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朱啟臻:農業的自然特性與農民

[ 作者:朱啟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5-13 錄入:田珍 ]

“農業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勞動,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促進和控制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來取得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是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農業定義,這個定義告訴我們農業生產受兩個自然規律的制約 ,一是自然環境變化和分布規律,二是生物的生命規律。這兩個規律決定了農業生產具有四個特性:生命性、季節性、周期性和地域性。

1、農業勞動對象的生命性

農業勞動對象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土壤,都是生命有機體。農業就是人類利用生物有機體的生命活動,將外界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為各種動植物產品,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這與工業對象鋼鐵、礦石等是無生命的物質完全不同。植物的生長、繁殖過程,要從環境中獲得二氧化碳、水和礦物質,通過光合作用將它們轉化為有機物質供自身生長、繁殖;家禽家畜的飼養則是以植物(或動物)產品為食物,通過消化合成作用轉化為自身所需的物質以維持自身的生長、繁殖。將植物性產品轉化成動物性產品,由動物產生的排泄物和廢棄物又返回到土壤中去,經過微生物分解成植物的營養來源。這樣,就形成了以土壤為載體的植物、動物(包括人類)、微生物之間的生命循環。缺少任何一個環節,農業發展都會陷入不可持續的危機。人類通過勞動可以改變這些有機體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或者直接干預其生長和繁殖過程,從而獲得自己生活、生產和發展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動植物生長發育規律的認識日益深入,改變動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及其環境條件的手段日益加強,農業生產提供的動植物產品也日益豐富。但是,無論無論如何,農業對象的生命性是不可改變的,起碼目前還不可能像工業生產水泥那樣,開動機器就可以生產出面粉和肉蛋奶。

既然,農業對象是生命體,對待生命就需要最起碼的兩個條件:一是精心呵護。比如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要經歷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成熟、采收等環節。這就有了相應的一系列的農事活動,適宜時期的播種、適時澆水、及時排澇、合理施肥、防止病蟲害、適時采收、科學貯存等,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時序規定,得不到有效照料,就前功盡棄。二是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環境包含了影響生產、儲存、運輸農產品的很多要素,日照、溫度、水分、氧氣、二氧化碳、土壤等。

2、農業生產的周期性

首先,是農業生產對象的生命性決定了其周期性,無論植物還是動物,作為生命物質都要經歷從生到死的生命周期過程,一棵玉米從種子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再到成熟的過程稱為一個生命周期。動物的生命周期是指從出生、生長發育、繁殖、到死亡。不同的品種,其生命周期是不一樣的,有的幾十天,有的數十年。周期性還表現在一年四季的生產周期,多年生植物,生命周期是多年,但完成開花結果的生產周期則是一年內完成。

其次,氣候的變化也具有周期性。一年四季溫度、降雨、光照,不同季節是不同的,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由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這些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呈現并有一定的周期性變化。

農業的神奇,就在于長期選擇的結果,人們發現和培育了一批與大自然周期性相吻合的生長周期作物類型。像糧食作物,春天溫度上升了,開始播種;秋天,天氣轉涼了,糧食成熟了。春種秋收,周而復始。有些作物還要經過休眠階段才能開花結果,比如冬小麥生產周期中需要經過春化的階段,落葉果樹需要經過一定低溫條件,解除休眠后才能正常萌芽生長。

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給我們兩個啟示:第一,做農業急不得,因為作物的周期性,從開花到結果,不能越過任何一個環節,所以農業不能揠苗助長,農民是有耐性的。第二,由于農業生產周期性的存在,人們不能任意調整種植內容。農民不會種了玉米,中途再改種高粱;也不會把地里長的鴨梨,隨意地改接蘋果。這是周期性所決定的。由于農業生產的周期性,還誘發的農產品市場的周期性。如大家常說起的“豬周期”,當生豬過量時,價格低迷沒有利潤,甚至出現嚴重虧損,這時候會有很多養豬戶大量淘汰母豬,致使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長到了一定水平,養豬的利潤可觀,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圖,又會陸續加入養豬行業,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價格再次下降,如此反復。之所以存在“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農業怪圈,農業周期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3、農業生產的季節性

與周期性相聯系的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也是兩個因素決定,氣候的周期性和作物的生長周期,共同決定的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在我國越往北方季節性越明顯。有句農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民都懂得農業季節的重要性。當然,也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農業是每天都可播種,隨時可以收割的,這不是笑話。農業季節性帶來的重要啟示,就是不誤農時,為此中國人還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形成了許多指導農業生產的諺語,如華北地區有這樣的農諺,“頭伏蘿卜 二伏菜,三伏只得種蕎麥”,“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就是提醒人們什么節氣應該干什么。錯過了季節所導致的損失是后來的任何努力都不能彌補的。

季節性給農民帶來的最顯著影響是農忙和農閑,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獲,都有極強的時效性。對農業來說“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只有在風調雨順的年景才成立。因此,農民有“龍口奪糧”的說法,一到搶收、搶種季節,那就是天不分晝夜,人無分老幼,全家老少齊上陣。農閑的季節相對輕松,負責看護和必要的田間管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會帶來勞動力的季節性緊張,致使一些農業企業損失慘重。

4、農業的地域性

兩個因素決定了農業的地域性,一是農業生產是在土地上進行的,土地是具有地域性的生產資料,特點是不能被移動,其使用價值不僅取決于光、熱、水、氣等自然要素相互結合,也取決于該土地所處位置和地理環境。土地生產力在空間范圍內和時間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和變化,使農業形成了地域性特點。二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能源是太陽能。太陽輻射能的數量在空間范圍內和時間過程中也存在巨大差異和變化。這種差異和變化,既影響生物生長狀況,也影響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地理環境和太陽能分布特點,共同構成了農業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出現了魚米之鄉、大豆之鄉、水果之鄉、蔬菜之鄉等地域農業差異,也有了山地農業、平原農業、丘陵農業等差別。顯然,香蕉、荔枝等只有在熱帶、亞熱帶才能生長,而蘋果、板栗則在北方品質最好;特殊區域會有特殊農業類型,繼而生產出特殊品質的農產品,形成所謂“區域農業”、“地理標志”產品。

5、農業的自然風險性

工業生產可以不受風雨旱澇等環境條件影響,可以通過精細的專業分工和標準化管理在車間中晝夜進行。農業生產(種植業)要在廣袤的田野上作業,陽光、水分、土壤、空氣、病蟲害等,大都是難以人為控制的,必然影響農業過程和結果。包括低溫、高溫、干旱、洪澇、冰雹、狂風暴雨、病害蟲害以及水體、空氣和土壤污染導致的中毒現象等,都可能導致農業的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現代社會人為因素的影響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無疑也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通過長期積累在農業生產上反映出來。自然災害是經常的,大多數情況下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就構成了農業生產的又一個特點。

農業的所有這些特點需要我們思考這樣三個問題:誰最適合從事農業生產?農民能根據農產品市場價格調整自己的種植結構,實現增收目的嗎?有沒有辦法解決季節性帶來的勞動力危機?如何減少農業的風險?或者說,如何增強農民抵御農業風險的能力?下期文章我們接著討論。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后院——發展什么樣的農業》中原農民出版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天堂男人2020 | 日韩精品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影院 | 五月六月婷婷国产在线 |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