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現美麗宜居村莊的重要因素,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本文按照中央及省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安排部署,圍繞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兩個重點任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目的是更好地打造美麗宜居村莊,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而作鋪墊。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鄉建設進程加快和農村經濟條件改善,農村也面臨著多重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農村垃圾的污染。農村垃圾污染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民生活生產、農村城鎮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不但是《意見》中要求的內容,還是實現“生態宜居”的必經之路。
(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明確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分類能夠使處理過程更加簡化。農村人居提升中分別有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
1、易腐垃圾
易腐垃圾又稱可堆肥垃圾或可腐爛垃圾,指家庭生活和生活性服務業等產生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固體廢棄物。如:家庭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鄉村酒店、民宿、農家樂、餐飲店、單位食堂等集中供餐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農貿(批)市場、村莊集市、村莊超市產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殼、畜禽產品內臟等有機垃圾;村民自帶回家的農作物秸桿、枯枝爛葉、谷殼、筍殼和庭園飼養動物糞便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機垃圾。
2、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又稱好賣垃圾,指可循環利用或再生利用的廢棄物品。如:打印廢紙、報紙、期刊、圖書、煙花爆竹包裝筒以及各種包裝紙等廢棄紙制品;泡沫塑料、塑料瓶、硬塑料等廢塑料制品;廢金屬器材、易拉罐、罐頭盒等廢金屬物;用于包裝的桶、 箱、瓶、壇、筐、罐、袋等廢包裝;干凈的舊紡織衣物和干凈的各類紡織纖維廢料等廢舊紡織物;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微波爐、音響、收音機、計算器、手機、打印機、電話機等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各類玻璃瓶罐、碎玻璃片、鏡子、暖瓶等廢玻璃;牛奶飲料紙包裝、泡沫塑料泡罩包裝、 牙膏軟管、 煙箔紙、方便面碗和紙杯等廢棄紙塑鋁復合包裝物;舊輪胎、舊密封圈和橡膠手套等廢棄橡膠及橡膠制品;桌、椅、沙發、床、柜等廢舊家具。
3、有害垃圾
指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或潛在危害的家庭源危險廢物。如:家庭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棄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棄的生活用殺蟲劑和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油漆和溶劑及其包裝物、 廢礦物油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及廢像紙;廢熒光燈管;廢溫度計、 血壓計;廢鎳鎘電池和氧化汞電池;電子類危險廢物等。
4、其他垃圾
指除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示例如下:不可降解一次性用品、塑料袋、衛生間廢紙(衛生巾、紙尿褲)、餐巾紙、普通無汞電池、煙蒂、庭院清掃渣土等生活垃圾。
(二)農村垃圾處理原則
1、立足實際,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確定收集設施、轉運設施、處理設施的布點、規模、處置區域,科學選擇終端處理設備,根據村莊實際人口合理配備保潔員。
2、突出重點,建好示范。
開展示范點建設,使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逐步向周邊村莊推廣。
3、分類施策、扎實推進。
對于人口較少且氣候溫暖的地區,終端處理采用原生態堆肥的簡易處理模式。對于人口較多氣候寒冷的地區可借助陽光房、氧化塘等手段進行環保堆肥處理。
4、源頭減量,循環利用。
減少包裝材料的過渡使用,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推廣使用環保袋,減少一次性消費垃圾產生,減少垃圾亂投亂放,創新垃圾回收模式,提高垃圾的資源利用率。
(三)農村垃圾治理方法
1、前端分類收集
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前端過程的重要環節,目前,全國各地多數農村采用“兩次四分”法的垃圾分類方法,即農民以垃圾能否腐爛為標準將其初次分成“會爛”和“不會爛”兩類,或“干”垃圾、“濕”垃圾兩類。各戶垃圾收集后,村保潔員再進行二次分類,會爛的垃圾(濕垃圾)進行堆肥處理,不會爛的垃圾(干垃圾)再以“可否回收”為標準分為兩類,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資源公司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經鄉鎮轉運后由更高一級的垃圾處理單位進行集中統一處理。這樣的分類方式既解決了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的問題,又減少了末端垃圾的總量,推動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除了制定垃圾分類標準、配備垃圾分類設施,讓村民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對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來說也很重要。利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激發農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對于垃圾分類工作做的好的農戶要給予適當獎勵,做的不好應及時糾正。
探索“互聯網+”在垃圾分類中的應用,制定垃圾分類效果的評價標準和獎勵機制,加快居民垃圾分類投放習慣的培養,降低垃圾分類回收成本,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利用“物聯網+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獲取垃圾分類的真實數據,為監管監督提供抓手和依據。
2、中端分類轉運
垃圾轉運站是為了減少垃圾清運過程的運輸費用而在垃圾產地(或集中點)至處理廠之間所設的垃圾中轉站。應按照垃圾轉運的交通路線和轉運半徑合理設置垃圾轉運站,建立方便適用的轉運體系,有效降低轉運成本。原則上每個鄉鎮都應建有垃圾轉運站,相鄰鄉鎮可共建共享。逐步提高轉運設施及環衛機具的衛生水平,普及密閉運輸車輛,有條件的地區配置壓縮式運輸車,保證垃圾轉運過程中固體無遺漏、液體無滴漏,實現垃圾從投放到處理全程不落地。轉運工作要及時,做到農村垃圾日產日清。
3、末端綜合利用
(1)堆肥處理:
對于“會爛”的垃圾,適合在農村消納的垃圾應分類后就近減量。果皮、枝葉、廚余等可降解有機垃圾應就近堆肥返田,進入陽光堆肥房,摻入垃圾發酵菌,在陽光的作用下集中進行發酵,最終轉化為有機肥料,或利用農村沼氣設施與畜禽糞便以及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合并處理發展生物質能源。既減輕了農村垃圾轉運量,又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2)重新利用
對于“不會爛”的“可回收”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垃圾源源不斷,處理和填埋的壓力越來越大,廢物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舊衣物進行收集、分揀、清洗、消毒后可制作成抹布、套袖、圍裙、鞋墊、愛心坐墊、環保購物袋等,進行義賣或作為宣傳品;破碎玻璃回收后可生產玻璃珠、玻璃磚、人造玻璃等工藝品;建筑垃圾可賄賂變成混凝土磚塊;畜禽糞便與雜草、秸稈以及殘渣勝料等農業垃圾進行混合堆肥發酵,制成微生物發酵肥。
(3)焚燒處理:
焚燒法是將垃圾置于高溫爐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種方法,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和供暖。目前較為先進的垃圾轉化能源系統可將濕度達7%的垃圾變成干燥的固體進行焚燒,焚燒效率達95%以上,同時,焚燒爐表面的高溫能將熱能轉化為蒸汽,可用于暖氣、空調設備及蒸汽渦輪發電等方面。焚燒處理的優點是減量效果好(焚燒后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處理徹底。但是,焚燒廠的建設和生產費用較為昂貴。焚燒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城市垃圾處理技術,大型的配備有熱能回收與利用裝置的垃圾焚燒處理系統,由于順應了回收能源的要求,正逐漸上升為焚燒處理的主流。國外工業發達國家主要致力于改進原有的各種焚燒裝置及開發新型焚燒爐,使之朝著高效、節能、低造價、低污染的方向發展,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4)填埋處理:
對于無法轉運至縣市處理的鄉鎮,要建設衛生填埋場來處理不可回收垃圾。填埋是大量消納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垃圾處理工藝剩余物的最終處理方法,。此法需尋找一塊空置的土地,將垃圾置于防滲透層之上壓實后覆土填埋,利用生物化學原理在自然條件下使天然有機物分解,對分解產生的滲瀝液和沼氣(填埋氣體)進行收集處理,以期不產生公害,不對居民的健康及安全造成危害。要逐步取消簡易填埋,徹底整改或取締達不到環保標準的垃圾填埋場。但是填埋處理有氣味且占用土地資源,處理成本高,不作為優先的考慮方法。
二、開展廁所糞污處理
近年來,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和“廁所革命”的不斷推進,我國一些地區農村廁所的新建及改擴建數量大幅提高,建設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如廁難、排污難、垃圾糞便處理難”的“三難”問題在有些地區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仍有許多地區的農村廁所在建設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建筑設計科學性差,糞污處理設計不能因地制宜;管理水平滯后,外觀破舊、內部設備破損,垃圾成堆,污水橫流,蚊蠅飛舞,臭味撲鼻,整體衛生狀況差等。面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運用標準化手段規范我國農村地區廁所的建設、管理、服務和維護等環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到開展廁所糞污治理。推進廁所革命,應合理選擇改廁模式。不同地區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穩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
(一)處理原則
1、政府引導、農民主體。
黨委政府重點抓好規劃編制、標準制定、示范引導等,不能大包大攬,不替農民做主,不搞強迫命令。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歷史形成的居住現狀和習慣。
2、規劃先行、統籌推進。
發揮鄉村規劃統籌安排各類資源的作用,先搞規劃、后搞建設,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合理布局、科學設計,以戶廁改造為主,統籌銜接污水處理設施,與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一體化推進。
3、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立足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條件,選擇適宜的改廁模式,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宜分戶則分戶、宜集中則集中,不搞一刀切。
4、有力有序、務實高效。
明確工作責任,細化進度目標,堅持短期目標與長遠打算相結合,堅決克服短期行為,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持建管結合,積極構建長效運行機制,持之以恒將農村“廁所革命”進行到底。
(二)廁所糞污處理建議
1、明確任務要求,全面摸清底數
各地認真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對各類廁所數量和改廁標準的任務要求,組織開展農村廁所現狀大摸底,以縣域為單位摸清農村戶用廁所、公共廁所、旅游廁所的數量、布點、模式等信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農村廁所建設、管理維護、使用滿意度等情況,及時查找問題,及時跟蹤農民群眾對廁所建設改造的新認識、新需求。
2、科學編制改廁方案
各地要綜合考慮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經濟水平、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規劃,按照村莊類型,突出鄉村優勢特色,體現農村風土人情,因地制宜逐鄉(或逐村)論證編制農村“廁所革命”專項實施方案,明確年度任務、資金安排、保障措施等。中西部地處偏遠、山區、經濟欠發達的地方,特別是嚴寒、缺水等地區,可以縣域為單位合理確定農村改廁目標任務。
3、合理選擇改廁標準和模式
加快研究修訂農村衛生廁所技術標準和相關規范。各地要結合本地區農村實際,鼓勵廁所糞污就地資源化利用,統籌考慮改廁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研究制定技術標準和改廁模式,編寫技術規范,指導科學合理建設。農村戶用廁所改造要積極推廣簡單實用、成本適中、農民群眾能夠接受的衛生改廁模式、技術和產品??砂聪嚓P廁所標準設計,因地制宜建設城鄉結合部、公路沿線鄉村和旅游公廁,進一步提升衛生水平。施工建設磚混結構貯糞池時把不滲不漏作為基本要求,采用一體化廁所產品時注重材料強度和密閉性,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4、整村推進,開展示范建設
可學習借鑒如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總結推廣一批適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農村改廁典型范例。鼓勵和支持整村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示范建設,堅持“整村推進、分類示范、自愿申報、先建后驗、以獎代補”的原則,有序推進,樹立一批農村衛生廁所建設示范縣、示范村,分階段、分批次滾動推進,以點帶面、積累經驗、形成規范,調動各方積極性。
5、強化技術支撐,嚴格質量把關
鼓勵企業、科研院校研發適合農村實際、經濟實惠、老百姓樂見樂用的衛生廁所新技術、新產品。在廁所建設材料、無害化處理、除臭殺菌、智能管理、糞污回收利用等技術方面,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強化技術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衛生廁所新技術新產品展示交流活動。鼓勵各地利用信息技術,對改廁戶信息、施工過程、產品質量、檢查驗收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對公共廁所、旅游廁所實行定位和信息發布。
6、完善建設管護運行機制
堅持建管并重,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農民主體作用,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后續管護機制。各地要明確廁所管護標準,做到有制度管護、有資金維護、有人員看護,形成規范化的運行維護機制。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鼓勵各地探索推廣“以商建廁、以商養廁”等模式,創新機制,確保建設和管理到位。組織開展農村廁所建設和維護相關人員培訓,引導當地農民組建社會化、專業化、職業化服務隊伍。
7、同步推進廁所糞污治理
統籌推進農村廁所糞污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實行“分戶改造、集中處理”與單戶分散處理相結合,鼓勵聯戶、聯村、村鎮一體治理。積極推動農村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鼓勵各地探索糞污肥料化、污水達標排放等經濟實用技術模式,推行污水無動力處理、沼氣發酵、堆肥和有機肥生產等方式,防止隨意傾倒糞污,解決好糞污排放和利用問題。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沖廁、炊事、洗滌、沐浴等農村居民生活活動,以及農家樂等農村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污水。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污水總體納管率低,直排率高,小型污水處理站的專業化管理較差,出水水質達標率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聚居地人口迅速增加,但與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相比,農村聚居地在這方面明顯落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也遠遠滯后于新增加的污染量,對農村居民衛生和健康構成了威脅。
考慮到農村污水治理建設費用巨大,農村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參照國外發達國家治理歷程,全面實現農村污水治理還需較長時間努力,我國農村污水治理應當穩步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的總目標應符合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需要,量力而行,分期分批,在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制的基礎上,試點示范縣(市)要逐步實現城鄉污水治理管控的全覆蓋。
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處理系統,污水大部分不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在村民家門口的地面或者村邊的溝渠中?,F有的污水處理設施也主要采用修建標準化沼氣化糞池的方法,但依舊無法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
(二)農村污水治理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對于滿足入網條件的,優先考慮收集入網處理。對于不適合集中處理的污水采用分散式處理,生活污水處理主題工程應結合地形,盡可能選用綠化地、荒地、洼地和荷塘邊,就近集中或分設,少占良田,縮短排污管道。
2、經濟性原則
在選擇農村污水技術工藝時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水平、村鎮的財政狀況等多種因素。優先采用操作簡便、處理效果好、處理成本低、運行維護費用低的處理技術。
3、易于操作原則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專業從事農村污水處理的人員少、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因此污水處理技術應選用簡便易行、操作簡單、運行穩定、維護管理方便的處理工藝。
4、長效運維原則
農村污水技術要考慮長遠利益。所采用的污水處理技術必須能夠長期保障出水達標排放。
(三)推進農村污水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應遵循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管理方便、節能環保的原則,綜合考慮本地區地理環境、居民生活習慣、衛生防護要求、技術經濟水平以及污水處理設施現狀等因素,合理確定污水量、收集模式和處理工藝。
1、農村污水收集
對于人口數量較小,污水處理規模較小;布局分散、地形復雜的居住點或村落;生活污水難以接入集中城鎮排水管網,或接入管網的投資大于建造處理設施的地區,應采用分散式收集方式。
對于人口數量較大、相對密集,污水排放量較大,城鎮排水管網不能覆蓋的地區,對一定區域內產生的生活污水通過較大范圍的管網進行收集,再排至污水集中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對于距離城鎮較近的村莊,可將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就近排入城鎮排水系統集中收集。
對于特定功能區域,如農家樂等經營農戶的餐廳、廚房排水應經隔油池處理后排入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統;集中農家樂區域應單集中收集和處理污水。
2、農村污水處理方式
生活污水處理主要工藝包括預處理、生物處理、生態處理,預處理方式主要有格柵、調節池、隔油池、化糞池、沼氣池,生物處理法主要有生物接觸氧化法、膜生物法、生物濾池等,生態處理適用于生活污水的后續除磷脫氮,可采用穩定塘、土壤滲濾、人工濕地等工藝。
根據當地生活污水處理排放的要求,綜合考慮手納水體環境容量、處理效果和運行成本,確定處理工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組合見下表1。
3、農村污水排放
農村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用于直接排放的,出水水質應達到GB 18918規定的標準。用于灌溉的出水水質應達到GB 5084規定的標準。用于漁業的出水水質應達到GB 11607規定的標準。用于景觀環境的出水水質應達到GB/T 18921規定的標準。
4、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體系建設
我國農村分布面廣,地域差異大,為實現農村污水的有效治理,需要健全農村污染治理的有效組織與管理體系和法規與標準體系;建立因地制宜優選技術的科學決策與質量保障機制、資金保障機制、長效運營與有效監督機制;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鄉村污水治理體系,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如日本的城市和鄉村分別采用不同的污水處理法規體系,城市適用《下水道法》,鄉村地區主要適用《凈化槽法》;德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水法”,針對不同的排放要求以及處理設施的規模,設定了不同的處理目標。
因此,結合我國各地農村不同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能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化的污水治理指導體系對實現“美麗鄉村”,共創美好人居環境有著長久且深遠的意義。
四、總結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廁所糞污處理、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治理,是改善人居的最基礎、最根本、最先行的三個要素。各地需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穩步改善,找出符合地方特色的人居改善行動策略。堅持有規劃、有步驟、有指導,堅持政府引導,同時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意愿,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合力開展具體的、可操作的污水、垃圾治理措施,為全面實現美麗鄉村打好堅實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