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筆談)
編者按:??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模式,?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強調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傳統的增長方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和新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成為鄉村振興領域的前沿課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聚焦城鄉發展差距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振興,以新質生產力來引領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就成為必然要求。為了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新質生產力對鄉村全面振興的推動作用,本輯邀請六位學者進行深入探討,全面挖掘新質生產力理論對推進鄉村振興的應用價值,助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加快推進。
新質生產力要有底色,綠色肯定是底色,文化也是底色。文化和生態引領的鄉村振興是新質生產力很重要的方面。
一、文化與生態引領的鄉村振興模式
鄉村振興從國家要求來看,可以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開始講起。現在聚焦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畫卷,而繪就新畫卷需要有新的場景。在三中全會里特別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核心是要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形成雙向聯動,包括文化、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雙向流動,確實要把鄉村里獨特的文化資源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充分轉化出來,如果轉化出來了就是新質生產力,沒有轉化出來就是沉默的資產。
要營造具有“文化+”和“生態+”的新場景,做好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經常講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為“用綠水金山換金山銀山”,相對好像有點對立。第二境界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追求二者要兼顧。第三種境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其實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生態也是這樣,文化也是這樣,要從純粹的保護到“文化+”與“生態+”的新場景營造,這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面。
在營造新場景中可能核心是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傳承中創新,保護也不是純粹保護老的舊的東西,要在保護中創新。第二核心是活化,城鄉實現雙向流動,城市的人到農村去,農村的東西也能夠到城市里面來。所以核心是要在人的體驗中謀劃,而不是放在展覽館中謀劃。現在鄉村的文化+做得也非常不錯,也需要營造生態+,這是基于生態和文化本底上的新質生產力,新的生活方式,也是要營造的新場景。
這種生態與文化引領的新場景,過去我在全國層面做過一些工作,從國家層面識別國家最重要的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及其分布圖。把這兩個要素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顏值表,把生態最好的地方,文化最好的地方,能夠把它的顏值給畫出來。但是還要繼續把顏值轉化為價值,不能光好看,要發揮它的價值。能夠把這些顏值好的地方轉化為價值,就能形成共同富裕的底色,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
營造這種大場景一定要有小切口,這個事情才能干得下去,所以在文化+和生態+上營造了很多場景,這些場景就是小切口的模式,包括現在做的很多探索的工作,魅力景觀區的構建、小流域的治理、傳統村落的保護等等,都是營造大場景、小切口的新模式。
既要有生態價值,又要有文化價值。小流域綜合治理,其實它不僅僅是治理水,關鍵是通過生態流域治理帶動鄉村的發展。當然還有文化引領,傳統村莊的保護與活化越來越多,把這幾種新場景塑造出來,這就是文化和生態引領的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
二、三種場景營造
這種生態與文化引領的新場景,需要通過??場景營造,創造出具有特定氛圍和情感體驗的人文環境。
(一)國家魅力景觀區構建
這是原來在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草案的時候提出的概念,在我國20個城市群以外,在生態和文化好的地方建設國家魅力景觀區。跟都市圈城市群對應,希望在都市圈的人均收入與在國家魅力景觀區的人均收入差不多,這樣的話就叫城鄉等值(城鄉平等),那就營造了一種共同富裕,城鄉等值的新場景。希望在這些相對落后或者相對消極的空間轉向價值空間,可以叫國家魅力景觀區。國家美麗景觀區的概念可以定義為,自然和文化資源富集,城鎮與鄉村特別發展,面向休閑消費需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域地區。這個概念跟國家的城鎮密集區對應,規劃的時候畫一張城鎮密集區的圖,再畫一張文化與生態密集的魅力景觀區的圖,代表我國更平衡、更均衡的發展模式。
國家魅力景觀區沒有聚焦在城市群或者是城市群周邊地區,而是在更偏遠的風景優美的鄉村地區,形成一個更加平衡的發展模式。這種平衡的發展模式再往下的工作,結合老區、貧困縣、魅力生態、文化旅游所在的地理單元,初步畫了30個國家魅力景觀區。國家魅力景觀區,這是一個很好的概念,誰來推動,什么政策,這可能需要重點去探討。在規劃里面也提了一些發展的策略,包括資金、用地安排、財政安排、整體的保護等等,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很好,但實現起來好像沒有一個比較能推動重要的途徑,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從研究的角度先提了一個這樣的概念。
(二)生態引領的小流域綜合治理
規劃描繪的場景太大了不容易實現,那就找一些小切口繼續做,我們現在做的一個工作是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國家流域治理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是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我們希望通過自然地理單元來彌補在行政單元治理上的不足。行政區域是按行政管轄范圍劃分的,流域則是按照自然地理單元劃的,它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單元,因為現在治水是越來越重要的工作,所以從這個角度找一個小切口來推動工作。探索流域綜合治理,從省級、市級到最后可以直接操作的項目導向的小流域尺度的治理,通過治理水來治理周邊的鄉村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治水過程中核心是下面幾件事:一是源頭減。也就是污染減量,特別是農業發展里面有沒有可能減去一些農業面源污染,從源頭上降低農業污染。二是過程控。通過生態濕地等等各種方法來凈化水,實現自然的治理。三是末端治,前面的兩項工程都還沒有達標,就要通過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廠等工作來治。這樣從一條河、一張網慢慢地把小流域的生態做好。同時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僅僅是水上的事,還有岸上的事,岸上的核心是宜居與活力的村莊建設。首先是宜居,就是讓村莊、房子更美麗與配套完善一點,通過治理水的錢把周邊的做環境也提升出來,包括房前屋后的小山園、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做出來。其次是活力,主要是盤活農村的閑置資源,農村的閑置資源比城市還多,現在村莊開始有點衰落之后有很多的集體資產,把這些資產打造成新的消費場景,帶動多元主體在這一塊適當投資,可以讓農村或者周邊地方變得宜居,把資產進行適當的盤活,老百姓宜居,有點產業,這樣就能形成活力,這是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做的工作。
(三)文化引領的傳統村落保護
傳統村落的保護,因為這是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很重要的方式。這塊工作住建部聯合文化部、國家文物總局和財政部出了很多文件,目前已經定義了8155個傳統村落,這是很重要的工作。這個村落挖掘出來以后,核心是保護優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同時強調村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助力,找到這些村落以后既要保護也要發展。過去的村莊改造經常是涂脂抹粉,而對傳統村的的空間改造,是要把村落的文化挖掘出來,并把它彰顯出來,然后再進行整村的運營,這個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因為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除了政府關心以外,一些第三方的公益組織對這一塊很關心,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目前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在吉水縣,它一個縣里面有29個傳統村落,從一張圖到一個體系集中彰顯和運營,把它的文化功能、休閑功能和農業功能集中做出來,這樣保護的價值更高,彰顯度也更高,因為這種村落大家愛去,這個工作也是很有價值和意義。
傳統村落保護的另外一個工作時建設數字博物館,實現村落的數字化,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的好處是既可以保護,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做點事,現在這8000多個村落全部在做數字化場景。在福建做了一個數字博物館,把村落數字化之后放到一個平臺,也做成傳統村落的租養平臺,引進外來的投資者和運營團隊。
三、場景營造中的共同締造
場景營造的核心工作推動還是需要共同締造,所謂共同締造主要是共建、共治和共享。
(一)共建
村落跟城市不太一樣,不像城市里面找一個開發商就可以干,要發揮村民,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包括做規劃在村莊里面是不可能去賺錢的,重點是陪伴,動態發展,這是在共建過程中很重要的事情。村民做的事情可以算公分的,好像有點像傳統計劃經濟,但是它很有價值和意義,因為發揮了共建的作用,不同的共建有不同的主題,有單個村民自己關心的事情,有若干村民聚合起來關心的,也有全體村民共同關心的事情,大家關心事情還是要大家辦,集體參與,這就是共建。
(二)共治
政府要充分發揮統籌作用,以前的共治是政府給錢,然后村民就拿這個錢去做。現在更多是強調以獎代補,你做得好我給你錢或者說你有積極性給你錢,不是說給你錢讓你做。轉變了一種方式,從我們要他干,變成了他要干,他要申請這個工作,做得好給與獎勵。轉變方式了以后發現效果還不錯。
(三)共享
做的過程中大家還有很多意見,但是只要做出來以后,大家覺得成果還是好,美好環境以及產業發展實現共享成果。共享是大家最容易達成共識的,共建和共治都會有一些過程。
文化與生態引領的鄉村振興是促進國家空間格局再平衡、共同富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要營造新的場景,激發新的活力,發揮共同締造的作用,通過大場景、小切口的方式逐步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中國農村發展學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治理評論》2024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