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鄉村振興,一定要和共同富裕結合起來談——這兩個都是最近中央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大政方針。中國為什么在這樣的節骨眼上提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我個人覺得,是因為中國已經走過了溫飽、小康階段,現在面臨的是結構性不平衡的問題——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最大的挑戰,仍然是縮小城鄉差距。
想靠農業支撐農民增收,基本沒可能
中國的城鄉差距到底有多大?如果從收入的角度來看,至今城市的人均收入仍然是鄉村的將近3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收入差距,在全世界都非常少有。但是,城鄉差距不僅僅是在收入方面,如果看一下社保、公共品的提供,城鄉差距也非常大。我們在城市里覺得自然而然的那些公共品,在農村都是非常稀缺的。
還要看到,城鄉的教育差距也非常非常大——全國的大學粗入學率已經達到55%,且仍然在增長,但在農村地區,恐怕這個數字要低得多。現在講中考分流,其實在城市里分流的學生并不多,主要的分流是在農村地區。這意味著農村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至少40%,今后是沒辦法上大學或者上大學的機會很少,我們都期望他今后去做工人,這個差距會延續下去,而且會越拉越大。
鄉村振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會看的更透徹一些。提到鄉村振興,一般立馬就想到,要把農業搞上去,好像不把農業搞上去,鄉村就無法振興。另一方面,我們總覺得,農業是基礎,要多生產糧食,所以鄉村振興第一任務就是把農業搞上去。但作為一個發展經濟學家,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沒有一個國家(除非是土地極其豐富的國家)能夠靠農業支撐鄉村的發展。即使像美國那樣——土地非常非常多,農場非常非常大,美國的農民收入仍然趕不上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還是非常非常大。
中國農村,一個農場的規模大概是8~10畝地,根本不可能支撐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單靠這8~10畝地,恐怕永遠趕不上城市的收入。事實上,至少在2015年以前,農民平均收入的超過一半以上來自非農;到今天,我估計絕大多數地方農民80%以上收入來自非農。
農業占國民經濟收入的份額下降,這是一個鐵的規律。中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降到8%以下,仍然在下降,發達國家可能只有2~3%這樣的水平。所以,想靠農業支撐我們30~40%人口的收入增長,基本上是沒有可能性的。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振興鄉村?其實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增加非農就業、增加比較高質量的非農就業。
如果大家去農村看一看,或者農村有親戚,你問問他們的就業,很多都是很低質量的零星就業,特別是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這大概是一個常態。所謂較高質量的就業,就是比較穩定的拿工資的就業,可以比較有保障的風雨無阻地就業。
以縣城為核心的工業化
如果關注“十四五”規劃會發現,對城市化有了新的定義。以前我們說城市化,不用“城市化”,而是用“城鎮化”,別看這一字之差,差距非常大——“城市化”意味著政策上承認了大城市、大城市區域的合理性,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我估計,未來全國人口恐怕會集中到少數的城市化區域——以國家公布的9個所謂的“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組成的7個城市化區域,這是一個大趨勢。
但是,我國城市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過去,是跳躍式的城市化——中西部農村人口直接轉移到一二線城市,做流水線上的工人;但從2014年開始,這種趨勢發生了改變,這樣的人口流動基本上停下來了。過去一段時間,還有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城市化模式會做一個非常大的調整——城市化不再是跳躍式,而是梯度式。一方面,人口繼續向這些大城市區域集中;但另一方面,農村人口恐怕更多的要就地城市化。所以“十四五”規劃提出,縣域經濟大有所為。
怎么發展縣域經濟?
以前我們發展縣域經濟,是村村冒煙、搞鄉鎮企業,這個貢獻很大,但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一定是發展以縣城為核心的工業化。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縣城里開始發展工業、發展第三產業,縣城的規模越來越大,一部分農村居民轉移、住到縣城,還有一部分人留在鄉村,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在縣城——因為現在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很多農村居民也有了小轎車,當然摩托車早就普及了;還有一些人在村里有房子,在縣城里也有房子,我想這都可能發生。
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去工業化的階段——無論從就業來看還是從增加值來看,工業占比都在下降。所以,“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把工業增加值大體上穩定在占GDP的28%左右。其實這是非常難實現的一個目標。因為工業的技術進步很快,勞動力的相對價格上升,就擠出勞動力,勞動力就到了服務業。
總體而言,我國的工業化高峰已經過去,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的鄉村地區、縣域那一級沒有工業化的可能性。我們老說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但我看過一些數據發現,至少是在過去十幾年間,主要的南北差距就差在北方的去工業化速度遠遠高于南方地區。原來北方工業占比高于南方,現在北方的工業占比低于南方。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南方也在去工業化,我估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南方的縣域經濟發達、南方很多縣在工業化——我們在沿海地區看不到的產業,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的南方縣城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我老家是江西一個各方面非常平均的縣,在過去十幾年間,縣城發展飛速,主要是因為沿海轉進去的兩個產業:一個是箱包,一個是燈具。那個縣從2010年開始工業化,而且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我們總覺得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從中國消失,實際上不是這樣,在中西部農村地區大有可為,而且這就是農村居民一個比較高質量的工作??赡艹抢锶硕伎床簧线@樣的工作,但試想農村地區40多歲的婦女,很大一部分都當奶奶了,且沒有工作,如果農村有工廠,她就可以進廠了,一個月賺五六千塊錢,這在農村地區是非常高的收入,對提升她家庭地位也極其有好處。
所以,不要一聽高質量發展,就好像要把所有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全部轉出去,如果中國還能夠有這樣的空間,為什么不讓這樣的產業留在我們這里?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要為農村居民提供非農就業機會,這樣的非農就業機會質量,遠遠高于他們在農業里的就業;只有我們把鄉村經濟、特別是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域經濟搞上去了,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