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華網以“做強新聞網,做特社交網,做優移動互聯網,追蹤物聯網,服務信息化”作為發展方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新華網推出的“千家互聯網小鎮行動計劃”既是對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具體落地,也是其在業務轉型中的新戰略布局。
明確定位 有機融合
作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是當今中國時代發展不可阻擋的變革趨勢,目前所形成的互聯網小鎮建設熱潮正是這一趨勢的直接體現。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數字經濟”的概念,這將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對于目前全國范圍內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新華網億連數據資產研究院特聘專家、北京中農服農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縣域電商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張文波表示,特色小鎮或者說互聯網小鎮將加速我國尤其是基層縣域和農村地區的信息化進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小鎮的建設過程中,一定不能為“互聯網+”而“互聯網+”,必須要與所在區域的產業特點相結合,讓“互聯網+”真正服務于實體產業發展、服務于社會治理創新、服務于人民安居樂業,而不是單純地營造概念、打造模式、唯技術化。千縣千面,每個區域都要找到自己在“互聯網+”大潮中準確定位,這樣才能真正將技術創新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緊扣基本原則 發揮各方優勢
當前特色小鎮進行的如火如荼,但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張文波透露,如小鎮建設的房地產化、唯互聯網化、生態環境破壞、重復建設、過度行政化、政績化等,這些問題都是各地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避免的。而要避免這些問題,一定要以緊扣“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這一基本原則,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建設工作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另一方面也必須讓建設企業完全從市場角度去考慮實際建設需求,不能把小鎮建設變成新的房地產圈地運動、政績工程或從政府套取補貼的手段。
張文波介紹,在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媒體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作用各有側重,但互為補充,缺一不可。政府重在政策引導、嚴控規劃、做好服務;企業要整合資源,找準定位,因地制宜地將項目做活做實;金融機構在解決小鎮建設和發展資金方面必須發揮積極作用,要通過各種金融工具為小鎮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動力;媒體的發力點則是在于小鎮文化挖掘與對外推廣傳播等。
合理運用PPP模式
提及PPP模式在互聯網小鎮當中的應用效果如何,張文波表示,PPP是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的一種公共項目建設模式,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其應用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以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融資模式,實現了互聯網小鎮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填補了互聯網小鎮的建設發展資金缺口,拓展了資金的來源渠道,減少了政府負擔。設計合理的PPP模式于政府、于企業、于百姓都是有益的。
挖掘共享資源 砥礪前行
張文波表示,互聯網小鎮建設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產業發展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個全新平臺,涉及產業、技術、金融、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居民生活等多個復雜領域,建設互聯網小鎮,要融合發展、抱團發展,不是單憑一家之力就能夠把一個小鎮建設好、打造好的,所有小鎮建設的參與方都要秉承“開放”、“共享”理念,積極合作,深度挖掘、共享資源,將現有資源價值發揮到最大。
在新華網互聯網小鎮行動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要求為指引,充分考慮區域發展實際,積極促進小城鎮與大城市全面接軌,切實服務于基層縣域發展,服務于國家建設事業;
二、因地制宜,不要唯模式化,無論在“互聯網小鎮”的選擇還是建設模式上都要客觀唯物,建設方案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可操作性;
三、在具體設計上,要實現產鎮生活融合,產業、就業、居住、消費、生態環境、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均衡協調發展,讓“互聯網小鎮”具備長久的發展動力,成為當地人民的發展之地、宜居之地、幸福之地。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的日益成熟,互聯網小鎮發展具備無限的想像空間,尤其是當“新華網千家互聯網小鎮”真正實現互連互通之時。
作為一名縣域電商、農村電商從業者,張文波表示,對于電商、對于農業、對于基層縣域村鎮有著特殊的感情和關注。如何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借助互聯網小鎮建設東風,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顯明、經濟效益明顯、農民生活幸福的“互聯網農業小鎮”是我所期待的。“千家互聯網小鎮行動計劃”的站位很高,理念先進,相信在新華網強大的運營資源支持下,該行動計劃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2017-11-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