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于洋:雜交小麥育種新突破

[ 作者:于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15 錄入:王惠敏 ]

雜種優勢是指在生物界中,兩個遺傳基礎不同的品種間或相近物種間進行雜交,其雜交子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適應性和產量等性狀上優于雙親的現象。雜種優勢現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比如將善于奔跑的馬和耐力持久的驢雜交,產生的后代騾子就兼具雙親的優勢。

雜交育種的關鍵技術

與馬、驢不同的是,水稻和小麥采用自交的方式繁殖后代。以水稻為例,其每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稱之為“雙性花”。每一朵小花中的雄蕊產生的花粉與這朵花的雌蕊授粉(自花授粉),最終花粉中的一個精細胞和雌蕊中的卵細胞結合發育成胚,另一個精細胞則與雌蕊中的中央細胞結合發育成胚乳,成熟的胚和胚乳再加上包裹它們的種皮和谷殼就構成了水稻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就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新的水稻。我們食用的大米就是從水稻種子加工而來的。

由于水稻天然的“雙性花”和“自花授粉”的特點,如何才能使一株水稻的花粉與另一株不同的水稻的雌蕊授粉、從而實現水稻雜交呢?科學家想到的辦法是給水稻做“變性手術”,即人工去雄水稻雜交技術:人為地去掉一株水稻的雄蕊,獲得只有雌蕊的雌水稻作為母本;而作為父本的水稻不用特別處理,因為含有精細胞的花粉很容易隨風飄落到旁邊已去掉了雄蕊的母本水稻的雌蕊上,授粉后就可以獲得雜交水稻種子。可以說,雜交水稻技術最關鍵的地方便是“去雄”,產生雌水稻以備授粉。

目前,水稻雜交育種優勢的利用分為兩種技術途徑:一是以核質互作花粉不育為技術核心的“三系法”雜交技術;二是以受自然光周期、溫度調控的光溫敏核不育為技術核心的“兩系法”雜交技術。

雜交小麥緣何起步晚

人們很早就想將雜種優勢現象應用到農作物生產中去,以培育兼具雙親優良農藝性狀的雜交玉米、水稻和小麥。20世紀30年代,雜交玉米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大規模應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技術也于開始廣泛應用。在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美國最早育成雜交玉米,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率先育成雜交水稻。對雜交小麥的研究,國際上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卻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以獲得大規模應用。

小麥是全球范圍內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全球大約30%人口的主要食物來源。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要求小麥產量和品質隨之提高。目前,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最有效的途徑,仍是依賴雜交育種技術,創制雜交小麥。

和雜交水稻相比,雜交小麥難度要大得多。小麥的技術難點在于它的基因組特別大,小麥基因組有17GB。人和水稻基因是兩倍體,小麥是六倍體,好多基因有重復序列,分析起來要復雜得多,很容易碰壁。但雜交小麥的意義比雜交水稻更大:一是可以在全球應用,二是因為現在還沒有規模化的雜交小麥技術。

第三代雜交技術

小麥是嚴格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作物,雜交小麥種子的研制嚴格依賴于小麥雄性不育系。因為缺乏規模制種的穩定雄性不育系,全球雜交小麥的種植面積只有總種植面積的約0.2%,而中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比例已達50%以上。

小麥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篩選始于60年前,目前已經篩選到至少5個核基因編碼的雄性不育突變體,被命名為Ms1-Ms5。其中Ms1和Ms5是隱性突變體,Ms2、Ms3和Ms4是顯形突變體。克隆控制小麥雄性不育基因是利用雄性不育系規模化制備雜交小麥種子的關鍵。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小麥雄性不育基因被克隆,2017年開始才陸續有國內外科學家克隆出小麥Ms2和Ms1基因。

2017年4月,山東農業大學付道林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賈繼增團隊分別發表了小麥Ms2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工作。由于Ms2突變體的顯性屬性可以用于小麥育種,并成為一個重要育種工具,但它很難用于規模化小麥雜交制種。因此,小麥隱性雄性不育突變體基因的克隆,對創制規模化小麥雜交制種體系極為關鍵。

在2017年10月至11月的30天內,中外科學家同時對外界公布了小麥Ms1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工作。首都師范大學馬力耕團隊和北京大學鄧興旺團隊合作公布了克隆Ms1基因的工作。

馬力耕和鄧興旺的合作研究首先根據小麥基因組巨大和復雜的特點,建立了一種結合基因組學分析的MutMap技術和傳統圖位克隆方法、適合小麥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命名為MutMap-basedcloning),并利用該方法成功克隆了Ms1基因,進一步通過轉基因互補和多個Ms1等位突變體的鑒定分析證實了所克隆到基因的正確性。

另一項克隆Ms1基因的工作來自于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悉尼大學和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的合作。他們采用圖位克隆方法克隆了小麥Ms1基因,并通過分析證實克隆到的基因正確。國內外科學家團隊幾乎同時公布了克隆小麥Ms1基因的工作,也相互印證了彼此工作的正確性。

小麥雜交育種種植優勢現象已經被發現近百年,已有結果表明小麥雜交育種種植優勢增產潛力可達30%。幾十年來,人們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或“化學殺雄”等手段做了多次創制小麥雜交制種體系的嘗試。但由于細胞質雄性不育穩定性差、化學殺雄劑毒性和選擇性差等不可克服的問題,使得目前為止還無法創制可行的規模化小麥雜交制種體系。Ms1基因的克隆為進一步創制雜交小麥制種新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通過分子設計創制新的規模化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家目前已完成了三個基因元件的構造:一個是控制種子顏色的基因,一個是使花粉失活的基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控制小麥育性的基因,這個基因也最難找。上述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克隆出作為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的雄性不育基因Ms1。最關鍵的元件已經備齊,有了這個基因,第三代雜交小麥的誕生就毫無懸念。筆者預計,2020年以后,這項技術可以真正地應用到實踐中。

作者單位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 思思久久精品视频熟女 |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 最新在线步兵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成αv人在线观看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亚洲色成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