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臨武縣南強鎮為例
今年以來,臨武縣為省旅游發展大會臨武會場暨臨武縣第四屆寶玉石文化旅游節順利召開,采取了強化法治宣傳、強化城區綜合整治、強化道路交通整治、強化社會風險排查等措施,營造了良好的治安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臨武縣仍約有120余萬平方米的危舊住房,閑置了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要更好助力旅發大會、唱響美麗郴州、建設美麗臨武,必須推進臨武城鄉風貌整治,處理危舊住房,建設更為凈美、精美、秀美、和美的生態臨武。
一、大量成片危、舊住房的成因
臨武縣存在大量成片危舊住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村莊規劃滯后。臨武縣屬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河流沖積了小范圍的平地,千百年來,先輩擇水而居,形成了湘南特色的聚集性村莊。村莊規劃根據當時生產、生活、自然條件的影響,建筑層數一般不超過兩層,巷道滿足當時一般自然采光和人、畜通行。村莊內部巷道窄,交通不便,清運建筑垃圾、建筑材料運到宅基地都需要人工。如果拆舊房建新房,此項費用大概需3-4萬元,且村內環境衛生差,村民不愿拆舊房建新房。建房紛紛向交通方便的地方(進村道路兩側、環村路旁、臨近村莊的機耕道旁等)建房。
第二,舊屋廢棄閑置。隨著經濟的發展,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到發達地區就業,相當一部分村里除了幾個村干部基本上只有老人孩子或少數婦女留守村內。受交通條件、衛生環境的影響,原先的建成區一般只有幾個孤寡老人居住。大量的廢棄或閑置房屋,其設計老舊且年代久遠,損壞程度嚴重,無法供村民繼續居住,形成大量成片危、舊住房。
第三,重新規劃實施困難。千百年來,村民的房屋(宅基地)大都是祖傳或自己取得,對房屋(宅基地)感情深厚根植于血液中。尤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民個人意識增強,村級組織缺乏管理措施,難以有效重新規劃村莊建房。
二、風貌提質的必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生態宜居是提高鄉村發展質量的重要保證。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都有必要妥善處理危舊住房。
第一,改善村容村貌的需要。人們普遍都想居住在道路寬敞、環境整潔的地方。通過近段時間到鄉鎮走訪,村民都有改善居住環境的意愿,表示會大力支持拆危拆舊、重新規劃村民建房工作。
第二,嚴守耕地紅線的需要。一邊是危房、舊房、雜房閑置了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一邊是村民新建住房又大量占用村莊周邊耕作條件方便,土壤肥沃的耕地,嚴重影響臨武縣耕地保護目標。目前,我國耕地數量控制在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任務內,但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保護耕地就是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嚴格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我們應該通過拆危拆舊來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來改善居住環境,達到村民建房不占或少占耕地耕地保護的目標。
第三,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各級干部、尤其是村干部一定要以拆危拆舊、重新規劃村民建房工作為契機,尋求有效治理鄉村的方法,促進鄉風文明,營造生態宜居環境。
三、南強鎮工作開展現狀
第一,鎖定目標、持續推進。南強鎮堅決落實省市縣“辦會興城”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召開工作動員會,專題研究部署,以“自拆為主,強拆為輔”打好拆違控違組合拳,并實行“鎮干部+村黨員+群眾”互助模式,村委會干部和村支部黨員帶頭,主動從自家廢棄老房子拆起,逐步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截至2023年5月,南強鎮已拆除違建房、危房、舊房、雜房、空心房768棟(間)、殘垣斷壁100處,拆除總面積達37436平方米。
第二,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南強鎮堅持每個村“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張圖”的部署思路。各村成立危舊房拆除“專班”,制定符合本村實情的拆除“方案”,明確拆危拆舊工作任務、時間和先后批次。例如古山村在施工之前,理事會成員必須提前上門做好工作,并同時做到一戶一照一量,戶主本人簽字,才可以拆除。周家村對拆除的危房、舊房,能夠住的按每平方米100元(樓房是水泥樓板的按實際層數算),倒塌的為每平方米60元進行補助。拆除危、舊房屋均以房屋入股形式進行投資,拆除地基由村委統一規劃、統一拍賣。補償款按拍賣款根據實際平方補償到戶。
第三,統籌規劃,打造亮點。以爭創“美麗鄉村蝶變”為目標,南強鎮開展多輪實地考察調研,深入謀劃風貌樣板區建設計劃。注重里子與面子相結合,突出特色亮點,避免“千村一面”。例如龍水村積極引導群眾就地取材、自發用竹籬笆裝扮美麗家園的同時,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籬笆加工產業,用竹籬笆作為隔離圍欄,既提升了鄉村“顏值”,還可以為村民打造一條致富路子,可謂一舉兩得。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第一,資金缺口大。群眾缺乏資金,村內危舊房的拆除力度不夠。資金主要靠各村自籌,導致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問題,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二,群眾思想認識不夠到位。群眾參與城鄉風貌提升工作意識不強,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第三,各村基礎設施較薄弱。各村前幾年缺少統一布局和規劃,沒有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也沒有考慮到城鄉風貌規劃對于生產生活的影響,造成村莊規劃單一,缺乏特色建房用地協調難度大,房屋較零亂。
五、相關的對策措施
為了加快推進臨武縣老舊小區改造提質,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促進城市的美化和發展,建議: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等渠道,爭取更多的項目支持和補助資金。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提質,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引入專業化的物業公司、建筑公司、金融機構等社會力量,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第二,堅持居民主體和自愿原則。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需求,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座談會、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廣泛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居民的關切和訴求。要在改造過程中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協調,做好施工時間安排、安置補償、施工安全、環境保護等工作,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第三,突出重點和特色,提升品質和效益。要注重提升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水電氣暖路網等管線設施的更新改造,增設電梯、垃圾分類設施、養老服務設施、智能化管理系統等配套設施。要充分挖掘老舊小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地域特色,結合臨武縣“四城同建”、“文明城市創建”、“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等工作要求,打造具有臨武特色的美麗宜居小區。
第四,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保障改造成果。要建立健全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工作各項機制,明確各部門各單位各崗位的職責分工和工作任務,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強對改造項目的監督管理和質量把關,,強化對改造后小區的后續管理和維護保養,建立健全小區自治組織和規章制度,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
(作者唐波系湖南省臨武縣南強鎮副鎮長;李若君系湖南省臨武縣委黨校科研室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