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第一次將“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作為二0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寫入黨的正式文件,明確提出“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新的重大部署,是我國鄉村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是指明了新時代我國鄉村現代化的方向。
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的美麗宜居鄉村在內涵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的二十大提出“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部署是我國鄉村建設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理論升華,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具體體現。
首先,體現了我們黨在鄉村建設中,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鄉村建設的實際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全面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題。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我們黨站在國家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面向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突出問題,提出的新的重要部署,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
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包括任務統籌、空間統籌、時間統籌三個方面。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在這三個統籌上做了系統部署。一是任務上的統籌。即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任務。從之前的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硬件設施建設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軟環境轉變。協調推進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居住條件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重點在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上布局,不斷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齊短板。二是空間上的統籌。即統籌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和統籌鄉村內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這就要求在空間上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做好統籌規劃,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又要尊重鄉村發展規律。三是時間上的統籌。即要統籌好建設優先次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鄉村建設要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合理安排村莊建設時序,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久久為功、從容建設。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的美麗宜居鄉村相比,其內涵更加豐富。從美麗宜居鄉村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轉變,體現了我們黨對鄉村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充分利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價值需要重新審視。現如今,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還有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功能,獨具魅力的文化體驗功能”,“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日益凸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充分尊重和實現鄉村價值的全面建設。“宜居宜業”是對鄉村生態價值重新認識和靈活運用。新時代鄉村生態價值體現在,鄉村生活價值、生態價值、生命價值日益融合。新時代鄉村不僅是農村居民繁衍生息的家園,而且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田園風光、綠水青山、天藍湖碧成為重要的稀缺資源,鄉村變成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后花園。新時代鄉村不僅是農村居民體驗人與自然實現交流交互、天人合一的生命價值的場域,而且是現代城市居民心理療愈、養老養生、文化體驗的桃花源,鄉村的教育功能、治愈功能、康養功能日益凸顯。“宜居”為“宜業”創造基礎和條件。“宜業”是對鄉村經濟價值重新認識和靈活運用。新時代鄉村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空間和載體,更是創新創業的新天地,適應城鄉居民的需求新變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高端民宿、休閑康養蓬勃興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斷豐富,為農民就業打開了新門路。“和美鄉村”是對鄉村社會價值和鄉村文化價值的再認識和靈活運用。新時代鄉村社會價值體現在,18億畝耕地確保中國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鄉村平安和諧穩定,農民出得去回得來,成為我國應對復雜國際國內形勢的壓艙石、穩定器。新時代鄉村文化價值體現在,鄉村是人類歷史和文明的搖籃,是現代城市文明的母體,更是人類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不斷融合發展的紐帶。和美鄉村就是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增強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底氣和信心。
“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緊密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重大戰略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工作靶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與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是對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的具體描繪,將鄉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到了空前高度,集中反應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體現了我們黨在鄉村建設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美鄉村,蘊含著“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諧善治”的“和”文化思想。和美鄉村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推進鄉村生態美,實現鄉村人與自然的和諧。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較之宜居美麗鄉村而言,對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有進一步的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沒有產業的鄉村是沒有活力的鄉村,沒有產業的鄉村建設得再宜居也避免不了鄉村凋敝。綠水青山需要有宜業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做支撐,才能轉化為金山銀山。和美鄉村中的“和而不同”,就是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村味道,不搞大拆大建、簡單復制,保留鄉村風貌,記住鄉愁。和美鄉村突出“和諧善治”,就是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這是對我國鄉村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國鄉村建設在保留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要求,凸顯了鄉村建設要與鄉村文明相協調、相和諧的“和”文化精髓。
第三,體現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方法論。我國鄉村建設的核心任務主要圍繞解決的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開展的,“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戰略部署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鄉村建設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業現代化和農村長遠發展。鄉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貫穿于我國現代化的始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黨緊密圍繞解決主要矛盾,推進鄉村建設。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鄉村建設重點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鄉村建設重點是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時期,我國著力推進“5+3”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幅提升了我國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綜合建設水平。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提出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我國開始了以人居環境整治為主線,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核心任務的新時代鄉村建設。但此時主要側重的是硬件投入和外在形態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不僅涉及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硬件建設、鄉村外在形態美,而且由外而內、由形塑魂,將鄉村文化、鄉村治理放在鄉村建設的更突出的位置,進一步提升鄉村建設的質量。這是運用系統觀念的方法,統籌解決當前我國主要矛盾的重大戰略舉措。
二、新時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歷史基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鄉村建設方面的政策舉措,各地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實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將基礎設施的重點放在農村,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提高土地出讓收入在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基礎進一步夯實,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9億多畝,農業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道路、水、電、氣、通訊等現代化基礎設施取得新突破。2020年農村安全用水普及率達到83.4%,比2012年提到了25.7個百分點。實施“寬帶中國”戰略,農村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2021年末我國99%的村通寬帶互聯網,94.2%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為我國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然而,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農村基礎設施布局還很不均衡,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鄉統籌,合理規劃布局,加快補齊短板,為全面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基礎保障。
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取得了新的突破性進展。2021年我國設衛生室的村數占行政村的比重超過95%,建有衛生院的鄉鎮占比超過90%。2021年我國城鄉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4797萬人,比2012年提高了13.3個百分點,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然而,農村公共文化、公共衛生的城鄉差距還較大,農村公共服務的軟環境建設相對滯后,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農村更加生態美麗宜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保持生態紅線的高壓態勢,大力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印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最美鄉村、美麗庭院的比例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我國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77.5%,95%以上的村莊開展清潔行動,村莊環境基本做到了整潔有序,農村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顯著提高。然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點多面廣,涉及千家萬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仍需要久久為功、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建設更好的生態宜居美麗家園,讓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鄉村創業就業渠道不斷拓展。黨的十八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促進鄉村建設、農村創業創新的政策,持續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創新創業環境,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吸納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我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加,2021年末全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00萬家,家庭農場近89萬個。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21年,超過100萬農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近5萬個村落、50萬多農戶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截至2021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達到1120萬人,帶動更多農民就地就業增收。然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需要不斷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鄉村成為萬眾就業創業創新的造夢空間。
鄉村文明程度和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升。近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推進黨建引領的鄉村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鄉村文化載體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顯著增強,鄉村自治法治德治全面推進,鄉村治理機制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方式不斷創新,鄉村治理隊伍不斷壯大,鄉村社會和諧穩定。鄉村文化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全國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分別超過65%和80%,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6%,鄉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極大地滿足了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然而,農村還有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陋俗陳規與現代鄉村文明非常不協調、不適應,需要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推進打黑除惡常態化,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尚。
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著力點
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在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理念的基礎上,在統籌布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上重點發力。
在統籌布局上著力,更加注重軟硬環境“雙管齊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加強城鄉規劃銜接,統籌布局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現代化生活條件為導向,不搞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致化。體現鄉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田園風光、鄉情鄉愁融為一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地理格局、彰顯鄉村特色優勢,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總體水平。
在宜居宜業上著力,更加注重保護發展“雙措并舉”。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推進農村土壤改良和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完善鄉村水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健全生態涵養區補償機制。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鄉村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健全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入鄉村的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組織方式開展創業創新,建立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堅持綠色發展,深度踐行“兩山理論”,探索將鄉村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創造出更大的鄉村經濟價值,不斷擴大鄉村就業創業空間。
在和美鄉村上著力,更加注重塑形鑄魂“雙標并達”。注重鄉村治理機制培育和創新,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塑造現代鄉村文明新氣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鑄魂。持續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堅持試點示范引領,持續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社會自治機制,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創新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推廣網格化、數字化、積分制的現代治理技術。進一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加強鄉村精神文明載體建設,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營造鄉村社會新風尚。弘揚農耕文明,將鄉村作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深入挖掘、繼承、創新、活化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鄉村文化藝術走進農民日常生活,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