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沒有條件照搬照學
全球范圍內有兩類農業。第一類叫傳統國家農業,包括亞洲、中東、西歐等地,它的特點是農業較早開始發育。農業一旦發展起來,過去僅依靠漁獵和采集的不穩定生活就結束了。人們定居下來,生產發展,生活安定,人口增長速度就快。人口繁衍的歷史長,人口就多。所以傳統國家農業的基本特點就是人多地少。
第二類叫新大陸國家農業,包括南北美洲、澳洲等地,主要是歐洲大批移民,驅逐殺戮土著居民,從而侵占土地。所以這些國家有條件搞大規模的農業。有些人認為這些國家的農業才是現代化農業,但我們不具備新大陸國家發展農業的條件,不能忘了自身的國情盲目去學。
歐洲國家從17世紀開始,不斷向新大陸國家移民,歐洲的人口基數就減少,再加上工業化、城鎮化較早,農民進城也比較早,所以歐洲農業也具有一定規模。
我們國家沒有實行過對外大規模移民,工業化又相對滯后,只能從現在開始,慢慢地堅持,不斷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逐步轉移農業人口。但即便如此,我們可能永遠也達不到新大陸國家農業的那種規模。“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我國的基本情況,我們沒有條件對別人的東西照搬照學。
二、集體經濟組織難以勝任統一經營
中央的政策非常明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能變,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從兩權分置到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可以流動、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但我們發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5億畝后,近3-4年基本沒再增長。一方面,外部經濟形勢變化,使有些農民覺得土地經營權在自己手里更加牢靠;另一方面,地租越來越高,超過了經營者可接受的范圍。
而與此同時,農業技術的現代化步伐并沒有停下來,仍然走得很快。原因就是除了土地流轉這種規模經營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正在蓬勃發展。農業農村部有關調查也顯示,幾種經營方式中,社會化服務的效益最好。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戶既不用買機器,也不用付地租,只需要購買現代化農機裝備的服務,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收益也提高了。
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耕地經營規模和機械作業規模不匹配的問題。真正的機械化作業至少得有三五千畝的規模,在我國農村承包地細碎化的現實情況下,僅靠流轉實現規模經營難度很大,社會化服務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對象并不局限于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的主體同樣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
關于誰來承擔規模經營之責,其實早有過討論。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兩個轉變”的概念,即“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當時在文件征求意見階段,曾有人就提出,統一經營應該由集體經濟組織來進行。集體經濟組織能“統”當然更好,但事實是,統一經營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規模,多數集體經濟組織現階段還難以勝任。
而要借助社會力量,就有個整合和規劃的問題。農機更新應該有條件,一定地域范圍內配置多少動力,要做到心中有數。應該認真研究規劃,做好生產力布局,包括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裝備的區域布局。可以參考美國、日本“配額制”的做法,避免出現農業機械過剩和無序競爭。
三、糧食不是“夠不夠吃”問題而是“吃誰的”問題
我們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但現在認識上有不同的聲音,在口糧肯定夠的情況下這么強調糧食安全,是不是有點杞人憂天?
我們現在口糧是夠了,但油不夠、糖不夠、肉不夠、奶不夠,這是明擺的事實。我們每年還需要進口1.5億噸糧食(含大豆),主要用于油和飼料,這兩塊的缺口比較大。所以,我國的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從國際市場上來看,不是“夠不夠吃”的問題,“吃誰的”才是基本問題。新大陸國家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有極強的競爭力,傳統國家再努力都競爭不過。新大陸國家要求你開放市場,要把它的農產品賣給你,而傳統國家又必須守住,保護自己的農業。由此引發了關于農業補貼政策、市場開放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博弈。這種矛盾雖然不像地緣政治矛盾那么尖銳,但卻是一個長期過程。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擴種大豆,但增產的大豆賣不出去,是什么原因?大豆有兩類用途,一是食用大豆,拿來磨豆漿、做豆腐、釀醬油;二是油用大豆,解決食用植物油問題。我們的食用大豆過去已經實現產需平衡,如果擴種的是食用大豆而不是高油大豆,就會導致“賣難”。中央要求擴種大豆,主要是為了增加食用植物油的自給,那就需要有針對性地種高油大豆,不能隨便種。
作者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