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不僅實現了農業“十六連豐”、農民收入“十六連增”,而且實現了農村消費需求“十六連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經濟衰退,國內經濟亦面臨新挑戰新任務,到了把農村消費需求在“十六連擴”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和釋放的時候了。
“農村消費需求是形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礎。”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認為,比起以往,現階段農村消費需求更顯現出鮮明特征,更加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更寬闊的視野,重新審視和對待農村消費需求。
比如,當前我國農村消費需求已發生量和質兩方面的深刻變化。農村釋放出經濟轉型升級的消費需求,恰恰是我國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和市場。抓住農村消費需求的變化,就可以創造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機遇。巨大的農村消費需求是我國特有的、別國無法比擬的經濟優勢。
近日,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尹成杰認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必將擴大和培育農村消費需求。同時,擴大和培育農村消費需求,既是應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對沖疫情影響、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又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
農村消費需求是重要的潛在經濟資源
《瞭望》:我國農村消費需求發展現狀如何?
尹成杰:我國不僅具有政治制度優勢,同時又具有大體量、大市場、大需求優勢,特別是具有巨大的農村市場和需求。
我國農村需求基礎堅實、領域廣泛、種類繁多、規模巨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消費需求的量與質都發生重大變化,多元化、高檔次的新興消費需求加快積累和形成。
當前,我國農村消費需求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達到一個新水平,比以往更具有鮮明特性。
一是需求規模明顯擴大,二是需求種類明顯多元化,三是新興消費需求明顯增加,四是對經濟增長拉動力明顯增大,五是需求可持續力明顯增強。
在現代農業消費方面,農業“互聯網+”、鄉村“互聯網+”、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建設不斷加強,傳統的技術裝備應用正在向現代的物質技術裝備轉變,農業技術由單項應用向組裝集成轉變;在農民生活消費方面,由一般性的生活保障向營養健康等較高層次轉變;在居民住房消費方面,由土木結構向磚瓦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轉變,由分散零散居住向集中農村社區轉變;在村莊設施建設消費方面,由常規性的鄉村路建設向社會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轉變,向治理污染、美化綠化環境轉變。
農村需求質和量發生深刻變化,需求總量不斷擴張,對經濟的拉動力逐步增強。
《瞭望》:該如何認識農村消費需求的作用?
尹成杰:農村消費需求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潛在經濟資源,具有階段性、潛在性、持續性和多元性。
無論是現代農業建設、農村居民住房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以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都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
對農村消費需求這種寶貴資源,我們要在培育中開發,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擴大,發揮其“形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礎”的基礎性推動作用。
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制約農村消費需求
《瞭望》:如何看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和培育農村消費需求的關系?
尹成杰:鄉村振興是培育擴大和釋放鄉村消費需求的總開關。
農村需求孕育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之中。要把鄉村振興同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籌起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具有戰略性長期性的重大舉措。實施雙循環,發揮雙循環作用,形成雙循環新動能,必然對頂層設計、結構調整、工作方式和政策取向等提出新要求。
擴大農村需求,是進一步加大鄉村振興力度的必然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說,鄉村振興既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又是擴大和釋放農村需求的總開關,是應對世界經濟衰退、中美經貿摩擦、疫情影響的有力支撐。
鄉村振興為培育擴大創新農村消費需求提供了難得機遇。要把鄉村振興的過程轉化成培育擴大和釋放農村消費需求的過程,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新動能;把鄉村振興同擴大農村需求形成雙循環緊密結合,統籌推進,應對挑戰,拉動經濟。
一是以“五個振興”“四個優先”為指導,搞好擴大農村需求的頂層設計。
二是明確重點,強化引導,促進農村需求的積累和釋放。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形成雙循環的需要,培育和創新農村消費需求的種類和規模。
四是健全政策,加大扶持,有效有力釋放需求。
城鄉融合發展是擴大和培育內需的重大舉措。
農村需求還孕育在城鄉融合發展之中。無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還是城鄉融合發展,其重點都在農在鄉。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不僅桎梏了城鄉關系,也嚴重制約了農村和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和釋放。可以說,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制約農村消費需求,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與活力。
要大力推進城鄉融合,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促進形成雙循環的源泉和動力。城鄉融合產生需求,需求形成發展動力。要大力推進城鄉規劃融合、城鄉體制融合、城鄉產業融合、城鄉人才融合、城鄉市場融合等。加快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工就地進城務工落戶創造條件。
特色小鎮是城鄉融合的載體,是聚集內需的平臺。特別是要推進農業產業小鎮、農字號小鎮、商貿型小鎮高質量發展,擴大就業、發展產業,以產興鎮、以產擴需、以產富民。新型城鄉關系是活化內需、擴大內需的重要條件。要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為培育需求,擴大需求,釋放需求提供重要保證。
改革是擴大內需、形成雙循環的動力。
擴大農村需求應進一步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供給側的供給能力和效率、供給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農村需求的適配度,直接關系到農村需求的培育擴大和釋放。
農村供給側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正確把握農業農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生產提供適銷對路、質優價廉的各類產品和服務,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滿足農業農村新需求,助力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搞好擴大培育農村消費需求頂層設計
《瞭望》:如何科學設置培育創新農村消費需求的政策?
尹成杰:政策引導扶持是擴大培育創新農村消費需求的重要保證。
應把擴大培育創新農村消費需求政策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形成雙循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形成雙循環的需要,科學設計擴大培育創新農村消費需求的政策取向、力度和節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消費需求正在從多領城、多種類不斷擴大和釋放。
一是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有機街接,脫貧人口走向富裕的需求。
二是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改造提升,提高農村教育、衛生、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的需求。
三是促進城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文化旅游業、康養休閑產業發展的需求。
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特色小鎮建設的需求。
五是加快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發展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加強農業農村新基建,發展農業“互聯網+”、農村電商、農戶“互聯網+”、社區管理“互聯網+”等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需求。
六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與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和裝備智能化水平的需求。
七是加強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增強高效優質服務功能的需求。
八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搞好治污項目建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需求。
九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需求。
十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及聯社、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的需求。
十一是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農業農村綜合性服務,提高農業農村服務社會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的需求。
十二是建立健全農業農村風險防范體系,強化風險應急管理,提高預警、防范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需求。
疫情警示我們,我國農業農村始終面臨著多類風險和挑戰,不僅面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還面臨著重大動植物疫病風險和突發社會公共衛生事件風險。目前,我國農業農村抵御多類風險能力還很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技術支撐能力不強,因此,我國農業農村抗風險能力建設需求較大。應進一步加強抗御自然災害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防御重大動植物疫病風險技術裝備,建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衛生設施和技術體系,這將既有利于培育和釋放新型消費需求,又有利于提高農業農村抗風險能力。
這些農業農村需求,既有傳統需求的提升,又有新興需求的創新。應實施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加大扶持,發揮其在擴大內需、形成雙循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和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農業部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2020年第3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