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視角
世界各國高度關注貧困問題。不管是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還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都將消除貧困和饑餓作為首要目標。不管是在自身國家現代化建設中,還是在落實聯合國發展目標中,中國政府對貧困問題始終高度重視,并在減貧方面做了積極探索。本文的研究目標是利用相關統計數據,對中國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的成效和經驗進行定量總結,為中國和世界的減貧工作提供政策依據。本文發現,中國減貧實踐有四方面成效:提前完成消除饑餓目標、營養改善成績顯著、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堅實基礎;在減貧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經驗:政府高度重視、以發展經濟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以規劃引領和政策法規保障發展、正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注重先行先試循序推廣策略、注重對外發展合作和經驗交流。針對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中國政府制定了具體落實策略;針對中國發展中的貧困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以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
減貧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2000年9月,世界各國首腦聚會紐約就消除貧窮、饑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和對婦女的歧視,商定了一套到2015年要實現的目標和指標(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這些目標和指標統稱為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千年發展目標包括8個目標,其中首要目標是“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2015年是千年發展目標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啟動之年。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這套目標包括17個目標,其中目標1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目標2是“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相比千年發展目標,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更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要平衡推進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發展,同時繼續聚焦消除貧困和饑餓這樣的基本發展目標。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減貧問題。第一,在千年發展目標之前已經出臺了多個文件解決貧困問題。1982年12月,國家經貿委、民政部、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認真做好扶助農村貧困戶的通知》,開啟了農村扶貧工作由政府各部門通力協調推進階段。198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要求積極幫助這些地區的人民首先擺脫貧困,進而趕上全國經濟發展的步伐。1994年4月,國務院印發《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這是1994—2000年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第二,繼千年發展目標后,2001年6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全面推進減貧工作。第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督戰扶貧工作,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并把扶貧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高度。
不難發現,中國減貧實踐是世界減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千年發展目標已經收官,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開啟,有必要對中國的減貧實踐進行梳理總結,特別是從世界減貧目標的落實角度評價中國減貧實踐,總結經驗、反思教訓,不但有助于中國更好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也能為世界減貧大業提供“中國經驗”,助力實現“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偉大目標。
1、中國減貧實踐的基本成就
2000—2015年,中國全力落實千年發展目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了13項巨大貢獻。例如,1990—2011年間,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4.39億,占同期全球貧困人口減少總數的2/3。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多次表示,沒有中國的出色表現,全球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無法達到今天的成就。再如,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增產,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另外,中國大力推進衛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年以來累積解決了4.67億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穩定維持在99%以上。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先后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1]
中國減貧并不是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策略,而是將減貧視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推進。本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中國減貧的基本成就:一是介紹消除饑餓目標落實情況;二是改善營養情況;三是介紹直接決定消除饑餓、改善營養,進而決定減貧目標能否實現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發展情況;四是介紹從根本上決定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一)中國提前完成消除饑餓目標
1.中國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情況
千年發展目標要求“1990到2015年間,將饑餓人口的比例減半”,消除饑餓是一個最基本的目標要求。國際上通常用食物不足發生率和五歲以下兒童體重不足發生率來刻畫饑餓目標的實現程度。
(1)食物不足人口數顯著下降
中國已經提前實現將饑餓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達不到最低食物能量消費量的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17%減至2002年的7%。[2]更具體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1990—2016年間,中國食物不足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比重持續快速下降。1990—1992年間,有2.89億人屬于食物不足人口,占總人口的23.9%,千年目標提出的2000年左右,食物不足人口數快速下降到2.112億人,占比下降到16%,到2010—2012年間,食物不足人口數降到1.632億人,即總人口的11.7%,占比減半目標已經完成,到2014—2016年,占比進一步下降到9.3%,約有1.33億人依然面臨食物不足問題。
(2)五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
從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看,中國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與營養檢測系統數據顯示,1990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為12.6%,到2000年,該比率顯著下降到7.4%,到2010年下降到3.4%,最后下降到2015年的1.5%。如以體重率減少一半為目標的話,中國提前實現。
2.中國在世界消除饑餓目標中的貢獻
從最基本的食物不足人口占比方面看,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第一,與各大洲相比,中國貢獻突出。以1990—2016年間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來看,中國下降了60.9%,只低于東南亞的68.5%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62.7%,高于世界其他地區,高于亞洲48.9%的和東亞的58.5%平均水平。大洋洲在這期間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了僅9.9個百分點,中非和西非不減反增,分別增加23.2%和32.2%。第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間相比,中國的貢獻更加突出。1990—2016年間,中國是所有區域中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達到60.9%,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區域平均水平高出15個百分點,是低收入經濟體降幅水平的一倍。[3]
3.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方針”和“一個方略”的中國減貧智慧
在全球減貧事業中,中國除了在實現消除饑餓目標的“結果層面”有突出貢獻外,在減貧的“途徑層面”也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且后者更為重要。這里的“減貧途徑”中國智慧主要表現為:一個方針(“堅持開發式扶貧”)和一個方略(“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基本方略)。
(1)“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
中國政府在扶貧事業中一直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這一方針的確立,至少可以追溯到1986年。200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白皮書將1986—1993年間的扶貧工作總結為“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明確提出“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并進一步明確了開發式扶貧的本質要求是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在國家的扶持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來解決溫飽進而脫貧致富。2001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再次強調“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并更清晰地指出開發式扶貧是“通過發展生產力,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來達到真正脫貧的目標。顯然,開發式扶貧是相對于傳統的救濟式扶貧或者保障性扶貧而言的,扶貧思路已由“輸血式”轉向“造血式”[4],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視貧困群眾為扶貧開發的主體,通過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這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哲學思想。因此,開發式扶貧能實現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讓脫貧攻堅經得起檢驗。
(2)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戰略思想。其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是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高度,針對當前扶貧開發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特點提出的新的重大扶貧方略,是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根本指針。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4年,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習近平先后到陜西、貴州調研考察扶貧工作,又提出了“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5]總體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核心是要實現四個精準,即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這改變了過去扶貧工作“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做法,也避免了扶貧資源分配中的精英俘獲,從而確保扶貧資源能夠精準地與貧困個體對接。[6]顯然,在扶貧工作的每個環節如果都能做到精準,必將實現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的高效扶貧目標。
(二)中國營養改善成績顯著
1.中國營養不良人口數量顯著下降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1990—2014年期間,中國營養不良人口顯著下降。1990—1992年時,中國有2.889億營養不良人口,占當時總人口的23.9%,到2000—2002年時,營養不良人口比下降到16.1%,最后下降到2012—2014年的10.6%,營養不良人口數量及占比都減少了一半,取得較大成就。盡管情況明顯改善,但是中國仍是位于印度之后全球第二大營養不足國家。
2.中國居民膳食結構逐漸改善
改善營養的另一個體現是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也在逐步優化。谷物類和根莖類食物消費量下降,而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奶類和蛋類食物平均每天的攝入量呈上升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糧食占飲食攝入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3%下降到2014年的46%;肉類則由4%增加到8%,翻了一倍;蔬菜及食用菌占比由28%增加到32%。
3.其他方面的改善
1990年以來,中國不同年齡組成人和兒童的體重都呈增長趨勢。例如,與2002年相比,2013年中國城市和農村2至5歲兒童在各階段的體重都有所增長,農村兒童體重增長幅度要高于城市。中國成年男性的平均體重也由2002年的62.7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66.2千克。但同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肥胖問題。
另一個重要的營養指標是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育率,這方面中國取得明顯改善。1990年,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為33.4%,到2015年時,快速下降至9.4%,下降幅度高達71.9%。其他如貧血、糖尿病、孕產婦及嬰幼兒營養不良等問題均有所改善。
(三)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不管是消除饑餓還是貧困,充足的糧食產量是最基本的保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一方面,統計年鑒數據表明,聯合國制定千年目標以來,中國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由1991年的43億噸一路增加到2015年的62億噸,期間從2004年到2015年實現了糧食“十二連增”。從人均糧食產量角度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產量約319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445公斤。中國糧食自給率在近幾年均保持在95%以上,這表明糧食安全有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同時,食物供給也日益豐富。例如,1991—2015年間,谷物、油料作物、甘蔗、茶葉和水果的產量都呈現不同程度增長趨勢,基本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四)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堅實基礎
減貧終究不能永遠靠補貼等外生力量,而應該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千方百計將貧困人口與產業銜接起來,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實現小康生活。與貧困人口聯系最緊密的產業就是農業,農業的發展水平、發展的可持續性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減貧成果是永久的還是曇花一現。中國政府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實踐探索。
1.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不斷改善
從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農業具有很好的生產條件,而且在不斷改善。第一,灌溉條件快速發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000年的2449.3萬公頃穩步增長到2010年的2941.5萬公頃,再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3021.6萬公頃。農用排灌柴油機由2000年的688.1萬臺增加到2014年的936.1萬臺。第二,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水庫建設加快,由2000年的85120座增加到2014年的97735座。而且,利用節水灌溉技術進行灌溉的面積不斷增加。第三,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斷增強。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由2000年的8096萬公頃增加到2014年的11161萬公頃。堤防保護面積也由2000年的3960萬公頃增加到2014年的4279.4萬公頃。第四,農業機械總動力呈持續增長態勢。由2000年的62573.6萬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108056.6萬千瓦,翻了一倍。國家財政在農林水事務上的支出不斷增加,這是中國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不斷改善的堅實基礎。
2.農村要素市場更加完善
要素市場的發展水平決定了資源配置效率。總體看,中國農村要素市場取得了快速發展,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1)農村土地市場
中國土地流轉市場快速發展。1996年時,僅有2.6%的耕地發生流轉,到2004年流轉面積占比已增加到10.5%,比1996年增加3倍,隨后一路穩步增加,到2015年已有1/3的耕地發生流轉。中國流轉市場的發展提高了土地配置效率,為農業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
(2)農村勞動力市場
中國農村勞動力市場也在不斷發展。第一,1979—2014年間,中國鄉村就業人員經歷了先增加后減少的發展態勢,但最終還是由1978年的3.06億人增加到2014年的3.8億人,1995—1998年基本穩定在4.9億人的最高水平。但鄉村就業人員占鄉村總人口的比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由1978年的38.78%快速增加到56.70%,隨后平穩小幅增至2014年的61.33%。這表明中國農村勞動力市場在不斷發展,對勞動力資源的利用和農業規模經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勞動力市場發展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同時必然帶來農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時,中國農村居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占比為31%,到2015年,工資性收入占比達到40%,增加了29%。
(3)農村金融市場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穩步發展。2003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啟動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穩步推進,財稅、貨幣信貸、監管政策相結合的正向激勵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不斷涌現,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改善。第一,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穩定增長。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28.1%。按照可比口徑,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涉農貸款累計增長285.9%,年均增速為21.7%,為支持糧食生產、農業發展和農民純收入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有效提升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通過多年持續努力,中國正在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微型金融組織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補、相互協作,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可得性持續增強。此外,近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普及,通過互聯網渠道和電子化手段開展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眾籌融資、網絡銷售金融產品、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業態也在快速涌現,部分互聯網金融組織還在支持“三農”領域開展了有益探索。第三,推動偏遠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持續推進,鄉鎮基礎金融服務有效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從2009年10月啟動時的2945個減少到1570個;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和鄉鎮基礎金融服務雙覆蓋的省份(含計劃單列市)從啟動時的9個增加到25個。2014年,銀監會又啟動實施了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印發《關于推進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的指導意見》,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三至五年時間總體實現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全覆蓋。通過設立標準化網點、開展簡易便民定時定點服務、布設自助服務終端等多種服務形式,金融服務已覆蓋52萬個行政村。截至2014年末,全國已組建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92.9%以上的貸款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全國已有1045個縣(市)核準設立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54.57%。[7]P1-16
3.新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正在形成
隨著經濟發展,“誰來種地”的問題成為農業發展的根本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形成的散戶經營的各種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為此,中國正在培育多元化的、更適合當前實際的農業經營體系,既包括農業生產主體,也包括服務主體。第一,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是重要經營主體。據農業部統計數據,目前家庭農場總量達到87.7萬家,它們經營的耕地是1.76億畝,占整個承包面積13.14%。第二,農民合作社是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農民功能的經營主體。全國目前有農村合作社153萬,根據農業部統計,現在已有超過1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占2.6億農戶的40%。第三,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是很重要的經營主體,它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引領作用,是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各種級別的龍頭企業12萬多家,其中國家級的龍頭企業1245個,這些國家級龍頭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具有很強的科技引領作用。[8]
4.農業發展方式更加現代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正在逐步改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一,農業資源利用水平穩步提高。嚴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推廣實施了一批資源保護及高效利用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農田灌溉水用量占總用水比重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13年的55%,有效利用系數由0.44提高到2013年的0.52。在地少水缺的條件下,資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為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農業生態保護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國家先后啟動實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補助政策,加強農田、森林、草原、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預防控制,全國農業生態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區出現好轉。2013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1.6%,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54.2%。第三,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積極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標準化規模養殖、秸稈綜合利用、農村沼氣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強生態村鎮、美麗鄉村創建和農村傳統文化保護,發展休閑農業,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改造農村危房1565萬戶,定居游牧民24.6萬戶;5.9萬個村莊開展了環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約1.1億。
5.農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
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數據反映,中國非常重視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第一,農業技術人員持續不斷增加。1995年,全國公有經濟企事業單位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53.6萬人,然后持續穩定增加到2013年的73.3萬人,增加了37%。而且,在這些單位所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中,農業技術人員占比也呈逐漸增加趨勢,由1995年的1.98%增加到2013年的2.42%。第二,從農林牧漁業重大應用技術成果角度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2000年,全國擁有4147項農林牧漁業重大應用技術成果,2005年增加到5123項,2013年增加到7311項。
6.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
農產品貿易市場的范圍、數量及交易效率都將對農業生產及經營者的收益形成重要影響。中國在農產品市場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起了重要支撐作用。第一,國內農產品市場建設成效顯著,發生了由“量”到“質”的改變。以億元以上農產品綜合市場為例,交易市場的個數和攤位數都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由2003年的820個和488108個,分別下降到2014年的683個和423859個,分別下降了16.7%和13.2%;但這種個數下降卻伴隨著營業面積由2003年的1415.9萬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2295.3萬平方米,增加了62.1%;而且,交易市場總成交額的增長更加明顯,由2003年的3007.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9332億元,增加了210%;2010—2014年間,批發零售市場發展迅速,各類專業市場也有所不同程度的發展,例如生產資料市場方面的農業生產用具市場和農用生產資料市場的營業面積和成交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農產品市場方面的糧油、肉禽蛋等市場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第二,利用國際市場水平顯著提升。1980—2014年間,中國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的進出口都呈明顯增長態勢:出口由1980年的29.85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89.14億元;進口則由1980年的29.27億美元持續增加到2014年的468.27億美元。
2、中國減貧實踐的主要經驗
聯合國2000年確定的千年發展目標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每個致力于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實踐,中國在這方面的做法頗為引人注目,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
(一)政府高度重視
自從千年發展目標確定以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進各方面工作,這為相關目標的快速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中國政府將千年發展目標有機地融入本國發展戰略目標中。實際上,中國始終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與千年發展目標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中國將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有機地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各種發展戰略。另外,作為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對世界穩定與發展、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最大的貢獻。
第二,2000—2015年間,中國政府不斷及時地對千年目標的落實情況進行回顧和總結。15年間,中國政府分別于2003、2005、2008、2010和2013年五次對目標落實進展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分別出版了《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報告》,始終保證千年目標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落實;最后于2015年出版了《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年)》,這是中國第六份對千年發展目標的總結報告,該報告總體回顧總結了落實情況,并將經驗用于指導接下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第三,中國政府繼續高度重視2015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發展及落實。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做出莊嚴承諾,表示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努力。2016年3月15日,外交部部長王毅主持召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部際協調機制首次會議,研究和部署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工作。王毅指出,可持續發展議程是繼千年發展目標之后,全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國作為世界公認的執行千年發展目標最好的國家,要在國際上率先落實議程,樹立建設性形象,繼續做國際發展事業的領跑者。2016年4月,中國發布《落實2030年可持續議程中方立場文件》,7月參加了聯合國首輪國別自愿陳述。作為二十國集團主席國,中方推動二十國集團制定《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2016年,中國利用主辦G20杭州峰會的契機,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列為峰會的4個重點議題之一,重點討論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問題,首次將發展問題全面納入領導人級別的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框架,并擺在突出位置。2016年9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召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中國主張”座談會,并宣布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該方案在闡明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礎上,提出了落實目標的指導思想、總體原則、總體路徑和具體方案。2016年12月3日,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瞄準未來15年全球在減貧、健康、教育、環保等方面的發展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以發展經濟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
中國把發展經濟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這也是在“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中國政府和人民圍繞世情國情,不斷深化對發展內涵的認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奮斗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這樣的發展思路下,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GDP由2000年的99066.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82635.1億元,增加了5.9倍,這是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因。
(三)以規劃引領、政策法規保障發展
中國政府在發展經濟、推進社會發展以及具體落實“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方面都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和政策法規的保障作用。
第一,制定并實施中長期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將千年發展目標全面融入其中。中國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5年為周期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調動各種資源推動規劃的落實。例如,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發展理念中明確強調“堅持可持續發展”,該規劃在第十一篇“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第五十三章“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中明確提出“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規劃第四篇“推進農業現代化”中第十八章以一節內容要求“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針對消除貧困制定了各種具體規劃。1994年3月,制定和發布《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2001年制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制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這些規劃綱要對整個消除貧困工作起到了綱領性指導作用。
第三,針對營養饑餓出臺了各種規劃綱要。2001和2011年,國務院分別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從兒童健康、教育、法律保護和環境等領域提出了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2014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針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兒童的健康和教育進行了戰略改進規劃。201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就進一步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提出重要意見。2014年國務院發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確定了2020年食物消費量目標、營養素攝入量目標和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全民健康制定了全方位的規劃戰略。
第四,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制定了各種規劃綱要。中國政府歷來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多次強調該項工作對于中國未來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截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聚焦“三農”,從各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2012年和2016年,國務院分別印發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基本舉措都給出了明確規劃。2008年,國務院出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15年農業部等八部委聯合頒布《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9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基本目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正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中國政府重視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各方面的活力競相迸發,推動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為成功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方面,通過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穩定農村土地產權,促進土地流轉市場的快速發展,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整合完善,通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資產抵押貸款等激活農村金融市場,這些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都為農民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五)注重試點先行、循序推廣
中國在改革發展過程中,也包括在實現“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中,非常注重試點先行、循序推廣的發展策略。先行先試、穩步推廣是中國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摸索出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減貧工作方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在推進自愿移民搬遷工作時要求,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制定具體規劃,有計劃、有組織、分階段地進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則明確要求通過扶貧試點開展相關工作,要求創新扶貧開發機制,針對特殊情況和問題,積極開展邊境地區扶貧、地方病防治與扶貧開發結合、災后恢復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區域和群體扶貧試點,擴大互助資金、連片開發、彩票公益金扶貧、科技扶貧等試點。在聯合國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總體落實方面,中國政府在經濟、社會、環境保護等領域組織開展一系列試點示范工作,比如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組織開展42個國家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試點等,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發展。另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連的一個示范工程是2016年12月13日提出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該方案認為科技創新對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有必要在“十三五”期間,創建10個左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形成若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的現實樣板和典型模式,對國內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對外為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
(六)注重對外發展合作和經驗交流
中國政府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上另一個重要經驗是加強對外發展合作,促進發展經驗互鑒。中國政府始終秉持開放共贏的姿態落實千年發展目標。通過加強與國外政府機構、國際組織、企業、研究咨詢機構、民間社會團體等的深層次、寬領域、多方式的交流與合作,共享各方的經驗與教訓,共同推動實現聯合國發展目標。
3、結論及展望
綜上,中國減貧主要取得四方面成就,一是提前完成消除饑餓目標;二是營養改善成績顯著;三是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后兩個成就為高標準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支撐這些減貧成就的是中國政府采取了一套科學策略,一是政府高度重視;二是以發展經濟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三是以規劃引領和以政策法規保障相關工作的落實;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五是對于難題采取試點先行、循序推廣的策略;六是注重開放,充分利用國際智慧解決減貧問題。這六點策略是中國減貧實踐向世界提供的重要經驗。
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過程中,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艱巨的挑戰。實際上,黨的十九大就中國如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了一攬子方案。該方案明確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原則,這些要求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精神高度一致。而“擺脫貧困”也是總方案中的有機內容,為此,中國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力圖通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來徹底解決農村區域的貧困問題。
針對可持續發展目標2中的“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中國政府也制定了具體落實舉措。例如,針對子目標2.1,中國提出的舉措為“到2020 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6000 億公斤以上,面糧油、肉蛋奶、果菜茶等供應充足。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達到97%以上。健全針對困難群體的動態社會保障兜底機制,確保所有人全年都有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針對子目標2.4,提出的舉措為“執行《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 年)》,到2020 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到2030 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基本確立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院報》2019年12卷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