,仍存在近200 萬噸的產需缺口。

受種植面積調整和單產水平提高影響,食糖產量總體緩慢增加,但消費量增速更快,產需缺口將會逐年增大,“十三五”時期缺口約在400 ~ 500萬噸。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生產主要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近幾年豬肉進口量多維持在100 萬噸以上,相當于國內生產量2% 左右。受資源、成本和環境條件的影響,我國豬肉產量增速將放緩。《中國農業展望報告( 2015—2024) 》( 2015) 測算顯示,未來10 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增速放緩至1. 1% ,豬肉產量增速預計放緩至1. 4% ,至2020 年國內豬肉產量預計為6275 萬噸。盡管豬肉消費量增速也呈放緩趨勢,但仍存在一定的產需缺口,需從國際市場進口部分豬肉及制品,缺口在80 ~ 100 萬噸。我國牛肉存在30 萬噸左右的供需缺口,羊肉基本能保證供需平衡。奶制品方面,受資源條件約束、國內產能增速緩慢、消費剛性增長、國內外奶價長期倒掛的影響,我國奶制品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奶制品貿易仍將繼續增加,至2020 年奶制品進口總量預計超過1200 萬噸。

四、構建消費導向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十三五”時期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消費需求與消費結構升級,對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需平衡提出了新挑戰,需要構建與消費結構升級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優化重要農產品品種結構與生產力布局,明確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優先序,提高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貿易效率。

( 一) 農產品生產總量與品種結構

從生產發展優先序看,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確保谷物安全是重中之重。實現谷物基本自給要放在首位目標,今后的重點是將谷物結構進一步優化、品種優質化率穩步提高。與谷物消費總量和結構相一致,結合稻谷供給略有寬松、小麥緊平衡、玉米供需日趨緊張的格局,基于現有產能,“十三五”時期,三大谷物占糧食產量的比例中,稻谷和小麥保持相對穩定,玉米比例提高1 ~ 2 個百分點。從品種結構看,要確保稻谷產量相對穩定,粳稻生產比例適當提高; 小麥產量穩步增長,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提升優質小麥比例、替代進口小麥; 玉米產能進一步擴大,飼用玉米比例提高。

“十三五”時期,我國國產大豆壓榨比例基本穩定,油菜籽、花生以及木本油料仍有生產潛力可挖,在擴大種植面積潛力有限的條件下,油料產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單產水平的提升。培育優良品種、推進適度規模化種植和提高機械化率等方面是重要著力點。從品種結構上看,大豆產業發展核心是保住大豆食用加工消費需求。油菜是油料增產的重點,也是確保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的重要作物,在確保糧食安全背景下,為實現不與糧爭地,可充分利用南方近1. 2 億畝的冬閑田來發展油菜,其中油菜“雙低”品種種植率要達到95% 以上。

現行政策框架下,我國棉花產量、面積雙下降不可避免,重點是穩定優勢區域生產發展,滿足內需。考慮到我國紡織產業兩頭在外,內需用棉和紡織品對外貿易用棉需求比例約為6. 5∶3. 5,按照近十年來年均800 萬噸左右的消費量,從滿足內需考慮,我國棉花產量維持在540 萬噸即可,這一目標基本能實現。糖料需保持現有國內產能,今后重點是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

畜產品生產核心是穩步推進國內畜產品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提高生產率增加產能。加快生豬產業從數量增長為主向提質增效為主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期間盡管豬肉產量增速將進一步下降,但品質將顯著提高。加快肉牛肉羊生產轉型,通過農牧結合、舍飼圈養等措施,促進肉牛肉羊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通過優化品種、推進規模化生產、提高飼養管理技術水平等手段增加單產來實現奶制品產量增加。

( 二) 主要農產品生產區域布局

我國農業經過十一年的連年豐收后,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與此同時,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消費、加工需求增長速度不同程度放緩,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供了有利時機。消費結構升級調整背景下,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域布局調整要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合理確定目標,排出優先序,優化布局。根據《農業部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 農發[2015]2號) ,我國主要農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要根據自給水平和生產優先序,突出重點品種、重點區域。

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考慮調減面積情況下,谷物生產要重點轉向挖掘資源條件較好、環境承載壓力小的優勢產區( 含主產區、主銷區與產銷平衡區) 潛力。水稻要穩定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種植面積,突出東北和南方優勢產區; 小麥要突出黃淮海小麥優勢產區地位,適度調減華北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小麥種植; 玉米生產結構的調整要按照“以養定種”的要求,在進一步擴大產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加大力度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棉糖進一步向優勢產區( 新疆、廣西等) 集中,產能將更加依賴主產區生產能力提升。重點抓好長江流域油菜生產和黃淮海地區花生生產。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養殖傳統、消費偏好、屠宰加工和區位優勢等條件發展畜產品優勢產區,滿足消費需求。

( 三) 農產品市場流通與貿易格局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區域大流通格局仍存,同時通過國際市場調節國內重要農產品供需余缺也將成為常態。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施的背景下,受國內外價格繼續倒掛同時我國谷物消費需求穩步增加、特別是工業消費增加影響,我國谷物仍將保持凈進口格局,因價格內外倒掛引起的“非必需進口”仍將存在。“十三五”時期,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供需缺口長期存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常態,油料進口繼續增加,直接進口食用植物油部分減少。大豆進口繼續保持較高水平,但實施目標價格后進口貿易風險也進一步加大。經過連續幾年的收儲,棉糖高庫存需要逐漸釋放,“十三五”時期控制進口、平衡國內供需是關鍵。食糖方面,政策因素仍是影響貿易和消費的關鍵,目前食糖尚未納入目標價格試點實施方案,收儲政策仍將繼續實施,短期國內外價差仍將存在,因價格倒掛引起的進口和走私難以避免,仍將影響國內消費市場。畜產品方面,“十三五”時期進口規模可適度擴大以滿足結構性供需缺口,但要逐步改變既進口良種、飼料,又進口肉類及奶制品的格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牛羊肉價格高企,與國外牛羊肉存在明顯的內外價差,通過東南亞等國走私進入國內市場的牛羊肉規模不容小覷,這部分牛羊肉不僅對國內市場會形成一定擾動,并且在質量安全上缺乏監管,對國內消費安全形成潛在威脅。奶制品方面,結合我國產業發展和進口現狀,“十三五”時期應嚴控鮮奶進口,保證奶農獲得相應收益,并嚴格執行嬰幼兒罐裝奶粉進口標準。

( 四)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與產業布局

與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和生產區域布局相匹配,“十三五”時期糧棉油糖畜產品等加工制品向多元化、優質化、功能化等方向發展,加工業產業布局進一步向優勢主產區聚集,農產品加工技術、產品種類和品質水平進一步提升。

農產品加工制品方面,近年來市場對精深加工產品需求不斷上升。以小麥制品為例,除傳統的面粉、面包粉、糕點粉外,餃子粉、拉面粉、油條粉、大餅粉等專用粉需求也在不斷上升。食品制造行業涉及的焙烤食品( 如餅干、糕點、面包) 、豆制品( 豆類休閑制品、豆乳飲料) 以及調味品( 花色醬油、食醋、復合調味品) 需求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從品質結構看,消費者對糧棉油糖畜產品等的品牌化消費正日漸興起,對“綠色”、“無公害”和“有機”農產品加工制品需求日益增加。

“十三五”時期,加工業布局將進一步向產區聚集,加工重點更加突出。稻谷加工要提高優質營養米的比重,減少過度碾磨加工。小麥重點發展西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強筋、中強筋、弱筋以及進口優質小麥加工基地,提高全麥粉、營養強化面粉比例; 玉米在保證飼用需求基礎上,維持非食用加工規模,適度發展和擴大玉米食用加工規模和企業數量,控制乙醇、味精、檸檬酸、氨基酸等生物化工產能擴張,適當發展營養、健康型玉米主食品( 窩頭、掛面等) 、方便休閑食品( 玉米片、玉米粒) 、玉米飲品等。豆油加工進一步向沿海城市聚集,花生油加工進一步向渤海灣地區聚集,菜籽油加工向優勢產區長江流域聚集。棉花和糖料加工向西北內陸地區和廣西地區轉移。隨著紡織產業向東南亞等國轉移,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浙江等地的紡紗廠規模將縮減,紡織品加工企業面臨調整升級。畜產品加工業將會逐漸形成一批規模大、質量優的企業,企業競爭力逐步提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4 年,我國通過了《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 國辦發〔2014〕28 號) ,提出了加快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兼并重組企業奶源基地建設等重點工作,產業布局的優化重組有助于實現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提高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五、農業政策的適應性調整和完善

“十三五”時期,我國農產品消費需求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結構性供需緊張的基本格局仍將延續。在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剛性上漲、內外價格倒掛背景下,構建消費導向型、兼顧資源約束和貿易開放的農業產業格局至關重要。為此,農業政策要圍繞“調結構、保供給,轉方式、提品質,優區域、升能力,控貿易、保內需,促加工、增效益”做出適應性調整和完善,確保農產品生產總量、結構、質量、產業布局、產品貿易與消費趨勢變化相匹配。

( 一) 完善國內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

在保留已有補貼對象和水平的前提下,把農業補貼增量資金向重點農產品( 小麥、玉米、水稻) 、重點區域( 糧棉油糖畜產品優勢主產區域) 、重點環節( 重大技術推廣應用) 和新型主體( 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 傾斜,確保主要農產品合理產能。繼續加大綠箱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農業直接支付力度。充分利用黃箱支持政策,在世貿組織允許的微量許可范圍內,著眼于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繼續保持以價格支持政策為核心的黃箱政策補貼規模,但價格政策工具選擇上應逐步向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過渡。

( 二) 提高資源利用率、要素生產率和生產積極性,穩步提高農產品總供給水平

加強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激發要素活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依靠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與資源利用率。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完善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農業風險防范機制,開展價格指數保險、目標價格保險,加大各類農業保險支持力度。

( 三) 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滿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質農產品消費需求

進一步優化調整重要農產品結構。加強優質農產品品種研發、推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優化飼料產業結構,緩解飼料用糧壓力。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科學施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提升耕地和水體質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規范生產行為,推行產地準出和追溯管理,加強農產品收貯運環節監管,加強動植物疫病防疫體系。

( 四) 加強倉儲物流與加工能力建設,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提高區域農產品供給水平

加強糧油等重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管理。支持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社建設帶有烘干設備的儲糧設施。支持產地冷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能力建設。支持主銷區、產銷平衡區企業到主產區投資建設農產品基地、倉儲物流設施和營銷網絡,積極鼓勵發展電商等新型物流模式。積極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進一步優化加工業區域布局,提高區域農產品加工供給能力。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糧食深加工,延長加工產業鏈。

( 五) 積極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調節國內農產品供需平衡

立足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積極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調節國內供需。科學把握與調控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品種優先序,掌握進口的主動權。對部分庫存較高、需求增速放緩、內外價差仍較大的重要農產品的進口進行適度控制。建立和加強產業損害預警,適時啟動“兩反一保”措施。推進貿易救濟常態化。適應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的大趨勢,深化農業“走出去”戰略,培育并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到境外特別是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和進出口合作。

( 六) 倡導節約健康消費理念,引導居民健康消費行為

加強節糧減損、節約消費宣傳。通過政策引導、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等措施,減少農產品生產、收獲、儲存、運輸、加工過程的損耗和浪費。引導城鄉居民養成節約的飲食消費習慣。倡導科學營養膳食消費理念,宣傳和推廣膳食指南,樹立“合理,平衡,適量的食物消費”的新觀念,增強全民族科學健康消費意識。

作者:張雯麗 沈貴銀 曹慧 徐雪高 王慧敏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問題2016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2020香蕉在线观看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日本 | 中文字幕在线观一二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