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長盛:水稻進化的有趣故事

[ 作者:王長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27 錄入:王惠敏 ]

水稻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養活了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它的基因組則是禾谷類作物中最小的,非常容易進行雜交和轉化等遺傳操作,因此,水稻一直是禾本科植物基因組研究的模式作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和科研價值。然而,水稻是怎么起源的呢?為了追溯這段長達百萬年的歷史,科學家從基因演化的蛛絲馬跡中“透視”水稻的前世今生。除了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關于水稻命名和起源方面的研究,科學家還做了大量有趣的實驗。

關于水稻進化研究有很多,而水稻基因組進化研究則是科學家利用最新發展的一系列技術,解讀出水稻進化的各種有趣故事。水稻基因組進化離不開基因馴化,正是由于基因馴化,才能將不符合我們“審美”的野生稻,馴化為“人見人愛”的栽培稻。

芒長基因:水稻的“防御武器”

試想一下,一株水稻,根系發達,碰到天敵時不能像動物一樣迅速逃跑,它是怎樣逃脫捕食者“魔爪”的呢?其實,水稻是非常聰明的,在自然環境下,野生稻大都進化出很長很長的芒,這些位于谷粒尖端的芒就像騎士的長槍,可抵御一切來犯之敵。鳥兒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水稻的谷粒,可是由于細長且尖銳的芒阻擋了鳥類對谷粒的取食,水稻的“后代”由此得以保存。

通過一些遺傳學實驗,科學家成功地克隆了水稻中的芒長基因,證明芒長基因的確存在于野生稻中,只是在普通栽培稻中已經喪失了功能——這也是馴化的直接證據。

后來,科研人員又做了個很有趣的實驗,即把普通栽培稻與具有長芒的野生稻一起暴露在露天環境下,隔一段時間去觀察谷粒的生存狀況。結果,普通栽培稻大部分已經被鳥類啄食,幾乎是“顆粒不留”,而具有長芒的野生稻則幾乎全部保存了下來,這說明長芒的確是水稻為適應外部環境進化出的“防御武器”。

然而,我們現在見到的水稻卻很少有芒,這是因為長芒作為一種附屬性狀,對產量無益,反而會降低每穗粒數,極大地降低產量。另外,長芒也影響稻谷的收獲和儲存,人類在馴化水稻的過程中,將產量高且不具有芒的基因篩選保留下來。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亞洲栽培稻大都不具有長芒了。

落粒基因:水稻的“斷尾求生”

水稻落粒性的喪失也是人工馴化中非常重要的事件。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落粒性差異非常大。野生稻具有非常強的落粒性,而栽培稻不落粒或是只有輕微落粒。根據兩者的表型差異,科學家們成功克隆到水稻中的落粒基因。

野生稻的種子在成熟時就會自動脫落。正是靠這種方式,野生稻得以讓更多的水稻種子萌發、繁衍后代,而不落粒的種子更有可能被鳥獸食用。不過,落粒性強對于人類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煩惱,因為落粒降低了產量。所以,落粒基因也是人類馴化的關鍵基因。

殼色基因:水稻的“保護色”

水稻穎殼的顏色非常多。我們通常都會說“金燦燦的稻田”,因為我們見到的水稻穎殼都是黃色的。其實水稻殼不僅有黃色,還有褐色、紫色、黑色等等。目前,科學家也已經克隆了很多水稻殼色的基因,它們大都與水稻色素合成途徑相關,比如說黑色素合成受阻,就會導致稻殼內黑色素含量降低,從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既然野生稻存在這種殼色的差異,科學家們認為,這肯定不是偶然出現的,應該也是適應當地環境的結果。于是,他們做了一些實驗,看看是否殼色的變化是源于水稻對自身的保護,從而躲避鳥獸的“掠奪”。

不過,實驗結果卻否定了科學家的假設。在野外無遮蔽條件下,有殼色稻谷與黃色稻谷都會被鳥獸吃得一干二凈。這樣看來,只要是稻谷,鳥獸都會食用。還有一種可能是,鳥獸對稻谷的識別能力也在不斷進化中。除此之外,水稻的殼色與地域分布也有關系,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匍匐基因:水稻的“進化標志”

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水稻也是如此。科學家發現,馴化的水稻植株都是直立生長的,而海南的普通野生稻是匍匐生長的,這些野生稻非常矮小并且分蘗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分蘗的角度非常大,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光合利用效率低,從而降低產量。通過這些表型差異,科學家將匍匐基因克隆出來,這也是馴化最直接的標志。

除了產量低不符合我們現在的“審美”以外,匍匐生長的水稻更難進行收獲,所以人類才會慢慢將它們馴化為直立生長、株型挺拔的普通栽培稻。

 “去馴化”:水稻也愛“復古”

被人類好不容易馴化好的栽培稻,會不會“造反”呢?也就是說,既然有“馴化”,會不會有“去馴化”呢?

其實,如果細心留意一下田里,我們就會發現,非常整齊一致的水稻里,會突然冒出那么幾株長相迥異、“特立獨行”的水稻。這些突然冒出的水稻叫“鬼稻”,他們會跟普通的水稻爭奪營養、陽光、水分等等,造成一定的產量損失。而且這些“鬼稻”跟野生稻有一些相似。比如,“鬼稻”有更強的落粒性,它們也像野草一樣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所以這種“鬼稻”一直是農業生產上很難處理的問題。

科學家對此非常重視,他們在全國不同地域收集這種“鬼稻”,并對其進行基因組的重測序,以及大量的群體遺傳學分析。他們發現,這些“鬼稻”正是由栽培稻品種“串粉”形成的,它們更適合當地環境,也非常接近野生稻的性狀,大有返祖趨勢。這就是水稻的“去馴化”現象,也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表現。

野生稻資源:價值連城的未知寶藏

通過人類的馴化,栽培稻往往表現出一些我們需要的“美麗性狀”,比如產量提高、容易收獲、抗倒伏等等。可科學家為什么還要嘔心瀝血去研究“矮窮矬”的野生稻呢?

其實,馴化會導致遺傳多樣性的降低,丟失大量優良基因。野生稻既然能在某種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成為名副其實的“稻堅強”,其中必定含有大量抗病抗逆的優良基因。

通過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目前的栽培稻在基因組的片段上存在很多“美麗基因聚集區”,這些區域的遺傳多樣性降低非常明顯,很多克隆的馴化基因都是在這些區域。但這些區域會讓水稻其他方面的優異基因丟失,隨著目前環境的變化以及消費方式的變化,這些水稻會因此不再那么完美。

比如說,現在我們想要既抗病又高產的水稻,然而過分追求產量的馴化稻已缺失了抗病的優良基因,所以科學家想方設法保存野生稻種質資源。這些野生稻含有非常多優良的基因,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從中可以找到人類需要的基因,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增強馴化稻的抗病抗逆能力。

水稻基因組的進化時刻不停。我們人類的馴化活動其實是一雙有形的手,而大自然的馴化則是無形的手,水稻最終進化的趨勢也必將是既滿足人類需求又適應環境的新平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湘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a级片 |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