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春華等: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

[ 作者:楊春華?姚逸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9-25 錄入:曹倩 ]

一、“農村空心化”——一個多義而寬泛的概念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幅提高,農村社會的生產和農民的生活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此同時,農地棄耕、宅基地無序規劃,農村勞動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家庭結構和社區治理功能不全等問題也相伴而生,出現了所謂的“空心化”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引發了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及地理學等眾多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在梳理有關“農村空心化”主題的研究時,研究者發現“農村空心化”概念并非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內部包含著許多不同的維度。即使是同一學科內部,不同研究者在討論“農村空心化”概念和測量“空心化”的程度時,所選用的定義和指標也是千差萬別。

為了避免在概念使用中出現歧義,眾多研究者從不同路徑嘗試對“農村空心化”概念進行了界定。有些研究者采用提出操作定義的方法,在研究之初首先明確地闡明本文中“農村空心化”所指代的現象為何物,進行內容層面的界定。更多的學者往往是綜合既有研究中不同學科對于“農村空心化”主題詞的使用,將其作為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使用。但是,不同學者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提出的操作定義之間,在內涵和外延上難以直接對應。因此,不同學科的研究特性,使得“農村空心化”概念具有多重表象和含義。這一概念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研究中,每一次的出現,“空心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得到豐富的同時,也使得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反而更加模糊化和復雜化了。

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媒體報道中,目前“農村空心化”一詞出現的頻次很高,但是各個領域使用“農村空心化”概念的所指有所不同。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大多具有寬泛、模糊且多維度、多層次的特性,為了避免因概念模糊造成的研究結果的歧義,對社會科學研究中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定,是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聚焦“農村空心化”概念,使用美國學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對“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結構及其內涵和外延進行更為深入地分析。

加里·戈茨在對社會科學中使用的學術概念進行分析時提出了“三層次”的概念框架,即“基本層次”(basic level)“二級層次”(secondary level)和“指標/數據層次”(indicator/data level)。其中,概念的基本層次處于金字塔的頂端,經常出現于理論模型和命題之中,如“農村空心化”就是基本層次的概念。而概念的二級層次是對基本層次的概念給出構成維度,不同維度在構成概念時既可能是基本概念的必要充分條件(即維度之間是“與”的關系),也可能是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關系(即維度之間是“或”的關系)。在概念的二級層次,概念的多維度特征開始顯現。概念的指標/數據層次,又可以稱之為操作化層次,其通過歸類、二分法或是精細的量表展現了概念名下的現象、個人或事件。

為了使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澄清,戈茨還強調在分析概念時需要注意概念的邏輯對立概念,即與概念所指個案(肯定性個案)邏輯上相對的否定性個案構成的概念是什么,戈茨將其稱為概念的“否定性一極”(thenegativepole)。他認為,如果研究中出現“研究設計的目標在于解釋肯定性,而否定性的一極則較為模糊”的傾向時,那么會導致概念的不完整性。由此戈茨指出:“在較好的概念建構中,(肯定性一極和否定性一極的)對比是明顯的、也是系統的”這一主張。例如我們在使用“農村空心化”概念時,經常傾向于定義何種情況是“空心”,何種趨勢是“空心化”,而對于其否定性一極是什么,是“實心”、“實心化”,亦或是“傳統村莊”的問題則較少關注。因此,本文在探析“農村空心化”概念時,首先明確這一概念的含義是什么?其次,關注概念在各維度上的否定性一極的所指是什么,由此層層遞進地全面展現“農村空心化”概念的內在含義。

二、“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結構分析

1.農村聚落的形態“空心”和房屋“空置”

“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第一個維度,是農村地區在地理空間上的“空心化”。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者也使用“空心村”“空殼村”,以及“農村住宅空心化”等概念作為替代。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居民課題組的單德啟和張軍英,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使用“空心村”的概念描述農村土地使用中出現的“村莊內部建設用地閑置的一種聚落空間形態的異化現象。”王成新將“農村住宅空心化”定義為“農民在村外或公路附近建設新房,鄉村建設用地外延內空,農村聚落逐漸空心化,導致很多農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村莊中心衰敗、外圍擴展無序的空心村現象”。在近20年間的研究中,從地理空間維度定義“空心村”的研究一直占據著一席之地。

在一些研究中,“空心村”概念也經常與“農村空心化”作為同義詞使用。例如劉彥隨、劉玉在研究中強調,農村空心化從本質上說是“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由于農村人口非農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建舊’,新建住宅向外圍擴展,導致村莊用地規模擴大、閑置廢棄加劇”的過程。

什么樣的狀態或概念可以作為這種地理空間上的“空心化”“空心村”的否定性一極呢?通過梳理既有文獻,可以總結出兩種不同的“否定性”狀態。首先,“空心化”可以與“實心”的農村聚落形態形成一對“光譜”的兩極。薛力在分析江蘇省農村空心化時,將農村的“空心化”的狀態描述為“原有村莊”從“勻質同構的村莊”狀態向“村莊中心衰敗、外圍擴展無序”狀態變化的過程,點明了“空心化”現象對應的狀態。其次,不同于農村聚落形態的“實心”與“空心”之分,“空心化”的另一個“否定性”狀態是根據鄉村的土地空置率,即所謂“空房率”界定的。例如宇林軍等人在研究中使用“閑置和廢棄宅基地數量占宅基地總數的比重”作為農村空心化的測量指標,并將“0%-5%”“5%-10%”和“10%以上”三個區間來界定“空心化”程度的低中、高水平。可以認為,農村聚落中空置的房屋數量超過一定比例,即便未出現“村莊中心衰敗、外圍擴展無序”的形態特征,也可以稱作“空心村”。因此“空心化”的第二種否定性狀態可以稱為“零空置村”。在這樣的語境下,“空心化”一詞的重點從“核心的空洞化”偏向于強調農村的“空”,而忽略了“空”所指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個語境中的“空心化”,往往展現的是一種無人居住的房屋隨處可見的狀態。

無論農村聚落的“空心”與“實心”,還是農村住房“高空置率”和“低空置率”,都是從地理空間維度上定義的農村“空心化”。但是,這二者的區別并非僅僅是指標選擇層面的“技術問題”,有可能二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概念,即“同形異義詞”。

具體來說,將空心化的否定性一極視為“實心”的研究者,通常將農村空心化問題定性為“宅基地低效利用”。在一些政策文件中,“空心村”一詞也經常表示土地浪費問題。如1999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的通知》中,曾提到“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低,農村居民點建設分散,空心村、閑散地大量存在,人均用地達182平方米,超出國家標準高限32平方米。”12004年浙江省在《浙江省發布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推進中心村和示范村建設。按照‘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縮減自然村’和建設農村新社區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建設。”造成宅基地低效利用問題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制度性因素和經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制度性因素主要是農村原有的村莊規劃和管理水平難以與急速發展的農村住房建設相適應,由此引發的發展中的矛盾。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提高村莊規劃的合理性和規劃水平,強化管理意識,加強管理能效。經濟性因素主要是指“低建筑成本、低移動成本、低土地成本”,會導致村民對宅基地的低效率、不合理使用。

而將“零空置”作為“空心化”否定性一極的研究者,傾向于將農村空心化問題視為農村人口的城鎮/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稟賦條件差的地區相對于其他區域會有更大比例的人口從村莊遷離,從而導致較高的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其背后邏輯為農村居民為了提升居住條件,放棄原有宅基地和住宅,建設新住宅甚至遷移到其他地區或城鎮居住。因此,導致農村住宅“高空置率”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農民和鄉村在規劃宅基地時缺乏理性,而是會隨著城市化發展必然出現的趨勢。

2.農村地區人口的“空心化”與“零流出”

“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第二個維度,是農村地區在人口結構上的“空心化”。一些研究者也使用“農村人口空心化”概念作為替代。周祝平認為,“農村人口空心化是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下降和農村青壯年人口比例下降,農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在學術研究中,將鄉村人口流失現象直接命名為“空心村”或“農村空心化”的研究也屢見不鮮。例如,林孟清將“農村空心化”界定為“農村人才大量流失,不僅使農業,而且還使整個農村地區的工副業、文教科研和衛生部門的人才出現嚴重短缺的現象。”

關于怎樣的狀態是農村地區人口結構“空心化”的否定性一極,從學者為“空心化”概念提出的指標體系中可以窺知一二。陳濤和陳池波提出,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本質是農村人口離開鄉村地區導致的鄉村人口減少的過程,因此可以從勞動力流動的角度建立“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測量指標,即在外居住鄉村戶籍人口占比、外出從業勞動力占比和非農從業勞動力占比,這三個指標數值越大時,說明人口空心化程度越高。王良建等則從城鎮化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角度來衡量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程度。他們從農村人口空心化的定義和內涵出發,選取了衡量農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的四個指標來構建自己的測度體系。這四個指標分別是:流出人口比重、城鎮化率、0-14歲少兒人口比重、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通過使用指標數值并乘以相應權重求和后可得到中國農村人口空心化指數,以指數總體均值的0.75以下、0.75至1之間、1至1.25倍之間以及1.25倍以上為標準劃分為低、中低、中高和高四大類。青年是推動和支持農村地區發展的主力軍,大量青年農業勞動力的流出,無異于掏空了農村發展的核心力量,削弱或者失去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能力,因此將其稱作農村人口的“空心化”也是一種隱喻的表達。此外,也有學者使用“村莊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差占其戶籍人口的百分比”等作為測量“空心化”程度的指標。

由此可見,農村地區人口結構“空心化”的否定性一極可以認為是農村地區農業勞動力“零流出”的狀態。在這樣的語境下,農村人口結構的空心化”問題與地理空間的“空心化”有所不同,更多被視為對農村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的一種挑戰。青年人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活力,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村年輕勞動人口,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主要承擔者,被社會寄予厚望。但是現在,農村中青年勞動人口大量減少,使得農村人口結構嚴重失衡,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發展問題。因此,農村人口的空心化不僅僅是農村自身人才流失的問題,進而會衍生出養老、教育等一系列社會福利負擔,進一步制約當地的發展。

如同農村地區住宅空置率處于較高水平問題一樣,農村人口的空心化問題也通常被視為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變化在農村地區人口層面上的反映,屬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一些學者將土地與人口兩個維度進行結合,構建起衡量農村空心化的指標體系。例如龍花樓、劉彥隨提出,“村莊空心化程度可由村莊的人口密度、常住人口比重、宅基地空置率和廢棄率來綜合衡量,可分為高和低兩個等級。”

3.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空心”和“充實”

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第三個維度,是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空心化”狀態,也有研究使用“農村發展空心化”等概念稱呼這一現象。劉永飛等指出:“農村空心化的最根本原因……是農村產業的缺失,全觀中國的空心化村莊大多是在經濟發展落后,鄉鎮企業缺乏的地區”。此外,徐勇在闡述“鄉村發展的空心化”這一概念時,將其界定為“支撐鄉村可持續發展和文明轉型的資金、技術、知識、人才和需求等資源大量流失,鄉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嚴重匱乏,從而陷入鄉村發展的困境。”盡管農村經濟的“空心化”維度很少單獨出現,它經常與地理空間和人口結構的“空心化”一同作為農村地區空心化的下位指標出現,但是其所依據的理論、命題與地理或人口“空心化”并不相同,所以應作為獨立維度進行考察。

想要明確回答農村地區經濟“空心化”的否定性一極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容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既有研究多是籠統地對農村經濟的空心化或“農村發展空心化”概念進行定義,只有極少數學者嘗試使用具體指標對其進行測量。例如鐘憲章將空殼村的特征總結為“集體資產少、無集體創收渠道甚至拖欠外債、村集體經濟實體少甚至沒有”這三點,但是未列出具體判斷標準。

第二個原因涉及到指標與概念之間僅僅是一種間接的聯系。例如,楊忍、劉彥隨等在構建縣一級農村空心化的測量指標時,將其分為三個維度,即:土地、人口和經濟。其中經濟方面包括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區域經濟結構三個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高、農民人均純收入越高,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越高,則農村空心化程度越高。因為縣一級區域中,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會推動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職業;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則農戶外擴建房的意愿和能力增強,導致農村外拓蔓延占地;非農產業發展越快則農民非農就業越多,農村要素非農化轉移越顯著,這些都會加快的農村空心化。19這三個指標自身都不反映農村經濟的空心化程度,而是可能會導致地理空間或人口空心化的因素之一。因此,農村地區在經濟“空心化”的否定性一極并沒有空間和人口的空心化那樣明確,只能相對模糊地總結為農村經濟的“充實化”。

農村經濟空心化的視角,主要是將“空心化”的原因,歸結為農村地區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落后。因此,實現農村經濟的“充實化”,需要在以下兩個層面進行大力改革和發展。第一,依靠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形成生產形式、生產規模及生產服務的一條龍服務體系,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達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第二,追求農業生產高效化的同時,還應實現農業產業化對農村地區發展的推動作用。這要求農村政府不僅需要大力扶持和拓寬當地農民的創業渠道,還要順應當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高漲的大趨勢,創建良好的就業環境,創立有效的創業激勵機制,在各個方面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創業意愿。

然而,農村經濟的“空心化”,也會與地理空間的“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相互作用,兩者互為影響。因為經濟發展具有聚焦人口的作用,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有效改善農村空心化狀況的有效路徑。但是,人口的減少,人才的流失,會制約經濟的發展。鄉村經濟的振興,需要提供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吸引人才的到來,才能保障和促使農村經濟長期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經歷過城市生活體驗的返鄉農民工的力量不容小覷,他們是未來鄉村振興發展的有利擔當者。因此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中,需要將農民工的返鄉創業納入其中,兩者的有效結合,可以推動鄉村經濟的高速發展。

4.小結

農村空心化概念,包含有地理空間“空心化”人口結構“空心化”和經濟資源“空心化”三個維度,本節結合這三個維度所對應的指標/數據層級概念,對農村空心化的概念結構進行了深入分析。農村空心化的概念結構中各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楊春華等: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圖1)

本節的闡述,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農村的地理空間“空心化”維度下的兩組二級概念“空心化”和“實心化”(農村空心化A)、“空心化”和“零空置”(農村空心化B)所依存的理論命題并不相同,因此應當視作兩個有所關聯但是本質不同的概念。第二,審視“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結構,農村的地理空間“空心化”維度下二級概念“空心化”和“零空置”,農村的人口結構“空心化”維度下的二級概念“空心化”與“零流出”,以及農村的經濟發展“空心化”維度下的二級概念“空心化”與“充實化”三組二級概念,彼此獨立存在的同時也相互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認為彼此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關系,即農村住宅的“高空置率”農村人口的“高流出率”和農村產業的“嚴重空虛”中任意一個現象都可以稱作“農村空心化”,而且任意一個維度的空心化在下一個時點極有可能引發其他維度的空心化的產生。

三、“農村空心化”所衍生的其他“空心化”現象

1.農村“空心化”的衍生——農村社會的“衰落”

關于“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研究中存在一種被稱為“綜合性”的視角,即不僅從地理空間、人口移動和經濟發展三個角度定義農村的“空心”現象,同時關注農村社會結構、政治生態等方面的“空心化”狀況。但是,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的“空心化”并不適合與“農村空心化”既有的三個維度并列,單獨作為“農村空心化”概念的構成部分。

農村社會的“空心化”主要表現為青壯年外出使家庭組織結構不完整,鄰里組織也相應地聯系松散,村莊集體組織空心化運轉。陳家喜、劉王裔使用“服務空心化”概括這一現象,指出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導致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問題日趨嚴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及安全亟待加強。

農村社會的“空心化”依存于既有的三個維度,特別是由農村人口的空心化衍生的問題。例如,劉祖云、武小龍將空心村界定為“在工業化、城市化及社會轉型的發展背景下,由于農業經濟和就業結構的轉變以及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大量轉移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進而引起農村人才、農村產業、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種變異現象”。姜紹靜、羅泮也指出,空心村的“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種空間形態,而是土地、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等各要素偏離和諧運行軌道的結果,是農村多要素空心的綜合,是農村社會生態失衡的體現”。

農村社會的“衰落”問題長期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劉洋在回答記者問時,曾對“空心村”的概念作出過具體解釋,他說:“當前所講的‘空心村’,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外在景觀層面的‘空心’,即村莊用地外擴內空、農村住宅人走屋空的現象,這主要牽涉到農村的土地利用、住宅規劃等問題。第二是內在資源層面的‘空心’,即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等流動到城市,由此造成了農村資源匱乏、農業生產蕭條、公共事業衰敗等景象。這兩個層面是相互聯系的,但內在資源的‘空心’影響更為深遠”。由此可見,農村社會的“空心化”雖然是農村住宅空置、人口流出、產業空虛所引發的,但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可輕視,需要得到積極且有效地治理。

2.農村“空心化”的衍生——農村政治的“解體”

許多研究者也觀察到空心化現象對農村的政治生態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已經威脅到基層政治組織正常運行。張永華等將空殼村界定為“那些經濟出現衰落、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村民道德意識退化、基層政府權威盡失、普遍具有外遷心理、正在走向消亡的村莊”。

在發生原因上,農村基層政治的“空心化”甚至“解體”也是因農村人口、資源流出所衍生的社會問題。農村空心化是農村人口產業化和城鎮化的共同作用下流向城市,致使農村地區的經濟生產、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民主建設發生衰落化,其至退化的社會現象。特別是大量農村中青年村民外出導致了農村地區人才匱乏、缺乏民眾監督,進而衍生出選舉參與率低、干部素質不足、監督流于形式等基層治理難題。總之,農村政治的“空心化”問題也可以視為農村人口的空心化所衍生出的現象。

四、作為復合概念的“農村空心化”

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受到媒體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結構和層次進行了詳細分析,分析結果可以總結為圖2。

楊春華等:何謂“農村空心化”:一個結構化的概念分析視角(圖2)

如圖2所示,構成“農村空心化”概念的二級層次概念,可以總結為“地理空間空心化”“人口結構空心化”“經濟資源空心化”三個層面。二級層次的三個維度都會相對獨立地存在,而且三個維度中任意一個維度都可能引發其他兩個維度的變化,因此可以認為這三個維度之間是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關系,即三個維度之間是“或”的關系,簡而言之,某一案例符合任意一個維度就可以稱作“農村空心化”。雖然在一些農村空心化的研究中,農村地區在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上的衰落也經常被視作“農村空心化”的一個維度。但是通過本文分析發現,二者僅僅是農村人口結構空心化的衍生現象,而非是直接構成“農村空心化”的層次概念。

關于農村空心化概念的指標/數據層次,研究者在既有研究中已經總結出一些極具可操作性的指標,可以用來測定農村地區“空心化”的程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這些指標才能夠代表農村空心化的具體表現,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通過不同地區的具體個案繼續探索和完善農村空心化的指標。同時,農村空心化概念的諸項指標在邏輯上存在否定性一極,其二級層次的否定性一極可以總結為“零空置”“零流出”和“經濟充實化”三個維度。

本文通過分析和歸納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行政管理等諸多學科領域對于“農村空心化”概念的使用,將從前被認為“模糊”“多義”的“農村空心化”的概念結構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明確化了。而且,本文在分析中也避免了用所謂“綜合性”視角歸納“農村空心化”概念的研究路徑容易導致的含義“泛化”的問題,厘清了農村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的所謂“空心化”現象與空心化的主要維度之間的邏輯關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僅為明確“農村空心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一個理解框架,今后需要通過對更多案例進行分析,來不斷探索和完善二級層次和指標/數據層次指標。總之,“農村空心化”概念,是一個包含多層含義的復合概念,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將會發生新的變化,會促使我們不斷地加深對這一概念的認識。


(楊春華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姚逸葦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講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濟》2021年第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亚洲欧美日韩αv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五月花在线观看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