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旅游和度假這方面,最核心的問題不在于我們設計的房子好看與否,而在于它的內容軟件、運營,而這些都歸結于人。以前我們做規劃、設計,通常會以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先把架構搭建起來,再決定下邊每一個分支怎么做。但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鄉創是以一種自由自發的方式蓬勃發展的,因此,我們也把自己放在了這樣一個位置。SMART這個名字代表strategy,management,art,research,training這幾項,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名稱來提醒我們及所有相關的伙伴,在這樣一個產業里,軟性內容可能遠遠重要于硬件的建設和鋪設。
我們的發展過程大致是:2013年,研究度假的產業鏈;2014年,開始關注軟件與內容;2015年,從平臺風潮與產業生態角度研究各方面的元素和要素;2016年,將全域旅游和研究相結合。同時,我們于2010年開始了一項叫做“建筑師的使命”的公益平臺活動,希望通過國際設計競賽的方式,推動整個設計圈以及相關人群對城市老廠房改造和內容復興、鄉村復興等話題的關注,召喚更多年輕人特別是有專業能力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參與到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鄉村建設需要進行人才升級。現在無論全域旅游還是鄉村創客,都需要更多的跨界優質創新人才,我們希望通過人才升級這一措施,為我們合作的各地,對可能產生產品的人群進行一個聚集。我們與南京溧水區無想山民宿品牌合作的大賽征集活動、與湖南省旅發委錦繡瀟湘文旅創客合作的征集活動等,最終的落地形式都是和當地的企業及政府打造鄉創聚落,形成鄉創孵化基地。
過程中涌現了很多以前我們想到或想不到的有趣的品牌和業態,如退休工程師回到鄉村做土壤醫生,年輕設計師回到鄉村做農產品包裝等。每年我們大概能征集到100多個鄉創策劃及創新運營團隊,經過篩選,他們就成為我們實質性地扶植鄉村發展的有生力量。此外,每次大賽都會舉辦一個故鄉味道的市集,它不僅是進入前八名的團隊的上臺路演,其他團隊也都可以在這里做產品展示和售賣。這是一種與當地人和游客的鏈接,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活躍的商業方式,讓大家了解創客都在做什么。我認為這樣的市集比很多景區紀念品商店更有吸引力,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和在地性。
2013年,我們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寶興縣雪山村災后重建項目,要進行一個以三年為周期的村落重建工作,其中除了房屋和硬件的建設以外,也要對他們的產業進行重構和再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采用了發布國際設計競賽的方式。
當時,所有參賽選手都來自非常優秀的院校,在視覺、設計上水平都很高,但是我們要求這些年輕人去和一些產業、商業、運營等方面的專家組成一個聯合團隊,保證作品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真正能夠為這個村子注入一個新的產業。雖然要求很高,但這些競賽團隊給我們的是更高水平的回應,有的隊伍連這個村子未來旅游要用到的APP都做好了。
隨后,我們把36個入圍的團隊都轉化成了我們鄉村建設的志愿者隊伍,他們分批,大概每一個團隊在村里待了2周到4周,最長的待了半年。這些人情懷和專業能力兼備,正是我們做競賽最想獲取的一批人。這些志愿者除了協助村民看圖紙建房,還會畫水彩畫、拉小提琴,或者帶村里的年輕人一塊兒搭模型,研究建筑建造的一些方式、細節等。這直接影響了當時村里的幾個輟學的青少年,孩子們覺得原來除了打游戲以外還有其他這么多好玩的東西,于是又回到學校,重新選擇專業,可能有的是服務行業,有的是技能學校。反過來,和村民接觸,親手體驗勞作,對志愿者影響也非常大,他們在后來的職業生涯里也都還對鄉村建設有所關注。我們也希望數年之后,當時的參與者們也有能力去引導社會資源、號召周邊的人為鄉村做一些事情。我們將其總結為通過對群體智慧的篩選、優化,并在鄉村復行的過程。
援建時,這個村的婦女主任田姐似乎是當時唯一一戶采用志愿者為她定制的方案的,定制設計要比統一設計多出50%的造價,得到的則是一個“奇奇怪怪”的房子。當時村里人都覺得他們家人腦袋進水了,但是建成之后,這家民宿基本上成了整個村的代表,成了成都周邊的一家網紅民宿。在我們這個領域,很遺憾,我所認知的網紅民宿幾乎沒有由原住民建造的,都是由有一定審美的城里的設計師或商人去村里租村民的房子改造而成的,所以這次經歷對我們來講意義特別重大。現在村里人都很嫉妒她,覺得他們家收入可能占全村整體營收的一半。這之后,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外來創客和本地村民之間融合和信任的建立。
我們也在用其他的形式,包括快閃店、藝術家微個展和演出等方式,來帶動鄉村或小鎮的發展,這是我們不變的邏輯,我們希望以此來平衡過去幾十年大家對硬件建設和投資的過分關注。這些活動或人才引入模式可能量級不大,但它產生的影響力,包括建立與村民的互動和信任、對后來者的影響,我認為是遠遠超出硬件建設的。臺灣的李永平老師告訴我們,在臺灣,他們會使軟件、硬件投資各占50%,我們特別認同,但在大陸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因為決策者不一定認為他能承擔起相應的風險。但其實很簡單,你可以把總投入縮小,再拿其中的50%投給軟件,效果就已經很好了。
此外,基于設計師的專業和背景,我們一直認為在沒有計算機包括互聯網和新媒體專業之前,體驗設計在學校里是特別被忽略的一個方向。很少有人告訴我們,你要去研究人,研究他們在空間里面的體驗是什么,他的用戶界面是什么,可能直到智能手機出現,這一點才被更多地關注到。未來,在鄉村云實踐里,體驗設計可能是最值得被重視的一個要點,對未來的鄉村建設或許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作者系SMART度假產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屆世界鄉村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文化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