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為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指明了方向。
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目標中明確提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不僅涵蓋農村住房、水、電、路、氣、教育及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基本生活條件改善,還包括垃圾和污水處理、流域治理、廁改、面源污染治理等村莊環境整治,以及鄉村旅游和文化娛樂等宜居鄉村建設等方面,更是自然、社會和人文的綜合整治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直接關系到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地區承擔著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的功能,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村。農業農村發展含“綠”量,決定美麗鄉村建設的含“金”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美麗鄉村建設重要抓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當前推進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盼,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是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發力改善人居環境,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基本公共服務事項,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路徑,也是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實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僅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更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力量,對于農村的制度能力和治理體系都是一種考驗。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過程,也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過程,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環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未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著力點
目前,各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工作進展不平衡。發達地區由于基礎條件好,人居環境整治水平較高。部分脫貧縣受益于脫貧攻堅政策,人居環境基礎設施也有明顯提升。但在其他地區,人居環境整治進度還較為遲緩。二是技術支撐不足。目前相關科技研發基礎仍較薄弱,設施設備、建設驗收、運行維護、監測評估、管理服務等標準體系尚未健全。三是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部分地區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內容監測不嚴格,相關責任人落實不到位,整治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獎懲制度不明晰,尚未建立起科學高效的監測網絡。四是長效機制不夠完善。部分地方對落實資金投入、運營管護、督促檢查等缺乏重視,存在重數量輕質量和長效機制缺失等問題。五是農民參與尚不充分。部分地區群眾還未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沒有形成主動建設維護、投資投勞、參與監督的責任意識和行動自覺。六是社會動員機制缺乏。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各級黨政部門是實施社會動員的主體,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略顯不足,社會動員被“運動式治理”替代。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整治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和水平相適應,也要同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一是農村廁所改建要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差異性,遵循實事求是、群眾樂于接受的原則,根據不同村落和村民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改建模式,重點推動中西部地區農村戶廁改造。二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分區分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三是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利用路徑。
全面強化技術支撐。一是加大科技研發聯合攻關、示范推廣應用的力度,鼓勵支持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加快推出適合不同地區的衛生廁所、生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技術及產品,加強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二是積極開展試點試驗,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技術服務,指導地方科學選擇技術模式。三是加快建立農村人居環境相關領域設施設備建設驗收、運行維護、監測、評估、管理服務等技術標準體系,強化全程質量管控。
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通過建立、執行相關制度規范強化監督與指導,有利于進一步實現社會監督常態化,提升環境治理效能。一是完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組建由村干部、黨員、網格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持續開展人居環境監督檢查。二是健全規范機制。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規范作用,將環境整治、日常維護、環境衛生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范疇,將環境整治工作化為村民義務的同時,明確違反村規民約的懲罰方式,以形成外在約束力。三是建立監督獎懲措施,構建環境治理積分機制,通過“隨手拍”“紅黑榜”等活動,常態化檢查評比、樹立標桿典型,實現“人人監督人居環境”的良好氛圍,激發村民有效參與的內生動力。四是適時啟動問責機制。應基于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不同角色的定位與分工,對于各方權責范圍,以規范化的制度形式予以明確,若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適時啟動問責機制,推動問題及時整改。
逐步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建管用并重,著力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政策制度和推進機制,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是根據村莊人口、產業、功能等科學規劃布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設備,加強日常保潔維護,建立健全市縣責任主體、鎮村管理主體、農民受益主體的“三位一體”管護責任體系。二是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探索公司專業化運營管護方式,在村集體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探討建立村級運營管護組織。三是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逐步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
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讓農民成為主要參與者,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提升整治效果的精準性。一是在鄉村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教育,通過張貼宣傳牌、舉辦科普講座以及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形式地進行宣傳引導,提升農戶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正確認識。二是動員村民積極參加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深入開展“美麗庭院評選”“積分兌換”等活動,提高村民維護村莊環境衛生的主人翁意識。三是發動村民參與整治決策,讓有能力、有資格的農民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執行者和監督者。
深化探索社會動員機制。建立“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共享”的組織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建立相關制度。一是突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效能。不斷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責任意識,加強統籌協調,充分調動各類資源,引領動員農民參與環境整治提升,形成聯動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村民、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在調動社會資源和整合社會力量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參與人居環境相關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三是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合力。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農村中能人群體和新鄉賢的帶動作用,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合力,形成規范有序的集體行動。
(作者單位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