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十九大剛結束,湖南就緊鑼密鼓地部署開展規范村務公開工作,掀起一場“村務公開欄革命”,力求村務公開欄內容透亮、式樣漂亮,讓群眾心里敞亮。12月1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村務公開‘亮欄’行動”融合報道專欄,關注進程、解讀政策、挖掘典型。
最近,湖南召開全省規范村務公開工作視頻會議,要求以釘釘子精神加快推進村務公開。村里的錢怎么花、項目怎么建、惠農補貼如何發、貧困戶幫扶情況、低保戶名單以及村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等大家關心的問題,都要按規定公開。
亮家底、曬村情,謀制度、立規矩,小小村務公開欄,構架起村級民主監督的大格局。
把公開欄當抓手,把村務公開當支點,黨的十九大之后,在全國基層治理層面,這算得上極富特色的“湘聲”奪人。一項具體“小工作”,抓出如此“大動靜”,有人難免會不明就里,亦有人難免誤以為小題大做。
湖南省委、省政府解釋得很明白:這是當前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重要舉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抓手。全省按照黨的十九大新要求,抓住村務公開這個“牛鼻子”,推進農村基層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這里其實有三個邏輯關系:第一,村務公開自古即非小事。俗話說,公道不公道,公開就知道。陽光既是最好的防腐劑,亦是最好的告白書。古人所謂郡縣治則天下安,某種意義上說,便是強調基層治理的和諧有序。有了村務公開,基層風紀就會清朗很多,起碼,讓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
第二,村務公開有新路要走。《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規范村務公開欄工作的通知》明確規范村務公開工作總目標是,堅持問題導向,打通政府與群眾密切聯系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完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干群關系、黨群關系,村級部門是最后、亦是最大的癥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同理,公共治理現代化進程如何,關鍵還是看老鄉們怎么說。
第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規范村務公開,長遠而言,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點睛之筆。
熟諳以上背景,大概才能更好理解湖南在推進村務公開規范化進程中的初心與旨歸。
“小小公開欄,身板小、占地少,卻蘊含巨大的力量。”這份力量,是基層民主的聚合之力;這份力量,是基層治理的升級之力。在推進村務公開工作中,“湖南特色”可以概括為三個較真:一是方案較真。頂層設計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從小小公開欄入手,細化到標準樣式、合理字號等,甚至貼心要求“以老百姓的語言公布,不要用打印紙,打印紙字一般比較小,字小了看不清,影響宣傳效果”……凡此種種,細致入微。
二是進度較真。按照《通知》要求,12月底前完成村務公開欄的安裝設置,規范公開財務、項目、保障、政策、村干部、其他六個板塊的內容。規定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度公開的要明確到具體公開時間。充分運用“互聯網+村務公開”手段,建立“線下與線上”互動的公開機制。大公開、大透明,定時定點,定人定崗,力爭通過兩年努力,全省村務公開真正規范、常態、長效。
三是監督較真。建立完善“省指導、市協調、縣為主、鄉負責、村實施”的工作機制,將村務公開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的績效考核,納入對村干部的年度考核。拒絕花架子、禁絕裝樣子,把丑話說在前面,在問責擺在明處。
“行成于思毀于隨”。有了方向和目標,有了力度和態度,以釘釘子的精神將之推進下去,小小支點自然可以撬動大愿景和大版圖。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的制度性安排,村務公開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抓細抓實、善作善成,這項事關脫貧攻堅決勝成敗、事關全省美麗鄉村建設之大計,必將在三湘四水化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基礎性、常態化的制度新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論道湖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