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朱立志:人與農業的生態邏輯

[ 作者:朱立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3-25 錄入:田珍 ]

——土壤是健康之本

一、土壤活了,才能生產出滿足健康需求的農產品

“土地是財富之母”,這是三百多年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的名言。然而,人們常常只是把土地當成無生命的財富載體,當成經濟活動的場所,而不是有生命的財富之母,這是經濟學在農業領域的重大誤區。

農業系統是生態系統,不僅動植物是有生命的,耕地也是有生命的,因為在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群落,如蚯蚓等有益小動物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如果我們只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經濟效益,不去考慮投入品對土壤中生物群落的不利影響,不去為土壤有效補充被農產品和秸稈帶走的礦物營養元素,尤其是中微量礦物元素,長此以往,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將衰竭,土壤中的礦物營養結構將失去平衡,土壤也就失去活力,農業的財富之母耕地將失去應有的生命。更為嚴重的是,在“死的”耕地上作物吸收到的人體緊缺的礦物營養元素十分有限,生產的農產品也就難以滿足人體的健康需求,如果作為飼料也難以維持動物營養的合理補充。長期食用這些動植物產品,人體會因為缺少營礦物養元素而疾病纏身。科研工作者們通過對特定的對比樣本檢測發現,施用化學肥料農藥的芹菜和不施用化學肥料農藥的芹菜相比,人體必需的礦物營養元素平均降低了近一半,其中鈣降低了超過一半,鋅降低的比例更多。德國、日本等國科學家也多次做過人員分組對比,結論是食用不施用化學肥料農藥蔬菜的一組主要健康指標半個月就有明顯好轉。

我們每年施用了大量的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破壞了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機團粒結構,土壤酸化板結,變成了真正的“死土疙瘩”。作物的根部就相當于人的胃部,根部環境不好作物的“胃氣”就不正常,營養吸收就會受阻。如果只是依靠化學肥料來被動的補充,就像病人依靠打吊水一樣維持生命,是不可能健康生長的,就會容易發生病蟲害,以致加大化學農藥的施用。同時,為了維持高產又進一步加大化學肥料的施用量,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耕地就會逐漸地失去活力。此外,失去活力的耕地不僅讓作物根部本身不能健康生長,營養吸收不良,導致生產的農產品營養不全,同時“死土疙瘩”很難提供作物全面的礦物營養元素,最終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就很難滿足人體對緊缺礦物營養元素的需求(這些礦物營養元素和蛋白質結合以后形成酶,是人體健康代謝不可缺少的),食用這樣的農產品后人體的健康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與此相反,在具有良好活性的土壤生態環境中,農作物的根部能有效全面地吸收營養,健康地生長,土壤也能提供全面的營養,最終能生產出營養全面的植物性產品。營養全面的植物性產品在滿足人的健康生長需求的同時,又能通過飼料滿足動物健康生長的需求,進一步為人體提供了營養全面的動物性產品。這樣,從食物的角度,人體得到了基本的健康保障。

上面所陳述的內容,印證了老祖宗早就警示過我們的一句話:“病從口入”!這個警示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不好的食物是引起人體疾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好的食物能讓人越吃越健康。

二、把農業做成生態產業,土壤才能夠充滿活力

農業的勞動對象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體,從本質上來說,農業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耦合形態,是資源生態循環利用和經濟再生產的復合體。農業只有形成穩定型自然生態平衡機制與擴張型社會經濟增長機制的耦合對接,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是一個生態產業,生態性是根本,經濟性必須扎根于其生態性。

“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對當時社會的生態問題進行了關注和剖析,全面分析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高瞻遠矚地看到了人與自然關系惡化后的生態危機,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只是把農業產業當成一般性經濟產業,把耕地當成了無生命的承載經濟活動的場所,通過大量的化學投入品和機械化操作,獲得有生命的產品。這就是常規化學農業,妄想通過無生命的工業模式來實現有生命的農業現代化。常規化學農業不遵循生態法則,只能導致土壤活性喪失,最終導致農產品的品質指標和健康功能指標下降。

把農業當成生態產業,“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習近平主席人民日報文章標題),才能真正挽救農業。

常規化學農業主要圍繞著如何通過增加化學投入品提高產量,即所謂的“數量農業”,而不是“質量農業”,以至于對資源管理、環境治理和生態護理方面關注不夠,尤其是對最寶貴的農業資源耕地的生命特性關注不夠,沒有科學完整的措施體系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要突破當前常規化學農業的困境,讓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全面實行農業生態轉型。但是,這并不是要走傳統生態農業的老路,僅僅注重生態,而是要走現代生態農業“質”與“量”兼顧的高效生態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

在實際生產中,把種植、養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讓種植業的秸稈和養殖業的糞污等有機廢棄物通過肥料化還田,或通過飼料化過腹還田,或通過基料化讓食用菌分解后還田,最后農業系統中從土壤拿走的大部分養分又能地回到土壤。科研工作者們通過對特定的土壤對比樣本檢測發現,長期利用生態循環耕作方式的農田比常規化學農業方式耕作的農田中的鐵增加三分之一左右,錳增加二分之一左右,鈣、鋅、硫、磷、銅增加近一倍。

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地上生產量,今后要更多地關注地下生產力。“藏力于地,心有底氣。” 如果我們充分發揮生態農業措施體系的重大作用,土壤的理化性狀就會越來越好,有機質含量、團粒結構、生物群落就會不斷恢復,土壤才能夠充滿活力。

土壤中對農作物有利的有益菌群很多,必須通過農業生態轉型有效恢復。例如,枯草芽孢桿菌能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巨大芽孢桿菌能解磷(磷細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機磷的功效;膠凍樣芽孢桿菌能解鉀,釋放出可溶磷鉀元素及鈣、硫、鎂、鐵、鋅、鉬、錳等中微量元素;地衣芽孢桿菌能抗病、殺滅有害菌;蘇云金芽孢桿菌能殺蟲(包括根結線蟲),對鱗翅目等節肢動物有特異性的毒殺活性;側孢芽孢桿菌能促根、殺菌及降解重金屬;膠質芽孢桿菌:有溶磷、釋鉀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種酶,增強作物對一些病害的抵抗力;涇陽鏈霉菌能具有增強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長的能力;菌根真菌能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范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棕色固氮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增產;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進動植物生長的主力部隊;凝結芽孢桿菌可降低環境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提高果實中氨基酸的含量;米曲霉使秸稈中的有機質成為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淡紫擬青霉對多種線蟲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結線蟲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劑。此外,多種復合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協同,共同作用效果遠遠大于單一菌種。

更值得關注的是,土壤微生物對作物所需營養元素的轉化作用也十分重要。例如,許多微生物能產生一類稱為鐵載體的特異鐵結合物,能螯合鐵并輸入細胞內部,當它進入細胞后,鐵被釋放出來,鐵載體可再進行鐵的運轉,這是作物吸收鐵素的一種機制。

農業生態轉型要求合理選擇農業生態系統構成內容,提高空間和光能的利用率,多層次利用物質和能量,增加生物質生產量,達到高效綜合利用自然稟賦,充分利用和發揮他們所具有的互補、調節、促進功能,讓耕地土壤的養分良性循環補充,實現單位面積耕地農業綜合效益最大化。農業生態轉型可以增加農業本身的自凈能力,減輕生產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包括對地下土壤生態系統的干擾。農業生態轉型有利于恢復和提高天然生產能力,減少化學肥藥等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量,能夠有效控制耕地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并使其持續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常規化學農業不僅使土壤耕作層被污染,有機質減少、團粒結構退化,甚至犁底層也被污染,更嚴重的是土壤中的有益小動物和有益微生物群落受到破壞,土壤失去活性,逐漸死去。只有盡快實現農業生態轉型,才能讓土壤恢復活性。

三、發展中醫農業,還土壤真正的生命

當前農業正處在從常規高耗石油農業向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基本理念和時間空間、產業鏈條、技術創新等不同維度的不斷融合交叉,生態農業形成了多種機制模式、理論方法,如韓國的親環境農業、日本的自然農業、澳州的永續農業、歐美的有機農業以及我國的中醫農業等。

中醫農業依據中醫原理和方法改變常規化學農業的生產方式,用中草藥作為基本原料生產“兩藥、兩料”(農藥、獸藥、肥料和飼料),或用中草藥活體(在田間或養殖場空隙處種植中草藥)優化動植物生長環境,以減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飼料添加劑以及各種抗生素、激素的使用,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實現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醫農業是201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章力建和朱立志兩位研究員通過大量科技文獻分析、生態農業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驗證提出的高效生態農業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現代生態農業方式,其運作機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利用中草藥保護動植物生長,利用中草藥+微生物+天然礦物營養元素的組合促進動植物生長,利用中草藥與其他生物群落之間的相生相克機理優化動植物生長。中醫農業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系統性,即著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生物間的內在聯系,這是農業內部保持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穩定和諧的本質要求;二是綜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復合效應,通過綜合的手段,達到綜合的效果;三是整體性,即作用范圍是整個的、全部的,覆蓋所有生產單元和種養循環鏈。

從表面看生態農業有各種類型,但其實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就是遵循人與農業的生態邏輯。例如,日本的自然農業與我國的中醫農業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都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其次,日本自然農業中的自然農法投入品“漢方營養液”與中醫農業投入品“中藥肥”都是從自然生長的中藥材中提取,富含活性物質和一般耕地緊缺的中微量元素,是一種有機活性肥。有機活性肥可以讓土壤恢復活性,蚯蚓等有益生物重新活躍,尤其是土著微生物迅速恢復,根系健康,營養吸收全面。尤其是根系周圍的菌絲體得到有效恢復后,可以幫助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與其相反,化肥會破壞作物的菌絲體,農藥會進一步殺死菌絲體。有機活性肥能有效替代化肥,同時由于提升了植株的次生代謝,從而能夠促進植株抗逆性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農藥的使用,能顯著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真正達到了節本增效,提高品質。日本在中國的幾十個中草藥生產基地按照自然農法生產出了高品質的中藥材,這也是日本漢方在世界中草藥市場上占絕對優勢的根本原因。展望未來,隨著中醫農業的實施,我國的農業也必將迎來一個輝煌的時期。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網 2021.03.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乱子伦 |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AⅤ | 在线高清理伦片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