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華的署名文章《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傳統農業跨越發展》。以下為全文內容:
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史,農業文化底蘊深厚。但整體來看,農業產業國際競爭力還需提升,在一些領域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
如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要讓科技創新與農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傳統農業跨越發展。要重點聚焦生物種業創新,把現代前沿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裝備等新技術新裝備融入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中。在吸取傳統農業技藝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技術與裝備,實現農業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提升我國主要農產品品質水平和國際市場成本競爭力。
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總體而言,我國農業企業整體實力還不強,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還不多、規模相對偏小,自主科技創新實力還不強。在以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過程中,以企業牽頭的項目在完成質量不高的項目中占比較高,對產業發展的實際推進作用不明顯。因此,需要政府、行業集聚資源,重點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主動與龍頭企業聯合,共同組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團隊,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共同承擔國家科技創新計劃,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就是要讓創新成果服務于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因此,要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創新成果服務于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既要高度重視生物科技和農業產業領域的基礎前沿理論技術創新,更要把理論與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到農業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中。尤其要注意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行業不平衡、產業環節不平衡、企業不平衡等現實問題。為此,要加強全產業鏈上不同層級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整體綜合實力。
劉仲華院士簡介
劉仲華,男,漢族,1965年3月生,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清華大學分析化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湖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任浙江大學求是學者講座教授、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家食藥同源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等。
主要從事茶葉加工理論與技術、茶葉深加工與資源利用、茶與健康及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創新了黑茶加工理論技術體系,強力推進我國黑茶產業跨越式發展;創新了茶葉深加工技術體系,有效推進我國茶資源高效利用與深加工產業領先國際同行;揭示了茶葉延緩衰老與調節脂質代謝生物活性的分子機制,有效驅動茶葉的健康消費;創新了植物功能成分綠色高效分離純化與利用技術體系,有效支撐我國特色植物資源高值化利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創新爭先獎、中華農業英才獎,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及湖南省十大創新獎。獲發明專利授權70多件,發表學術論文450多篇,其中SCI論文160多篇。
(作者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鄉村發現轉自:《光明日報》2024年8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