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中國農業資本深化》中,作者針對當前的實際,創造性的提出了“三農主義”解決方案。何謂三農主義?概括地說就是三句話,即堅持農本政治,實施農先戰略,打造農基社會。對于中國來說,三農主義具有特殊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期公眾號我為大家簡要解析“三農主義”中的“農本政治”。
在所有的政治考量中,農民問題一直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農民的政治行為也得到了學者們的深入研究。亨廷頓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和農民在政治過程中的角色進行過系統考察,他認為,“在現代化政治中,農村扮演著關鍵性的‘鐘擺’角色”、“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它不是穩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斯科特從第三世界農民的日常反抗樣本中總結出“弱者的武器”的觀點,他說:“在第三世界,農民很少會在稅收、耕作模式、發展政策或煩瑣的新法律等問題上去冒險與當局直接對抗;他們更可能通過不合作、偷懶和欺騙去蠶食這些政策。”壓迫與反抗、順從與叛亂,這是對農民政治行為進行解釋的經典模式。但在中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民政治行為還有著其特殊性。在《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一書中,歷史學者巴林頓·摩爾認為,和印度農民的消極抵制相比,中國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則強得多,也正是這一區別,決定了兩個國家不同的前途命運。
中國的特殊國情,要求我們在政治上將農民置于第一重要的位置。從歷史到現代,中國農民一直在總人口中占絕對多數,在任何一次重要的時代變革中,農民始終是決定性的力量。從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到新中國的建立,從反抗暴政到抵御外侮,從發展生產到改革開放,中國的農民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全部的政治,從本質上都是農民政治;中國全部的革命,從本質上都是農民革命。1926年,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的序言中,毛澤東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速做起來,農民問題不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就不會擁護這個革命。”1936年,在會見埃德加·斯諾時,毛澤東又說:“誰贏得農民,誰就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能贏得農民。”
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對制度改革的探索,也是從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首創精神開始的。1978年,小崗村的18名農民搞起了“大包干”,開啟了農村改革的進程,也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大幕。事實證明,一切政策,只有得到農民的真切擁護,才具有生命力;一切工作,只有團結農民并激發起其熱情,才能最后成功。鄧小平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住在農村,中國穩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也分別從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對中國農民問題進行了強調和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堅持以農民為本,已經成為中國的政治傳統,在未來還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具體來說,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做到“五個必須”:
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農民。尊重農民,就應當真心實意地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合理訴求,尊重農民的權利權益。杜潤生曾說過:“我在農村問題上有一條原則:尊重農民,讓農民真正解放。”尊重農民,既是講政治,也是講感情;既是工作理念,也是工作方法;既是農民所喜,也是農民所需。尊重農民,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要在充分發揮農民自身智慧和力量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必須依靠農民。與農民建立鞏固的聯盟是無產階級實現領導權的前提和保證,1925年召開的四大,首次明確地提出了農民同盟軍問題,并在其后的革命和建設工作中得到了不斷的堅持和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我國糧食生產十幾連增,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這正是我們依靠農民所取得的光輝成就。今天,中國人將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從而在國際上有了底氣和實力,發展也有了更大的戰略主動和回旋空間。此外,工業化、城鎮化的迅猛發展,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和大力配合,轉移就業、進城務工、發展鄉鎮企業、貢獻人口紅利、土地征用與拆遷,都充分體現了農民的作用和貢獻。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振興到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更是要緊緊的依靠農民,讓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推動全局工作的內在動力。
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必須學習農民。向農民學習,是黨的群眾路線在農民工作中的具體落實,必須得到切實的貫徹。中國的農民在幾千年來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優良傳統,這對于全社會來說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更多的人去深入學習和積極響應。要學習農民的勤勞實干,相信天道酬勤,倡導干事創業之風;要學習農民的質樸淳厚,老老實實做人做事,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要學習農民的忠誠善良,友好的待人處事,營造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要學習農民的節制儉省,務本節用財無極,使節儉之風在全社會盛行。通過學習,使農民的優點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從而凈化社會風氣,增進社會和諧。
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必須引導農民。中國正在經歷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對于中國農民來說,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的過程。李克強同志指出:“現代農業需要三大支柱:以農民自愿為基礎,以現代技術為依托,以法律契約為保障。”更多的中國農民習慣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現代技術、法律契約對他們來說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掌握和應用,為此,需要各級干部科學引導,正確宣傳。廣大農村工作者應深入到村組農戶,聯系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講形勢、講政策、講道理,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動員,幫助農民轉變觀念,開拓視野,讓農民真正認識到什么是現代農業,如何干現代農業,從而自覺地提升自己,科學地發展生產,在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打造幸福家園。
堅持農本政治,要求我們必須幫助農民。農民在當前的社會各階層中還處于收入較低的狀態,部分農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幫助。習近平2014年在江蘇調研時指出:“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各項工作要真正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求真務實,一心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要服務農民,真心實意地為農民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多傾聽農民訴求,多解決現實困難;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健全支農護農的長效機制,讓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要努力做好扶貧工作,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現代農業與農業投資研究所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