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必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定位

[ 作者:羅必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01-09 錄入:曹倩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人口規模巨大決定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調與核心,必須是優先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由此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國情

必須深刻認識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國情。一方面,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人口規模既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優勢,也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了嚴峻約束。因此,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6.5億噸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0%,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6:1。但必須承認,在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我國農業現代化也面臨著突出的矛盾和挑戰。

一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是長期以來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比第二次調查減少1.13億畝;在耕地減少的同時,人口規模卻從2000年的12.67億人增至2021年的14.13億人。人均耕地面積分別由前兩次國土調查的1.59畝/人和1.52畝/人,降至第三次調查的1.36畝/人,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二是經營格局分散。大國小農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格局。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經營土地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占家庭承包戶總數的比例從1996年的76%增至2018年的85.2%。土地的均田分配與農戶的分戶經營,不僅造成戶均耕地面積狹小,而且造成地塊細碎分散,從而構成了改善農業生產率的重要約束。

三是生態壓力增大。單極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努力,已造成相對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表現為水體富營養化、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劇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增加。2019年我國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仍然高達5403.59萬噸,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達到139.17萬噸和240.77萬噸,遠高于世界平均使用強度。中國農業的綠色化任重道遠。

四是內外循環不暢。內循環不通暢突出表現為城鄉要素流動受限。城市的極化效應強于涓流效應,要素流動主要表現為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尤其是勞動力非農轉移造成農業人力資本的流失,構成對農業引入新要素和新技術的重要制約。外循環不通暢突出表現為國際農產品自由貿易受阻。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公共安全事件頻發等因素影響,各國對農產品進出口的管制趨緊。增強農業發展韌性,激活農村產業動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做出進一步努力。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規定

中國是農業大國,更是人口大國,面對氣候尤其是國際政治環境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目標應該是要提升安全保障力、資源控制力和國際競爭力,以謀求國家安全的“風險最小化”與“安全最大化”。由此,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有其特定的本質規定與要求。主要包括:

1.可保障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式現代化,首要目標必然是“糧食安全”,要切實貫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是堅守數量保障。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在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土地生產率。二是提升質量保障。優化調整食物品種結構,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多樣化與高級化轉型,加強糧食安全基礎上的食物安全與營養安全。三是拓寬食物來源。要樹立大資源觀,從耕地資源延伸到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不斷拓展食物安全空間,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和支撐夯牢夯實。

2.可持續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來保障農業發展的穩定性。首先是維護耕地資源的可持續性。防治耕地退化,降低耕地開發利用強度,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范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等分類管理、治理修復和安全利用。其次是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控制地下水漏斗區、地表水過度利用區用水總量。推廣工程性節水技術、智能節水灌溉技術與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性。最后是維護氣候資源(包括太陽輻射、溫度和降水等)的可持續性。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然造成溫室效應并引發氣候條件的顯著變化,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應該列入重要議程。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積極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推進農業的綠色化與高質量發展,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可動員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大力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強化對各類主體種糧的組織動員與行為激勵。首先,在相當長時期內,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與農業經營的重要組織形式。小農戶具有糧食生產的自發性和能動性優勢,是國家糧食安全可動員的重要組織資源。應不斷改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將小農戶卷入農業分工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之中。其次,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農村基本制度不動搖的基礎上,進一步釋放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效應,既要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與集中形成的土地規模經營,又要發展社會化服務與托管形成的服務規模經營,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促進農業增產提質增效。三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大食物觀動員多元的農業資源稟賦,保障農業產業安全的主動權。要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與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增加從業者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業競爭力。四是調動“藏糧于民”的積極性,在增強國家、地方與企業糧食儲備能力的同時,動員廣大城鄉居民的儲糧行動能力,構建最廣泛的糧食安全保障網絡。

4.可防范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能夠有效抵抗內外風險,增強農業產業韌性,夯實農業安全的總根基。長期以來,強大的糧食生產、儲備、農產品保障能力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底氣。但是傳統農業風險和新的公共安全風險疊加形成的不確定性,對糧食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強化我國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可防范性。一是防范傳統風險。不斷提升農業的生態保障能力、技術保障能力、市場保障能力與制度保障能力,以應對各類傳統風險。二是防范國際市場沖擊。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同時,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調整優化農產品貿易方式和貿易格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策略。構建穩固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全球農業貿易投資與市場監測體系,善用金融、期貨、保險、信托等手段化解國際政治與貿易風險的傳導與沖擊。三是增強產業韌性。盯緊抓實糧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深度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平臺作用,拓展和深化農業雙邊和多邊合作。加快培育全球性農業食品企業,打造海外食物供應鏈,提高關鍵物流結點調控能力,增強我國農產品全球供應鏈韌性。

5.可拓展性——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拓展農業多元價值功能與增收空間,促進農民走向共同富裕。在傳統經濟學框架中,農業的功能被局限于產品、市場、要素和外匯等經濟貢獻,忽視了農業所隱含的多重功能。一是生態功能,農業在水土保持、氣候調節、固碳減排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方面具有多重價值;二是人文功能,中國農耕文明所秉承的“順天應時、約取節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生存智慧和生態哲學具有突出的時代價值;三是康養功能,農業的田園風光和村落的人文景觀,有著不可估量的開發價值與潛在收益;四是社會功能,農業是農戶生計可持續的根本保障,也是維系農村社會安全穩定的壓艙石。因此,農業現代化應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的生態、人文、康養和社會功能,由此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功能性收入與生態資產的財產性收入,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促進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三、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路徑

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并非是獨立事件,它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必須跳出鄉村來謀劃鄉村振興,必須跳出農業來謀劃農業現代化。因此,尋求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重點在于三個方面,即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加快農業分工和專業化,促進要素利用效率提升;健全完善農業支持政策,促進農民增收并走向共同富裕。

1.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重心在于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必須推進縣域城鎮化,發展縣域經濟、做大做優縣城、打造小城鎮產業集群,形成縣城、鄉鎮與村莊的聯動,促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的交叉融合。其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農村城鎮化尤為必要。一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增進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二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寬農民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三是通過吸納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緩解人地矛盾,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與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2.加快農業分工和專業化,重心在于促進農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農業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要素采納的前提性條件。鼓勵農地流轉、連片種植、規模飼養,改善資源配置效率與規模經濟性;促進農業的“代耕”“代管”與“代營”,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迂回經濟與分工經濟;推廣標準化生產,發揮農業機械裝備的作業能力和專業化的服務效率,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促進農業增產提質增效。重點在于:一是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功能;二是促進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推動農業服務鏈條的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三是構建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環節的全方位綜合服務交易平臺,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

3.健全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重心在于促進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分享發展成果。一方面是通過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強化農業政策支持力度。要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強化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設施政策支持、以農機為重點的農業裝備政策支持、以外包托管為重點的農業服務政策支持、以黨政同責為重點的制度保障支撐,健全完善農民種糧有收益和地方抓糧不吃虧的利益補償機制。另一方面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全面貫徹以農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廣大農民謀利益、謀幸福。要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鄉村產權體系,支持引導農民盤活農業農村資源與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廣辟創業就業空間,不斷增加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要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健全完善農民收入支持和生活保障政策體系,確保最大多數農民全面參與現代化進程、充分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調動鄉村各類社會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健全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全面拓展鄉村治理內容、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片高清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国产精品 | 亚洲有码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