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杰軍:從家譜、祠堂到古民居:一次古村改造的文化尋根

[ 作者:周杰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27 錄入:王惠敏 ]

自從做“金山古村”鄉建項目以來,便非常榮幸地接觸到古祠堂、古建筑、家譜等這些方面的前輩和專家。回顧這個項目的建設過程,讓我對金山古村的家譜、祠堂、古民居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了解。

關于家譜

家譜梳理是我們鄉建項目建設最重要的部分,金山古村項目建設過程中宗祠家譜研究專家王強老師也多次來到項目現場進行深入研究調研,我多次陪同王老師也學習到了家譜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性。

這讓我重新認識到原來一本家譜包括的內容不只是我們平時只知道的姓氏親系,還包括以下重要內容:

1、家族修譜記錄和修譜規定。

2、過去有名望的族人寫的族譜序。

3、家規和宗派、世系、族譜、流派、排行等記錄。

4、家族居住分布圖、家詞的修建記錄和家詞樣式圖。

5、墳圖。

6、敕旨、敕命、敕號。

7、家族的主要代名人、著名的藝文、古詩詞、世祖介紹的主要事跡記錄。

8、  宗族族人修建的重要公共建筑,包括:公路、橋梁、牌坊等記載。

9、各宗祠的楹聯。

10、尋根問祖的記錄。

11、修譜記載,包括歷代修譜名單、經費籌集等記錄。

原來一本家譜所包括的內容和知識是那么豐富和全面。一本家譜好比一本有價值的歷史書籍,道冠古今。

在這里我有幸翻閱到我們汝城周氏的老族譜:

可見,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了解一個古村的家譜才能知道古村的歷史文化。

關于祠堂

我們到一個地方想了解這個家族除了看家譜還有就是看家祠,祠堂是一個家族的重要活動場所,也同樣反映這個家族的族人生活、人文、物質等狀態。

過去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倡學、議事、撫孤、恤寡、教化;除此之外通常祠堂還用來商議家族大事和慶祝等重大活動,如婚嫁、祝壽、喪禮、年節、民間迎接神、社祭活動等,從娛神到娛人,從虛幻的圖騰崇拜到世俗生活,世代延續。相對而言,祠堂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功能,并兼有修立家譜的功能,而到現在祠堂的功能在人們生活中基本還是保留著。

汝城是中國保存祠堂最多的縣,據統計古代有700多座,今天保存下來還有300多座,保存完好有影響力的還有100多座。而金山古村保存完好的就有6處,其中盧氏“南楚名家”和葉氏“敦本堂”的祠堂最為代表,同時這兩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祠堂的產生:

為什么南方會分布這么多祠堂呢?

這跟中國歷史背景很有大關系,因為祠堂是一個家族團結的中心,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戰爭,而這些戰爭幾乎都發生在北方,北邊的少數民族南下進入中原跟我們漢民爭奪生活空間進行混戰;只有近代與洋人的戰爭發生在東邊,也就是沿海區域,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量的北方漢人往南邊遷移,今天大部分的南方漢族人的祖先都是北方人,因為南方過去這里是少數民族之地,漢人都在北邊發生戰亂,漢人一個家族一個姓氏甚至一個村往南遷,遷到南邊,人生地不熟要形成自我保護,怎么保護呢?當然是家族團結,修建祠堂,然后所有本族人就圍繞這個本族祠堂蓋居住房,這樣族人就團結在一起,并以祠堂為核心,形成本族的自我保護。這樣一來南方就出現數量居多的祠堂了。

北方為什么不需要祠堂呢?因為北方人們常年就在那里生長,一個村就是這個家族的形成,大家都在一起扎根很深自然形成了自我保護。

汝城祠堂這么多很有可能就是受古代歷史大環境的影響所以移民比較多,之所以至今還保留這么多完好的祠堂,是因為在過去都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經濟發展比較遲緩而且又離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交通閉塞,當今城市的發展對這里的祠堂造成破壞相對少一點。

2〉祠堂布局

祠堂的體量最小的有兩進分為前廳和后廳,大的有三進分為前廳、中廳、后廳;所謂一進就是指單獨一棟為一進,一般每一進之間都會用天井隔開;祠堂的門樓和前廳部分為第一進,門樓的主要作用是彰顯氣派,其裝飾程度相比其他空間更豪華。

第二進為過廳其作用主要是用來祭拜,所以這個空間也叫做拜廳;過廳之上就是第三進也叫做正堂,拜廳與正堂之間會用門窗隔開,這扇門窗叫做隔扇門,可以全部打開,除了祭祖時節打開平時一般都是關閉狀態,祭祖時全家族人會來祠堂參加祭拜儀式,人會很多,依輩分高低從正堂到中堂再到前廳一直延伸出去,可以站很多人;過去有些家族講究嚴格的正堂是不能隨便進入的,所有的祭拜只能在中堂進行。

3〉 祠堂裝飾

祠堂是一個家族的代表和象征,祠堂相對其他民居建筑要豪華炫目,以此彰顯家族地位和實力,同時為了防止其他外人欺負本族人,一般會在門樓上雕龍畫棟。金山古村的“南楚名家”在門樓建筑上有著南方所特有的斗拱,木結構采用的是如意斗拱。

祠堂門框上雕刻選材也極為講究,雕刻內容可以有各種類型,如:神話傳說、古典故事、三國演義、二十四孝等各種道德的倫理故事。如果是雕刻倫理道德故事則是為了教育后人,如果是雕刻神仙人物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不同類型的選擇都在于主人的喜好。

 4〉祠堂正堂中的“神龕”

正堂是祭祖的功能,是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正堂最核心的位置就是神龕,神龕的裝飾也比較講究,一般也會有一扇扇隔扇門,門上也會雕刻有各種吉祥的雕花圖案,隔扇門里面擺放祖先的牌位,平常隔扇門也是關閉的,只有祭祖和重大活動時才會打開,牌位的擺放也極為講究會依據祖先的輩分高低來擺放,最高世祖擺在最中央最高的位置;

這里的世祖指的是這個家族最早發源人,當然中國的姓氏發源很早,祠堂里的世祖不會追溯到那么遠,往往指的是先祖移民。比如金山村盧氏最早遷到這里的人叫做第一世,稱為這里的世祖,他的牌位一定是擺放到最中央最高的位置,永遠不會偏移。后面的二世、三世、四世按左昭右穆的原則擺放;

所謂“左昭右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分排列方法。古人在室內座位上以東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世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世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世祖的右方朝北,稱“穆”。

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這種制度也體現在建筑布置中,如北京故宮建筑的整體布置;同樣也體現在我們生活中,如現在重要場合中吃飯人員座椅的安排,重要領導開會的座次安排都是按這個“左昭右穆制”。

朝門的由來       

講完祠堂室內空間,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姓氏與另外一個姓氏的祠堂各有不同,拿金山村的葉氏祠堂“敦本堂”舉例:葉氏祠堂“敦本堂”與盧氏祠堂“南楚名家”有著很大不同的一面就是祠堂前多了一個“朝門”。所謂朝門是指:建筑主體、庭院之外另建的門叫做朝門。

為什么要建朝門呢?

在祠堂,家族住宅新建建筑主體朝向受地形條件限制,無法選擇;比如街道上,村落里面受周圍的山水和其他建筑的影響,這個主體建筑的朝向位置沒有辦法選擇了,而這個朝向從風水角度上講不是太有利,比如說葉氏家廟主體建筑朝向是坐南朝北,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是坐北朝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做朝門,利用朝門朝向來改變主體建筑的朝向,所有朝門跟主體建筑的大門朝向都是不相同的,朝門的含義也是這樣來的,改變大門的朝向叫做朝門。

在我們生活中不管是祠堂、住宅還是寺廟都可能出現朝門,凡是有朝門出現都是與建筑主體大門偏轉了方向,在如今城市街道建筑中也時常看到大門有偏移方向安裝,就是引用了朝門的原理。街道中的建筑沒有地理位置去做朝門,只能利用門的門洞位置把門側一點安裝,所以我們平時看到有的人家大門安裝為什么不是跟墻體平行安裝,一定要偏一點安裝就是在講究風水原理。

門樓裝飾

葉氏家廟的門樓做法與盧氏家廟的做法也有不太一樣的地方,祠堂建筑風格有一定的變化。本身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祠堂建筑風格都有不同的做法,因為是受移民的原因,各個姓氏從不同地方遷移過來,遷移過來的人會把自己原來祖先所在地的建筑風格元素帶過來,到了這個新址也會結合當地的建筑風格特點來修建祠堂,形成多元化的藝術風格。所以葉氏家廟與盧氏家廟有著不同地域風格的特點。

這些不同體現在哪里呢?比如門額上的裝飾和木雕裝飾元素,雕梁畫棟,工整細致,古風古韻;尤其是門樓上端的門額(鴻門梁)用巨木雕就,三層鏤雕雙龍形象生動,其雕技之覺妙嘆為觀止。這種門額三層鏤雕從結構上講基本是不受力的,只是裝飾作用。

關于古民居

金山古村文化底蘊深厚,村內至今還有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仍保留著明清時期古民居的建筑風格。

青磚青瓦,方方正正,磚雕、石雕、木雕雕刻精美,工藝精湛,數量較多,金山村保存完整的古民居90多棟,面積6000多m2,皆為硬山頂,青磚青瓦,青灰色為主調,色彩清淡而樸素。形制方正堅實,給人穩重、踏實且端正的感覺,與沖出屋面的馬頭墻,形成塊面與線條的強烈對比,既簡潔又明朗。中心突出,規劃嚴整,布局嚴謹。

來到古民居巷道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巷道墻面窗下嵌有石塊,石頭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字樣,其實在我們中國很多古村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實這是一種風水的講究。在我們中國有五大名山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是我們中國最雄壯的一座大山,其力量也是最強大的。

在中國風水中有一個“犯沖”的說法,如果家里有一個建筑的大門和窗對著一條路,在路的末端,這棟房屋的布局有點不妥當,風水上講就是對著一個沖,剎氣太重;可如果這個建筑只能在這里不能避開這條路,那就在路對著的墻上豎一塊石頭或者立一塊石碑,雕上“泰山石敢當”,利用泰山石的力量擋住這個剎氣,鎮壓一切不祥之邪。當然這塊石頭不一定是從泰山搬過來的,只是引用這個寓意。

在古民居中大門門樓位置裝飾最重要,跟祠堂一樣有的民宅也有門樓,門樓裝飾程度依據這家主人當時的經濟實力來,中國古人對建筑裝飾非常重視,只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就一定裝飾,住宅建筑同樣也是家族實力的象征,當然住宅建筑裝飾不會超過本族祠堂建筑的裝飾,包括建筑層高也不會超過祠堂建筑的高度。這個原則大家自覺遵守。

大門上有兩個圓墩,這個叫門簪,講究的人家在門簪上雕有帶吉祥寓意的雕花,其主要功能如同女孩子頭發的簪子功能一樣,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又有裝飾作用。而門簪的主要作用是鎖住門扇上軸,是將安裝門扇上軸所用連楹固定在上檻的構件。同時門簪上可隔放牌匾,所以門簪不僅僅是大門的裝飾作用,更多的是有這么多實際功能作用。

大門下的門檻兩側有兩個石墩叫做門墩,也稱作門枕石;其主要功能是安裝及穩固門扇轉軸;在過去門是沒有合頁安裝的是靠門墩和連楹來固定門扇。如果沒有門墩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時門就會搖晃不定。

隨著后來時代的發展,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面積,門外石墩部分也相應的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后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墩的實際功能作用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當然抱鼓石是房主財富等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只是富貴和當官人家使用,平常老百姓家里不會出現抱鼓石。

在大門的這部分講了門墩和門簪這兩個關鍵部位,關于門墩和門簪的有一個我們平常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門當戶對”人們通常認為“門當”指的是“門墩”;“戶對”指的是一對“門簪”。“在古建筑中沒有“門墩戶對”的說法,只有男婚女嫁的時候才有“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只有一個含義:就是指的男婚女嫁的時候兩戶人家的權勢、地位、財富相當才叫做“門當戶對”,而不是指古建筑中的“門墩戶對”,現代人很容易搞混這個含義。

項目建設已經進入后期,通過參與這個項目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一些理解進行本次總結,對家譜、祠堂、古民居的闡述只代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讓我們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80后鄉村建筑師,室內設計師。畢業于哈爾濱理工大學,曾在北京設計公司,擔任室內設計師。在北京工作四年后,回到老家湖南長沙,加入湖南農道建筑規劃設計公司走上鄉建之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設計師,對鄉村有著特殊的感情,熱愛建筑,熱愛鄉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駐村生活雖艱辛、孤獨,但能和農民建筑工人一起探討施工做法,把自己的作品最大力度的呈現在眾人面前,并受到施工農民的支持與村民的認可,是他追求美麗鄉村建設的無極之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HND訂閱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 少妇把腿扒开让我添免费视频 | 中文少妇按摩久久高潮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高清 | 婷婷丁香五月天综合资源网 | 三a四a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