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僅有1.7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為18%。到2024年末,城鎮常住人口為9.4億人,城鎮化率達67%。鄉村逐步接軌現代化發展進程,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發展變遷,農業和非農業的經濟活動深度融合。經濟上的城鄉差距與分割逐漸轉變為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和互動,城鄉二元結構的界限逐漸模糊,城市與鄉村的發展機會和生活條件的差異正在減少,城鄉發展的軌跡呈現明顯的分化與融合的雙重特征。
這一特征表明,中國已經從“鄉土中國”進入“城鄉中國”。在城鄉中國時代,意味著在解決城市問題時離不開鄉村,解決鄉村問題時離不開城市,城市與鄉村成為發展的共同體,日益體現出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傳統的農耕生活逐漸升級為現代化的農業經營和鄉村產業的發展,使中國農村居民的就業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非農就業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標志。從傳統的以農業為主逐漸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多元化產業結構轉型,特別是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等新興產業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鄉村產業形態,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興起,城鄉間的信息壁壘被打破,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出現趨同,表現在農民工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居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影響著城市社會的結構和文化。同時,一些城市居民開始向往并追求鄉村的寧靜和自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周末或假期回歸鄉村,進行農家樂旅游、田園體驗等活動。這種城鄉互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生活內容,也促進了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實質上就是要從農業對工業、農村對城市的單向依賴,轉向工農城鄉的雙向互動和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這就要求把工農城鄉關系放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整個大格局中,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以城鄉融合發展統攬“三農”工作全局,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攬鄉村振興工作全局,使城鄉融合發展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發展進程,從而打通要素流動壁壘,實現城與鄉之間的功能互補與雙向賦能。
盡管城鄉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的大趨勢,但城鄉二元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將存在。由于城市資源優勢明顯,教育、醫療、就業等多方面吸引力遠超鄉村,推動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國家,以城鄉融合為引領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要考慮城市向鄉村輻射帶動的路徑,更要關注鄉村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對城市發展的正向反饋。
因此,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勞動力城鄉流動作為串聯城鄉經濟的重要紐帶,破解城鄉之間和城市內部勞動力市場“雙重二元結構”,實現“人”這個主要生產力要素的城鄉雙向流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農村改革的主線和建設農業強國的突破口,需要推進賦予農民更加完整土地財產權的城鄉土地雙向流動改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土地空間擴展相協調。制度性因素作為形成城鄉資金流向兩極分化格局的深刻根源,需要破解城鄉資金流動存在的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城鄉資金雙向流動體制機制。通過這些措施,打通城鄉之間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確保鄉村全面振興順利推進。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9日 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