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并非修修補補,不是少種幾畝糧、多種幾畝豆的問題,而是要重點優化農業經營結構,全面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在農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支持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在質量上取勝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春耕結構調整趨勢明顯:無效供給減少,水稻意向種植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500多萬畝;有效供給增加,大豆、雜糧雜豆等緊缺品種面積擴大。這表明,新一輪農業調整并非修修補補,不是少種幾畝糧、多種幾畝豆的問題,而是要重點優化農業經營結構,全面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大體經歷了三輪。第一輪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重點是壓縮糧食作物,擴大經濟作物。第二輪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紀初,主要是調整優化農業布局。現在進入到第三輪,發端于2015年底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領域。
不同的是,前兩輪都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國內市場相對封閉的情況下展開的,當時主要是糧食相對過剩。現在,不僅糧食多了,其他品種也是調什么、什么多。這輪結構調整,是在我國農業發展到較高水平上的主動作為,是在城鄉一體化推進時的統籌調整,也是在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下的應時之舉。
從發展水平看,經過近幾年的調整,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逐步調優,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適度規模經營蓬勃發展,但是一般的低端產品供給仍然偏多,特色鮮明的優質產品供給仍顯不足。農業總體依然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短,農民賣的大多還是“原字號”農產品,“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問題依然突出。
從城鄉關系看,一方面,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可持續發展要求緊迫。另一方面,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城鄉互動顯著增強,農村土地、資金、高素質勞動力等優質資源大量流向工業和城市,但也出現了工商資本下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從內外關系看,隨著國內國際市場融合加深,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凸顯。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進入快速增長期,推動國內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同時國際農產品價格下降,導致大部分農產品國內價格明顯高于國外,有些產品出現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齊增的現象。面對這一現象,有錯誤觀點認為,既然中國的大宗農產品不具備國際競爭力,財政補貼農業也得不償失,所以應減少對農業的補貼,供需缺口通過增加進口解決。
應當看到,當前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是價格、質量、服務的綜合比拼,同等價格比質量,同等質量比價格,同質同價比服務。我國2億多農業經營戶,戶均耕地面積只有7畝多,僅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導致生產經營成本偏高。可以說,比價格我們沒有優勢,但拼質量、拼服務潛力很大。在農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支持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在質量上取勝。同時,惠農政策不能忘了小農戶,要通過服務的辦法把小農戶帶動起來。
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重點是依次推進“三優”:優化產品結構,處理好產品上多與缺、品種上差與優的關系;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產向優勢區集中;優化經營結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認識到,優化經營結構是新一輪農業調整的核心所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