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城鎮化,傳統的低成本、由政府強制推進的“城鎮化”戰略必須得到調整和糾正
市場之手,在不斷地博弈:市場的力量推動人口往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聚集,因為那里有更高的薪水、更多的職業選擇;而政府之手,卻要將人口、產業、功能這些寶貴的城市資源向外疏解,因為太多的要素聚集導致了“大城市病”纏身,空氣污染、交通擁堵、人口膨脹,似乎每個人都苦不堪言……在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的輪番博弈之下,城鎮化的車輪滾滾向前。
實際上,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主要依賴于“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即以政績考核體制為中心,環繞著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行政化的城鎮等級制度。政績考核體制是一個指揮棒,指揮著人口、土地、資金等關鍵要素資源的流向。我在《另一只眼看中國城鎮化》一書中,認為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是打開中國城鎮化“黑箱”的鑰匙,它們相互作用,構建了現有的城市格局和經濟發展模式,也種下了城市問題的種種因果。
以北京為例,近年來,北京幾乎每年都要制定疏解人口的目標和任務:豐臺區提出了落實“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以業控人”的工作措施,綜合運用人口調控措施,確保2020年常住人口總量比2014年下降15%;石景山區在2016年,通過關停22個非法幼兒園,清理139處地下空間,拆除672處群租房等措施,常住人口實現由升轉降,比年初減少1.7萬人,控制在63.5萬人以內......如果不是考核這把“尚方寶劍”高懸頭頂,各區縣也難有動力如此大刀闊斧地拆違打非,一夜之間,那些存在數年之久的違章建筑就被夷為平地。
然而,在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城鎮化進程中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跨入50%的大關。在許多人看來,這或許意味著大好前程;在城市研究者看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也步入了風險警戒期。例如地方債務高企,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叢生,房地產“一業獨大”,導致了產業空心化……中國的城市也表現出兩種極端的形態,一邊是城市膨脹、百病叢生,比如北京;一邊是人口外流、產業塌陷,比如東北。
實際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標志著中國的經濟社會步入了后土地經濟時代,原有的房地產業發展模式、城市發展模式都難以為繼,需要構建新的評價模型,從空間、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來系統推進城鎮化的進程,而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更要尋求差異化的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所以那種“一刀切”的城市政策,可以休矣。
為此,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城鎮化。大項目對地方政府而言,意味著什么?人口,對城市而言是紅利還是負擔?超級大盤會帶來什么樣的超級問題?決定城鎮化品質的是什么?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與城鎮化的速度和規模密切相關。
那么,一個理想的城市,應該是怎樣的呢?如果把城市分成不同的要素板塊——商業區、開發區、大學園區、公園綠地、廣場、交通樞紐……結合國內外的正反案例,以更加人性化的視角來解讀這些城市要素。哪些建設是成功的?哪些是誤入歧途?哪些是行政之手干預的?哪些是自下而上自由生長的?……孰可為、孰不可為,一目了然。
城鎮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政府乃至個人就能主觀決定的,它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從其演進過程來看,一定有人口、產業、資源、知識的集中和變遷,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缺一不可。這意味著,傳統的低成本、由政府強制推進的“城鎮化”戰略必須得到調整和糾正,然而由于上一個階段城市問題和矛盾的累計,未來中國將進入一個高成本城鎮化時代。■
作者為和君云水泉資產管理公司合伙人,著有《另一只眼看中國城鎮化》一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