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日、法三國農業生產和流通在全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其典型特征是渠道短、環節少, 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應借鑒其經驗, 結合我國國情,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中的作用, 盡可能縮短物流環節,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提高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培育第三方物流主體。
一、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的意義
農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 是有生命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產品, 體積大、需求量多、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尤其是諸如果蔬等鮮活農產品, 其水分含量高、保鮮保質期短、易腐爛變質、上市的集中性和需求的分散性之間存在矛盾。這些自然屬性決定了農產品物流具有不同于一般產品物流的特殊性, 特別是對于鮮活農產品, 若要保持固有的屬性和口味, 必須有保鮮、冷藏、冷凍等先進的冷鏈物流設備, 更需要環節少、通暢、快捷的物流渠道, 以保證產品采摘收獲后及時送至加工企業, 及時運達銷地, 送到消費者手中。
我國十分重視農產品物流。2011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積極開展“農超對接”, 暢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農產品物流作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及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 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也成為我國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但相對落后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卻成了我國農產品物流快速發展的瓶頸。與國外農產品物流渠道相比,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還存在諸多弊端。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流通渠道, 才能保證我國農產品物流的順利發展, 才能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農產品價值和競爭力, 促進農民增收。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分析
1. 生產者直銷渠道
這一渠道是直接將農產品出售給最終消費者, 即農產品生產者→零售市場→農產品消費者。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農產品產地距離最終消費者比較近, 比如城郊, 生產者可以將其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或在當地的自由市場設攤自售;二是生產者與大宗農產品消費團體簽訂合同, 按合同銷售。
2. 產地批發直銷渠道
該渠道是: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消費者。也就是農產品生產者一般就近將農產品出售給當地批發商, 然后當地批發商通過集貨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通過這一渠道的消費者一般都是團體或大宗農產品消費者。
3. 產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與第二條渠道不同的是, 這條渠道在產地批發市場與最終消費者之間多了一個銷地零售市場, 即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產品消費者。產地批發商將產品銷售給零售市場的主體, 如超市、專賣店、連鎖店或是在城鎮的農貿市場中自行設攤零售。在這種渠道中農產品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物流鏈接。
4. 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這條渠道, 產地批發商不需面對諸多最終消費者, 只需將產品出售給銷地批發商, 由銷地批發商負責組織銷地的零售事務, 地域之間的分工進一步細化, 但流通環節亦隨之增多。其過程是: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產品消費者。
5. 產地批發市場+各級中間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渠道
這一渠道為: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各級中間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銷地零售市場→農產品消費者。由于其信息不對稱、地區市場封鎖、交通運輸不便或不暢甚至支付手段落后等, 導致產品流通環節增多。流通環節的增多意味著物流環節的增多, 從而導致物流費用在整個農產品價格中的比重居高不下, 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拉長, 市場需求信息失衡。[1]
由上述分析可知, 第一、第二兩種渠道銷售的農產品因環節少、運輸成本低, 價格不高, 但數量非常有限。第三、第四、第五三種流通渠道環節多, 尤其是最后兩條。環節多帶來的后果, 一是流通時間長、效率低;二是物流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會有所加價, 使成本不斷提高, 零售價急劇上漲。以蔬菜為例, 蔬菜產品經由蔬菜生產者 (農戶) 、合作經濟組織、各種中介組織 (包括蔬菜收購商、運銷商、經紀人、批發商、零售商等) 才能到達消費者, 經過各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 最終到達消費者時, 零售價比菜田的收購價增加了2倍甚至3倍, 其中流通成本就占到蔬菜價格的1/2到2/3, [2]這也就解釋了“賤賣”與“貴買”在2011年初同時出現的現象;三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物流尚未形成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 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 保鮮技術落后, 物流環節多, 物流過程損失很大。有關數據顯示, 我國果蔬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 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 美國的蔬菜水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為1%~2%。特別是在農產品集中上市的時候, 除了營銷大戶和各種服務組織幫助運銷外, 不能及時銷出的農產品只能被扔掉, 不僅造成浪費, 而且污染環境。[3]
此外, 農戶經營分散、組織性差, 使買賣雙方力量不對等, 農戶缺少話語權。在交易中, 雙方的力量對比往往由買賣雙方交易的數量多少來決定, 大買方或賣方都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壟斷市場, 但因農戶組織意識缺失, 使其在交易中沒有話語權, 基本上是由買方制定交易規則, 包括價格、產品的質量標準等, 農戶處于被動地位。
三、國外農產品物流渠道之比較
1. 美國農產品物流渠道
美國農產品物流渠道最顯著的特征是渠道較短 (如圖1所示) , 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的零售商左右著農產品交易體系, 糧食類期貨市場發達。美國農產品的78.5%從產地通過配送中心直接到達零售商, 而經由批發市場流通銷售的僅僅占20%左右。[4]其主要特點是:產地市場集中、銷地批發市場分布在大城市;農產品銷售以直銷為主, 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政府宏觀調控到位, 農業服務機構齊全;批發市場內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賣、代理銷售為主。由于渠道短, 物流速度快、成本低, 從而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物流效率。
2. 日本農產品物流渠道
日本工業發達, 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物流渠道復雜, 環節多, 一般情況為:農產品生產者→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中間商批發市場→超市 (連鎖店、零售市場) →農產品消費者。以批發市場為主, 以拍賣為主要手段。批發市場是日本農產品物流的主渠道, 包括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中間商批發市場。盡管流通環節多, 但日本批發市場的交易是以拍賣為主, 甚至同一產品有兩家機構同時拍賣, 形成的價格公開、公正。日本《市場法實施規則》規定, 到達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必須當天立即上市, 以全量出售為原則, 禁止批發商作為中間商或零售商直接采購農產品, 禁止拒絕農產品委托, 禁止場內批發商同場外團體或個人展開批發業務等, 因而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效率高。同時對收費作出了規定, 批發商除手續費以外不能接受其他任何報酬。[5]
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分析及對策建議
圖1 美國農產品物流渠道
3. 法國農產品物流渠道
法國是個農業大國, 其農產品物流渠道也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即農產品生產者→農業合作社→批發市場→超市 (連鎖店、零售市場) →農產品消費者, 其環節少, 成本低。農業合作社在農產品物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負責收購農副產品;積極為農戶提供信息、科技、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 保護農民利益;為農戶取得貸款融資提供方便。此外, 批發市場是法國農產品物流的主要交易場所, 農產品主要采取批發市場的形式, 以最短的時間、最便捷的渠道提供給消費者。[6]
四、國外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上述三個國家的農業無論生產方面還是流通方面, 在全球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其典型特征是渠道短、環節少, 日本盡管環節相對多一些, 但因其交易方式和嚴格的政策及律法保證了農產品物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它們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無疑對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結合我國的地形地域特點、農產品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流通格局以及未來物流的發展趨勢、政府等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我國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
1.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產品物流渠道建設中的作用
農產品物流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利潤增長點, 各級政府應在促進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1) 強化政府財政支農行為。加大財政對農產品物流的支持力度, 積極鼓勵和引導多渠道資金投入, 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尤其要加快鄉村道路建設, 提高其通達率和道路等級。此外, 要加大對農合組織和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支持力度, 予以稅收減免、政策優惠、專項資金支持、信貸支持等, 如讓其貨運車輛享受和公交車一樣的財政補貼, 以降低物流成本在農產品零售價中的比重。 (2) 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針對不斷出現的“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 建立健全農產品物流配套政策, 借鑒國外的一些方法, 對農產品尤其是鮮銷農產品配送車取消限行, 或者是降低其獲得通行證門檻, 允許這些配送車借用公交快車道等, 讓貨運車不再被“路難行、車難停、貨難進”等等“最后一公里”出現的各種問題所困擾。通過各項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 使農產品物流突破“物流圍城”, 提高物流效率, 擁有一條真正的“綠色通道”, 讓“最后一公里物價坐上直升機”的現象少發生、不發生。
2. 盡可能減少物流環節
只有縮短冗長的物流環節, 才能真正讓利給農民和消費者。減少流通環節的主要做法就是讓農戶盡可能地直接與終端零售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得到更多實惠。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 需要農戶實現標準化生產, 保證產品質量, 能夠按照終端銷售機構的要求組織生產;這就要求農戶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 能夠保證完成和終端銷售機構所簽訂的契約;而這又要求農戶必須組織起來, 實行規模化生產。為此, 必須重視農民合作社或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 讓它們承擔起組織分散農戶的責任, 爭取為農戶的生產和銷售作出更大的貢獻。
3.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
新鮮是鮮銷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 但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 大大限制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 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保證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 需要適應生鮮食品生產的發展趨勢, 配套發展運輸、倉儲、銷售不中斷的“冷鏈化”物流, 加快冷藏倉庫的技術改造、經營管理與全方位服務工作, 提高冷藏倉庫的利用率和社會服務面。鑒于冷鏈物流對鮮活農產品的重要性, 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冷鏈物流快速、健康、良性發展, [7]從而有效保證鮮銷農產品質量, 努力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 防止農產品在物流環節變質和污染, 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在運輸、倉儲、銷售過程中的損耗, 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4. 提高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農產品物流的靈魂, 如果沒有信息化體系的支撐, 復雜農產品物流活動將無法完成。為此, 必須充分利用不斷出現的新信息技術成果, 加強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體系建設。 (1) 在現有的信息化建設基礎上, 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盡最大可能為農民利用網絡獲取有關信息提供方便, 保證農村與外界信息通道的暢通, 實現信息對稱。 (2) 建立農產品市場預測預報體系, 收集匯總來自農業、貿易、氣象、供需、交通、統計等相關部門的農業信息, 并及時發布分析和預測結果, 讓農民掌握市場動態, 以減少其生產和銷售的盲目性與不確定性。 (3) 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設備, 如委托軟件研制機構開發適合農產品物流獨特要求的管理軟件。通過信息化體系的建設, 最終形成一個上聯國家政府部門, 下聯各省 (市、區) 、縣、村農產品物流主體的信息網絡, 實現對農產品生產收購、加工儲存和流通運輸等物流各環節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使農產品物流各區段的效益實現最優。
5. 加快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 應大力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積極培育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 是減少農產品物流環節的重要途徑之一。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專業化程度高、信息集中、流通環節少、成本低、配送效率高、物流規模大等優點。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 一方面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中諸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降低物流成本, 將農產品從農戶或農產品加工企業那里直接送到零售商的貨架上甚至消費者手中, 讓廣大農產品消費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早日實現“早晨菜園子、上午菜籃子、中午菜盤子”的愿望;另一方面, 可以根據零售商的信息反饋, 對農戶或農產品加工企業發放訂單, 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實現“訂單農業”, 做到“以需定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流通經濟 2012年0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